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班级美工区环境创设中农作物材料的有效运用

2020-11-25薛丽峰

名师在线 2020年28期
关键词:农作物创设笔者

薛丽峰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屯村实验小学幼儿园,江苏苏州 215216)

引 言

幼儿园美工区活动是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欣赏和创作的重要场所,是能够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小天地;它为幼儿的游戏、学习与创作提供了适当的环境和条件,营造了宽松、愉快而又有要求的氛围[1]。适宜的美工区环境对于幼儿的审美、欣赏、表现、创造等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园是一所地处江南水乡的农村幼儿园,拥有的农作物资源种类繁多、资源丰富,这为幼儿美工区活动环境的创设提供了丰富、得天独厚的材料资源。一年来,笔者以丰富多彩的农作物资源为媒介,调查、分析、收集本地区的农作物材料,并将其投放于班级美工区活动中,创设具有农味特色的班级美工区环境,从而促进幼儿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等能力的发展,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

一、寻“农”为味,追求美工区环境创设的意与境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是在与环境和人的积极互动中获得发展的。为了让幼儿身临其境,笔者把农作物材料投放到美工区的每个细节处。

在班级资源中心,笔者设置了农作物资料区,专门用来摆放幼儿收集来的树叶、树枝、小木片及各种季节性的农作物材料,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制作需求,截取相应的部分分类摆放,让幼儿根据需要自主取放;供幼儿坐的小凳子用稻草做的草墩、竹制的小椅子来代替;竹编的小篮里放满了幼儿平时要用的各种美工材料,挂在幼儿随手可取的地方……有了这些农作物材料,美工区的环境更具有原生态的艺术意境。

二、以“农”为料,体现美工区材料投放的适与宜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作为一所地地道道的农村幼儿园,我园地处江南水乡,拥有的农作物资源种类繁多、资源丰富,为幼儿美工区活动环境的创设提供了丰富、得天独厚的材料资源。然而,这些农作物材料品种繁复、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如果教师不能科学地进行筛选、投放,不注意农作物材料的适宜性,幼儿将无从下手,就会导致这些材料成为应付检查和参观的摆设。

(一)材料要安全、卫生与美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农作物材料的选择和投放上,安全、卫生应放首位。如对于竹片、木片、树枝、芦苇秆等资源,教师在投放前应进行去刺、抛光及彻底的清洁消毒;采集的树叶、秸秆、粽叶、狗尾巴草等材料要进行擦洗、去刺等处理。为了给幼儿美的欣赏与感受,在保证农作物材料安全、卫生的同时,教师应注意材料摆放和储存的艺术性,对原始的稻草、麦秆等可用漂亮的瓶瓶罐罐装存;树叶、丝瓜筋等可用竹编、竹篮盛放。教师还可选用质地柔软的绒布、包装纸、美工纸等进行艺术加工,充分展现其艺术性,以激发幼儿对农作物材料的兴趣,从而使幼儿积极地参与美工区活动[2]。

(二)适宜适量,激趣与渐进

在美工区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提供丰富的材料是基本要求[3]。这里的丰富不仅仅是“量”的体现,还应指向“质”的精益求精。“量”与“质”的结合是适量,而适量是适宜的表现之一。例如,在小班的“制作小背心”活动中,我们吃的蔬菜、水果,如黄瓜、青椒、莲藕、胡萝卜都可以作为拓印材料。一开始,笔者提供了大量蔬果片,但幼儿在活动中显得无所适从,光看不动。当笔者减少了数量后,幼儿的作品逐渐呈现出来。在幼儿熟悉材料的运用方法的基础上,笔者不断丰富与更替蔬果材料,使幼儿的作品千变万化。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提供的农作物材料要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简而言之,就是要有趣。因此,教师在美工区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情绪变化,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的需求。例如,小班幼儿在主题活动“多彩的秋天”中对树叶非常感兴趣,因而笔者便及时抓住时机添加各种各样的树叶和相关辅助材料,鼓励幼儿进行树叶拓印、树叶贴画。

材料的投放是一个渐变渐进的过程,也是与幼儿经验紧密结合的过程。因此,在农作物材料的投放中,教师要把握新材料和旧材料之间的比例,做到循序渐进地更新。例如,中班教师在发现前一个阶段备受幼儿喜爱的“种子”材料无人问津时,便要仔细观察。在此基础上,教师发现由于在投放时只给幼儿投放了单一的黄豆,幼儿玩了一段时间后便失去了兴趣,也就不愿意进行操作了。于是,教师在和幼儿讨论后,动员幼儿把家里的各种大小、颜色不同的种子带到幼儿园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时鼓励幼儿和家长找出多种玩豆豆的方法,相互交流和学习。很快,幼儿愿意进行“种子变变变”的创作了。

三、深挖“农”韵,增添美工区活动内容的特与别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要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在充分了解幼儿的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笔者以“农作物”为媒介,巧妙利用各种农作物材料开创一些特色美工区活动,在丰富内容的同时,让美工区更具有本土特色,为区域活动增添更多“农”的韵味,让幼儿在具有别样风格的区域中,愉快、轻松、快乐地游戏、实践。

例如,笔者用树枝、树叶、木片、木桩、竹筒、竹片等农作物材料创设了农味小画廊。在农味小画廊的游戏活动中,笔者引导幼儿学习在木片、木桩、木段等自然材料上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绘画,体验运用不同绘画材料画画的乐趣。幼儿根据自然材料的特点,从中自由选取,大胆想象,进而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如人物、动植物等,由易到难。在自然材料上画画,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新奇的体验。随着活动的开展,幼儿越来越喜欢,越来越感兴趣。这种作画方式操作方便、气氛轻松,画面变化无穷,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幼儿运用工具的过程,不仅是对技能的训练,还是培养绘画兴趣的有效手段。当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的农作物材料时,幼儿会被熟悉的材料吸引,主动地操作材料参与教学活动。在不断联想构思的过程中,他们的手、眼、脑协调运动,思维发散越来越流畅,想象力越来越丰富。

四、观幼用“农”,注重美工区活动开展的自与主

《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等方面的差异,给予幼儿必要的支持与帮助,使每位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与成果。而美工区游戏的自主进行离不开选择。自主,其实就是给幼儿更多自主选择权。在美工区活动中,教师也要合理地“管住嘴、管住手”,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去尝试,鼓励幼儿尝试独特的方法,注重他们自主产生的新技法。

例如,在“农味手工坊”活动中,笔者让幼儿自主决定“我想玩什么,和谁一起玩,怎么玩”。通过让幼儿自主决定玩的方式、内容及玩伴,鼓励幼儿有创意性地使用农作物材料。在新奇而富有童趣的“农味手工坊”编织区中,幼儿们两两搭档,一个拉着一个编,编出来的物品有粗的、细的,渐渐地,拉的幼儿看着看着也学会编的技能。小彦是一位大大咧咧的小女孩,开始时她帮别人拉。有一天,她和小煜说:“今天我俩换一下吧,你拉,我来编。”小煜点点头说:“好的。”一开始,小彦编得歪歪扭扭。小煜在一旁指点,小声地说着编织的方法。活动结束,笔者让两名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小彦央求道:“老师,我就快编好了。”过了一会儿,小彦拿着编好的辫子高兴地跳起来、叫起来:“我也会编辫子了。”这时,她获得的成功的喜悦感染着教师与同伴。

又如,幼儿在自己学习用编织架编织草帘子时,通过不断探索尝试,发现三个人合作编织效果最好。游戏时间到了,幼儿自主选择小伙伴进行编织,两个人面对面,第一个人负责把稻草压在架子上,第二个人负责用麻绳打结固定稻草,第三个人负责选择合适量的稻草递给编织的两个伙伴。在这样的互相配合下,幼儿们很快便完成了一幅漂亮的帘子了。慢慢地,幼儿不再局限于编织普通的稻草帘子了,他们把稻草染成漂亮的颜色,然后根据不同的颜色排列规律编织成各色各样的帘子。

游戏情景比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更真切,它能让幼儿获取有用的知识和经验。在美工区,幼儿提出问题:“那么多作品,我们怎么处理?”于是“农味特色制品一条街”孕育而生,这不仅给幼儿的作品找到了好去处,同时也让幼儿有展示和表达自己作品的机会。“农味特色制品一条街内”有竹子制作的“工艺品专卖店”,如小水桶、小扁担、小竹篮……“美食街”里有各色各样的小点心,如竹筒蒸饭、竹笋……幼儿兴高采烈地介绍了自己作品的名称、制作的方法,分析自己对美的感悟、对美的理解。对作品获得他人认可而得到的成就感都将在这里实现。

结 语

幼儿的想法天马行空,创意无边。教师如果能够及时观察他们使用农作物材料时发生的情况,激发幼儿的兴趣,不断进行环境的创设与材料的提供,就能根据幼儿能力的发展提供适宜的农作物材料和工具。笔者围绕农作物材料的投放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调整,不但使教师学会了投放有价值的美工区活动材料,而且更直观地推动了幼儿的成长与学习。

猜你喜欢

农作物创设笔者
土壤污染与农作物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