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育阅读素养为方向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分析
2020-11-25翁丽娟
翁丽娟
(福建省武夷山市第三中学,福建南平 354300)
引 言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教师需要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语言学习观的形成与培养,促进学生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发展。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阅读前、阅读中与阅读后三个阶段着手,使学生走出文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阅读水平。
一、阅读素养的内涵
阅读素养包括推理、预测、综合、判断、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是指在后天培养和实践中掌握的技巧与能力,部分教师将其理解为“阅读能力”,有些教师更是片面地将其理解为“英译汉的能力”。阅读素养还包括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运用及适时反思。正确的阅读素养观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阅读素养在考查文章字面含义的基础上,还将阅读的社会性、参与度等融入其中,由此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使其阅读知识体系更加完善,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1]。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初中英语教师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在教学观念与方法上积极创新,勇于挣脱传统束缚,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当前的英语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教学观念陈旧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语法翻译和直接教学法,也就是将文章“英译汉”,学生逐词逐句地翻译,理解文章的表层意思,或者教师以语法知识为中心开展阅读教学活动,这都属于“自下而上”的阅读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的结果是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缓慢,阅读教学沦为翻译教学,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有部分教师能够意识到语言输入的意义,在日常教学中,他们会增加阅读材料,强化阅读训练,但在阅读训练中通常提供一些陈旧的阅读材料,没有做到材料内容的与时俱进。教师落后的阅读素养观和阅读材料的单一与枯燥,导致学生学之无味。在这种阅读教学与文章主旨和社会发展相脱离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处于被动位置,无法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与创新的能力。
(二)忽视语言学习观的形成
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所阅读文章中的词汇、语法等随意拓宽、加深,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还使阅读技巧指导时间被严重压缩。使用统一的阅读材料无法满足多层次、多水平学生的需求,“教师提供材料—学生机械翻译—核实答案”成了英语阅读课堂的统一教学模式,学生的阅读技能没有得到有效锻炼和培养。众所周知,语言是学会的而非教会的,语言学习的目标并非简单地了解语言的相关知识,而是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传统阅读教学方法致使教学内容的主次颠倒,过度重视语言知识讲解,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吸收语言知识以外的信息,注意力始终关注阅读材料的表层内容,忽视对题材内容的理解,阅读能力逐渐衰减。
(三)重逻辑思维,轻直觉思维
从本质上来看,阅读理解是认知、逻辑思维、语言知识、直觉等相结合的过程,逻辑与直觉二者缺一不可,应将二者平等看待[2]。但长期以来,英语教师的阅读教学重心始终停留在对学生逻辑思维的锻炼上,而忽视了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思维品质无法得到全面提升。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学生的思维固化,常常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缺乏观察力与想象力,无法做到快速思考和直接判断。在传统阅读教学下,学生难以快速准确地找出文章主题、理解故事情节、预测情节发展与故事结局,这与阅读素养中“平等看待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这一理念相背离。
三、以培育阅读素养为方向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为了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果,教师应以培育阅读素养为方向,引领学生深入理解阅读内容和文章深意。下面以仁爱版八年级上册Unit 5 Topic 2 Section C 阅读课教学设计为例,笔者从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与大家分享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创新。
(一)教学计划
该阅读课介绍了地震及其带来的危害,并教授学生一些在地震中(户内、户外)及地震后的自我保护措施。文章内容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文章内容难度偏大,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尽相同,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阅读内容,在阅读素养观的引领下,笔者采用学生分层讨论、课文分层教学、思维导图和视频材料有机结合的方法,并兼顾一堂课45分钟的容量,学生、文章和课外素材三位一体,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使学生掌握阅读技巧,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进而提高其阅读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
阅读素养观在达成教学目标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更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实效性和能力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做到合理精准。在达成知识目标方面,笔者摒弃了模式化的单词和句型教学,而是设计了一些新颖的游戏,如消音壁、擦擦乐等,把乏味的单词和句型教学融入轻松活泼的游戏中,将生词earthquake,shake 与check 等利用导图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stay away from和It's+adj.+for sb.+to do 等句型慢慢渗入课堂;在阅读能力方面,一是加强阅读指导,二是增强学生思维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充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在能力目标方面,不仅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地震的危害性并学会一些地震中的应变能力,还让学生用日常积累的有关地震知识进行大交流活动,如讨论一些地震前的征兆,让他们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能够提高警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教学过程
阅读素养观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因此,在阅读教学之前,笔者创设教学情境并提出问题,如“C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the earthquake? ”让学生猜测本课内容并导入新课。之后,笔者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辅以问题What do you think will be mentioned in the text? 并在大屏幕中展现与本文相关的图片,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动机的好方式,引导学生看图预测文本主题,为后续的文章阅读做好思路铺垫。学生有了明确的阅读动机,才愿意主动投入阅读活动中。教师通过设置情境或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引起他们的共鸣,进而使学生产生阅读动机[3]。
当课堂导入和读前准备工作就绪后,学生逐渐进入学习状态,产生阅读动机。这个时候,阅读技巧的培养尤其重要。此时,教师应该适时呈现阅读任务,让学生以任务为立足点,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另外,教师还应综合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喜好等各方面的差异,选择有效的阅读方式,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整体的把握。针对这篇文章,笔者采用了“泛读—跳读—精读—写读”的方式。其中,跳读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抓住文章筋骨脉络,遇到文章不得其解之处时,可以跳过;写读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包括作摘录、记心得和写小短文,可以积累写作材料,提高写作水平,实现阅读素养中知识能力与写作能力的转化,同时完成德育目标:help others。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还通过图像展示的方式进行阅读训练,这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例如,通过音频、图片展示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后的情形,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该环节的设计与阅读素养观中的深刻理解、激发潜能要求相符合,学生可以一边听、一边读,并感受文章内容。可见,图片式阅读训练可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的直觉思维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
阅读素养注重通过文章的内容和隐含信息来拓展文章的内涵。在学生阅读完文章后,教师应围绕文章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读后拓展活动,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此,笔者通过开展课后小活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消化和理解所学知识。例如,组织学生开展话题讨论,设计一些问题,如What should we do if you are indoors/outdoors when the earthquake happens? What'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do in the earthquake?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脉络,提高写的能力。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范文,使学生借鉴和参考完整的文章模板,使他们的思维更有深度与广度[4]。
(四)教学反思
一方面,在阅读素养观的引导下,英语阅读教学得到了创新和补充,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也得到了更充分的提高。通过应用阅读技巧与图片式训练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阅读技巧得以训练,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文章主旨,加深理解与记忆,培养阅读赏析能力。另一方面,阅读素养观强调阅读者应积极投入材料。在本节课中,笔者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代入角色,在教学的同时兼顾对学生阅读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并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创作与想象空间,促进了他们阅读素养与文化品格的提升。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积极转变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做出更多的创新与尝试,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综合素养,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