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突破 删繁就简 伸缩有度
——听特级教师丁卫军老师《台阶》有获
2020-11-25张昊
张 昊
(江苏省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江苏南通 226000)
引 言
《台阶》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很简单——父亲;事件很简单,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时间线很长——父亲的大半辈子;主旨很深刻,反映了特定年代中国农民的生活状态——既有物质期待,又有精神追求。小说描写传神,尤其是细节描写,很值得学生品味细读模仿。初一学生能够厘清文章的叙述脉络,品味文章中的语言特点,尤其是细节描写[1],能够体会父亲的勤劳、淳朴、执着,但对于这一时代父亲的精神追求仅仅是建造一间带有高台阶的房屋,对于父亲用一生的努力去完成这样一件事情,对于父亲完成理想后的空虚和寂寞,大部分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因此,在这节课中,丁老师着重带领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一、明确学习目标,简化学习步骤
《台阶》是一篇自读课文,上课伊始,丁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支架”,第一,前两篇课文我们掌握的学习方法;第二,课文后的阅读提示;第三,课文的旁批与书下注释。“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明确了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关注的课本上的内容以及学会运用前面学过的方法。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自读课文?面面俱到则过于啰唆,与通过自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要求背道而驰;任其生长则过于随性,学生阅读能力难以提高。丁老师的“学习支架”不仅让学生明确了“的”,又为学生提供了“矢”。
之后,丁老师出示本单元“单元语文能力要求”,让学生再次明确本单元的学习方法与能力提升目标。村上春树说:“所谓努力,指的是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有目标的努力我们可以称为“精准努力”,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丁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形容为“牧童遥指杏花村”,既给学生提供了前进的目标,又给了学生自己行走的自由。
接下来,丁老师将“阅读提示”的两小节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小说的叙事视角、主要内容及矛盾冲突(物质期待与精神追求的错位);另一方面是品味分析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自读课文课后的“阅读提示”是学生学习的引导棒,丁老师对“阅读提示”进行再一次精要概括,将第一小节叙述性的介绍升格为对阅读术语的关注,无形中引导学生将一篇文章的阅读方法升华为阅读这一类文章的方法。学生在以后读到小说时,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小说的叙事视角、主要内容及矛盾冲突。这是教师指导有法,同时也是丁卫军老师“简约语文”的特点:化繁为简,简中求简,简到极点,便是深入内涵,深入本质了。
丁老师“简约语文”的另一个特点体现在学习活动的简单上。第一,快速浏览课文,结合旁注进行批注,品读细节,初步理解人物;第二,解读标题,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第三,解读结尾,理解小说主题。如果将之简化,这三个活动指向小说阅读的三个方面:细节描写、人物形象、文章主旨。丁老师指引学生从这三个方面阅读小说时关注的对象就更加简约:旁注、标题、结尾。丁老师的“简”带来的是学生学习思维的“宽”,而这种“宽”有目标指引,有方法辅助,使学生能够紧密围绕学习目标来完成学习任务。
二、紧扣学生体验空白,多角度补白
对于《台阶》这篇小说,学生阅读的难点不在于理解课文内容,也不在于品读文章细节描写,而在于学生现有的生活体验与文中的父亲相距甚远,对文中的父亲也只是敬佩其毅力,叹惋其命运,却很难体会到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农民的精神需求[2]。如何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中的那个时代,走近文本中的那位父亲,进入那位父亲的内心呢?丁老师花了近半节课的时间,运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补白。
首先,大道至简。诗歌是感染力很强的文学艺术,丁老师将全文浓缩为一首诗,将小说中最动人的场景刻画在诗节中,学生读完整首诗,文中的父亲形象就恍如眼前了:坐在台阶上的父亲、磕烟枪的父亲、专注的父亲、黄几几脚板的父亲、老去的父亲……这些必将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之中。
紧接着,丁老师顺理成章地带领学生总结父亲的形象:老实忠厚、善良谦卑、要强有志气,代表觉醒的农民。对于前面三种形象,学生很好理解,丁老师特别用红笔标注了第四点:“父亲的形象代表觉醒的农民,他不仅追求物质上的温饱,而且在精神上要求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什么是“觉醒的农民”呢?这无疑是学生的体验空白,不管是城市的学生,还是乡村的学生,都很难见到如文中父亲那样的农民了。于是,丁老师向学生介绍了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农民形象:《白毛女》里的杨白劳、叶圣陶笔下的“旧毡帽朋友”、鲁迅笔下的闰土,这些学生在文学作品中阅读过的人物,慢慢在学生的脑海中丰盈起来,也使学生逐渐走进那个年代,逐渐理解父亲的“觉醒”了。
进而,丁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父亲可爱,可敬,也有人认为这样的父亲很可悲,一辈子就为了造一个高高的台阶,你怎么看?”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丁老师引用了特级教师王君的一段解读,再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农民的命运,学生的视线从课本转向了现实,指向了对社会某一特定人群的命运的关注上。
接着,丁老师让学生思考文章以“台阶”为标题的原因,尝试给结尾“怎么了呢 父亲老了__”补上标点符号,再次引发学生对文中父亲命运的关注。接着,丁老师出示作者李森祥的一段文字,此时,丁老师才真正地触摸学生的生活,他问学生:“我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辛辛苦苦操劳了一辈子,等他(她)生活得到改善,应该能过上好日子的时候,他却老了!有的甚至就没有了。”他用叹惜的语调读李森祥的信“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九级台阶造成了,父亲从幸福的巅峰一下子回到了凡间,物质条件改善的愿望实现了,但他依然感到困惑和难过,是因为身体的衰老吗?他的难过来自人生失去了方向,他没有精力和勇气再次出发了。他还有什么样的追求呢?他还能做什么呢?此时,学生的心灵才真正被触动。在我们身边,如丁老师所说的人太多了,学生即使没有关注过,也能在丁老师的语言中将记忆重组,这是能让学生将现有生活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地方。丁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在一开始就将这点抛出来,而是在逐层的剖析中慢慢显现,学生经过前面的铺垫,终于真正体会到文中父亲遇到的矛盾了。这时,丁老师再次让学生思考怎样在提高物质生活的同时,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引导学生关注个人价值追求。
结 语
丁老师用一堂课,从课文引导学生先走入文本,再走出文本,关注社会上的农民群体,最后关注自身价值追求:物质生活改善与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如何得到平衡。在这一节课中,丁老师简化学习目标与步骤,带领学生深入挖掘父亲“觉醒的农民”的形象,这也印证了简约语文的追求:“语文教学可以通过简约的路径,走向内在的丰富和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