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11-25郭素梅

读与写 2020年32期
关键词:周长审题解决问题

郭素梅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小学 广东 广州 511431)

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对解决问题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系统设计了问题串,更好地体现了阅读和理解问题、捕捉和补充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要求。例如,一年级上册《乘车》,学生对于理解连环画式的情境存在困难,教科书通过提示“与同伴试着表演一下这几幅图的意思”,帮助学生通过模拟表演理解情境。又如,一年级下册《美丽的田园》,鼓励学生通过按照顺序观察等方法捕捉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并加以记录;鼓励学生根据所求的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在后续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中,鼓励学生通过画图等形式分析数量关系。”

由此可见,解决问题在数学学习当中是多么的重要,从教二十多年,我发现学生考数学丢分最多的题目,经常是解决问题,为什么?我们不难发现,解决问题这种题型需要学生动用学过的知识点,并且加以灵活运用,才能顺利解题。这种题型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正因为如此,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做好解决问题这类题目,如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经常思考的问题。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每个知识点把好关,为综合运用打下坚定的基础

数学科的知识是一环扣一环的,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就从零开始,一个知识点接一个知识点的开始慢慢积累,从一步计算到两步计算,再到多步计算;从看图列式到图文结合,再到纯文字题目;从简单的加减关系,到进一步的推理关系,再到结合生活实际应用数学。学生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知识点从少到多,从易到难,从量的累积到质的飞跃,能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点越来越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每个独立的知识点,我们才能充分利用每个知识点,通过分析和选择,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多动脑筋思考,多动嘴巴说理

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及推理能力,把各个知识点充分调动并运用起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看课外书、讲故事等活动,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多动嘴巴说出各种数理或逻辑推理,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3.创设情境,深入理解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多创设跟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及好处,让解决问题变得熟悉、贴近生活,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更加有兴趣开动脑筋去解决问题了。如小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周长》一节中,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运用长方形的周长这一知识点,在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当中,教材设计了让学生计算蔬菜园的周长、篮球场的周长、试验田的篱笆有多长,以及用绳子围成正方形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贴近自己生活的情境当中去运用周长计算这个知识点来解决问题。

4.教给学生解题的技巧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率,老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题技巧让学生少走弯路。

4.1 认真审题。审题包括审数和数量关系,哪些条件有用,哪些条件是多余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应该采用什么运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好还能教会学生用简单的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使推理过程更加简便,一目了然。三年级上册《去奶奶家》一节的练一练,有一道这样的题目:“看电影,楼下有九排,每排28个座位,楼上有8排,每排有24个座位,三年级同学在楼下坐满5排后还多出9人,三年级共有多少人?”这一题需要学生审题的过程中,先筛选出有用的条件“楼下有9排,每排28个座位”,“坐满5排,多出9人”,多余的条件“楼上有8排,每排24个座位”我们先放一边,再引导学生利用有用的条件进行推理,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先算出坐满5排有多少人,再加上多出的9人,就是三年级的总人数。

4.2 仔细计算。关系理清了,算式列好了,准确计算就是下一个关键点了。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充分利用草稿纸,先在草稿纸上计算好,再把答案工整、规范地写在本子上。

4.3 检查与验算。无论作业还是考试,检查和验算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和验算的习惯,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益的。

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探索尝试,学生才能学得更好,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周长审题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圆的周长
周长与面积
巧求周长
解决问题的设计
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吗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几何概型审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