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读教学”的一般过程
2020-11-25王惠君
王惠君
(福建省南安市溪美中心小学 福建 南安 362300)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文学在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意义的过程”,应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推进,产生了更为科学的“新五步教学法”。
“新五步教学法”分别为情景铺设;整体感知;三、合作探究;复习与练习;拓展延伸五个环节。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新五步教学法”正是体现这样一种启发式的教学。
1.情境铺设
巴班斯基在阐述其“最优化”教学理论时,反复强调教学首先要刺激学生的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布鲁纳倡导“发现法”设计了教学的一般步骤,首先就是要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为了达到真实有效最好要撷取“生活元素”或“附属品”,真实感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厦门一中老师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中将自己少年时,与《三国演义》的结缘及真实的感受声情并茂地讲述给学生。由于是老师个人的真实经历,很快便使学生融入其中。语文教师的个性生活不是单纯的“学”来的,是交往和教学的基础。
2.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阅读者对阅读材料进行的整体领悟。理解文本的重要阶段和开端。其目的是为了回归人性,突出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把握,引出语文方面的问题,成为学习的重要起点。孔子也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吕虹《别忘了对文本整体感知一回》中也表示要以读为手段来找准文本的特点。带疑惑感知插图、主角、配角等多方面。他们二人强调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教学的主体,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老师只是起一个指导性作用。例如教较长的文章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先整体的浏览文章,从关键部分出发还原整体。例如:《春》文章写了什么?引导让学生用关键字概括,最后老师再予以梳理“盼春、绘春、赞春”。
然而现实和理论总是存在一定距离,老师怕浪费时间、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足这些都导致了整体感知没能在课堂中真正落实。
3.合作探究
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在“整体感知”后提出了问题。而“合作探究”正是老师帮助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其形式是“对话”、“合作”。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思想碰撞和交流的动态过程,李友本《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中指出师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网络性互存性的关系,不因师生之间的视角和思维的不同产生不可调和,而是在关系下的理解共生,确立平等交往的师生互读关系。可见只有对话才能相互尊重、彰显个性。
例如在《中彩之后》,学生阅读完文章之后会奇怪为什么父亲中奖之后没有高兴的神情?又为什么这是一个道德问题?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假设如果是自己会怎样?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交流和探讨中达到共识,完成教学目的。
4.复习与练习
这一环节是传统教学中的精华所在。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课后的复习与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温故方能知新。学生对知识的复习、总结巩固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练习中还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5.拓展延伸
完成对“新任务”的“指导”达成认知的联结,是教课程而非一篇篇独立的课文,要立足课本跳出课堂。例如从学习《触摸春天》到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们绝不能囿于教材而应超越教材,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新五步教学法具有完整性,从第一步“情境铺设”到最后的“拓展延伸”有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此外又具备实用性、语文味和主动性。
然而在我国长期的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理解的现状偏离了阅读教学本体存在的指向对文本的唯一理解束缚了教师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没有真正把握作者的愿意,容易陷入把教材当做圣经来宣讲。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对理解的关注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张扬的个性体验容易出现天马行空的观点而背离文本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