强化词句练习,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2020-11-25江苏省启东市南苑小学顾炳燕
江苏省启东市南苑小学 顾炳燕
语言应用和建构能力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之一,要提升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词句,懂得如何运用词语造句。然而,这样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久地训练,若只是单纯地让学生“闭门造车”,则有些学生不知道该从何入手,其学习能力很难得到提升。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以课堂中的文本作为例子,引导学生展开词句练习,并在生活实践中加以强化,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语言能力。
一、比较,体会情感
词句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去理解,就很难掌握其真正的含义,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将生字生词放在课文的语境中加以理解,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它们的意思。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将同义词放在一起展开比较,尝试通过诵读、感悟等方式体会它们之间细微的差异,感受不同词汇的情感变化。
在学习二年级上册《葡萄沟》时,学生发现其中有一些展现心理的词语,包括“喜爱、热情、好客”等,它们的意思相近。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在上下文语境中理解并分析这些词语的意思,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词语中蕴藏的情感。有学生提出:“‘喜爱’表示对其他事物的态度,比如课文中就提到‘喜爱葡萄’这样的搭配。‘热情、好客’则表示的是人的状态,如课文中用的句子是‘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之后鼓励学生扩展开来,寻找更多表达情感的词语,并说说它们的意思是什么。学生提出:“‘喜爱’和‘讨厌’是反义词。”还有学生提出:“‘热情’和‘傲慢’是反义词。”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这些表示情感的词语造句,并在造句过程中思考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如有学生造句:“我很喜欢小明,他来我家的时候,我总是热情地招待他。”
在比较分析中,学生发现有些词语虽然意思相似,但是它们所代表的情感却不同。所以在实际造句的时候,就要根据语境的不同选择代表不同情感的词语,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词句的意思。
二、填充,揣摩心理
在组词成句的时候,可以发现句子中有的词语是主干词语,有的词语则是对主干词语的补充、修饰和限制,若是选择了合适的修饰性词句,则会让句子的含义变得丰富不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想象,尝试用填充的方式补充句子的修饰成分。要注意引导学生揣摩其中人物的心理,添加上最符合人物特点的词句。
在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一课中,有不少表现梅兰芳态度的词语,如“忍痛、斩钉截铁”等。在教学的时候,鼓励学生找出它们出现在哪些句子中,用来形容哪些动词。学生找到了“他只好忍痛卖掉在北京的房子”“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等句子,此时鼓励学生将句子中的“忍痛、斩钉截铁”去掉,加上其他的词语,并尝试表达不同的意思。“若要表示内心害怕,你觉得可以添加怎样的词语呢?”学生分别造出了“他只好战战兢兢地卖掉在北京的房子”“心惊胆战地说”这样的句子。此时鼓励学生进行总结:“大家发现了吗,用了不同的词语来限制、形容,那么句子的意思就会截然不同。大家现在明白使用修饰性词语的重要性了吗?”学生有所感悟,认识到在自主创作的时候也要尝试用类似的方法,找到更加合适的形容性词语。
在尝试填充的过程中,学生逐步明白了该怎样选择修饰性词汇才能让句子的意思表达更准确、生动。这样学生在自主写作的时候也会思考这个问题,选择合适的词语丰富词句的内容。
三、迁移,学以致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通过词句段篇的教学促使学生掌握学过的常用词语,逐步了解句子的意思。促使学生提升语文能力,不能光靠课堂学习,还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学以致用,实现能力内化和迁移。
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学生学到了“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眼睛眯成一条缝”等句子,引导学生思考:“‘凑、眯’这样的词用得都十分形象,能很好地展现出老人的状态,表现老人年岁大,看不清东西的样子。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能用这样的词语呢,你想要用它们表现出怎样的意思呢?”学生尝试造句:“花园里挤了很多人,不知道在说什么,我心中好奇,就凑上去。”该生提出:“我这里用‘凑’,表现了我的好奇心,因为我也想要知道对方看的是什么。”还有学生造出了:“天黑了,我眯着眼睛看向远方。”该学生认为:“我表现的也是看不清的样子,但却是因为天黑看不清,而不是因为年纪大看不清。”学生在活学活用中掌握了这些词语。
在教学中要设置一些生活化的主题,组织学生展开互动讨论,尝试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生字生词进行造句。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生词积极展开交流,尝试让自己表达得更规范,更有条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阶段的词句学习要求,学生要尝试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还要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一步步引导学生展开词句训练,促使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