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掌握联系 运用联系
——《蝙蝠和雷达》教学浅谈

2020-11-25张春英

名师在线 2020年28期
关键词:蝙蝠原理雷达

张春英

[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浦东校区),福建漳州 363000]

引 言

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内在动力,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更高层次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发挥出小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知识学习中。下面以《蝙蝠和雷达》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一、激趣导入,暗示“联系”

根据本文的教材特点,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以图片“蝙蝠”和“雷达”引入课文,让学生回答它们分别是什么,并介绍它们的情况。之后教师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蝙蝠是一种在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而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探测装置。这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事物,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课题中为什么会用‘和’字把这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呢?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有趣的发现之旅,相信大家都能从文中找到答案。”

这样运用直观图片、提出疑问的方式,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自发进行“勤思好学”,激发学习热情。同时,这样的课堂导入模式也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指导班级学生围绕“蝙蝠”和“雷达”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和情感分析,使其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观念。

二、初读感知,捕捉“联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从课文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边听音频朗读边思考,使学生初步感知全文内容,厘清文章的脉络。在学生听完音频朗读后,教师先要求学生讨论交流文中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再引导学生用连接关键句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自主学习。

初读感知是语文教师对小学生开展课程教育的一种方式。通过对文章内容进行初步阅读,学生能掌握文章大体的写作思路和结构;通过边听音频朗读边思考的方式,学生能对课程知识进行有效的感知。同时,小学生通过找关键语句的方式,能基本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体现出自身的主体地位。通过实施这样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对文章内容进行初步的感知[1]。

三、精读品析,理解“联系”

教学初始,笔者就设置疑问:蝙蝠和雷达是不同种类的事物,课文的题目为什么用一个“和”字把这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呢?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来了解一下。这样的问题环节,能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把课题与文本内容联系起来主动进行探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再进一步解说:“蝙蝠和雷达这两种事物之间确实是有某些地方的工作原理和功能是相似的,雷达的发明正是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方法中获得的启示。”

在精读课文的环节,笔者紧紧扣住课文的“启示”一词展开教学,并使学生明白本课的重要知识点是“试验”和“研究”这两个部分,前面部分是揭示“蝙蝠飞行秘密”的基础,后面部分是揭示“蝙蝠飞行秘密”的关键。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两个知识点时,笔者是如此分步进行的。

第一步,了解试验内容。笔者引导学生自读介绍蝙蝠的段落(第四、五自然段),教学时引导学生用抓住重点语句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分析三次试验的异同,从而训练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在概括后,引领学生厘清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第二步,知晓飞行原理。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抓住第六自然段中的关联词语“不是……而是……”。这个句式提出更具探讨性的问题: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在教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读、思、说、议、练,努力做到融发展语言、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于一体。同时,笔者进行适当的点拨,借助黑板上的演示图帮助学生理解:蝙蝠夜行时,从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传到蝙蝠耳朵里,蝙蝠就会改变飞行方向。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笔者继续启发学生将这一原理密切联系试验思考:为何在后面的两次试验中,铃铛会响个不停呢?这个“联系前后”的问题,让学生明白了蝙蝠封住嘴巴和塞住耳朵,超声波便无法发出或者接收,因而蝙蝠无法用超声波探路,只能乱飞乱撞,从而使学生更深入理解蝙蝠夜行原理的内容。

第三步,紧扣两者间联系(蝙蝠和雷达间的联系)。“研究”这部分内容只出具结果,并没有体现出其过程。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启发学生依据“反复研究”这四个字,充分发挥想象,去探索研究的全过程;同时还创造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绘出雷达工作原理的简单示意图,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抓住了雷达与蝙蝠之间相互联系的重点,理解了两者间各部分的对应关系,同时还领悟到课题中“和”字原来就是“启示”之意:人们从蝙蝠身上获得启示,发明创造了雷达。如此放手教学,学生自然而然会对科学实践产生兴趣。这样循序渐进教学,步步扣紧词眼,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步骤,学生抓住了蝙蝠与雷达之间联系的句子,在自读、自悟中理解了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更加有效地理解了课题:人们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科学研究的启示并创造出雷达的。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小学生掌握联系这项能力,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四、朗读体味,深化“联系”

这篇说理性课文,文字精练,说服力强。教师应抓住课文朗读,进行语感训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教学中,笔者重视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采取自读、默读、研读、品读、同桌对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或者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明白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2]。

在教学时,针对第三到六自然段这四个段落内容较易理解的特点,笔者主要采用以读为主、先扶后放的方法引导学生读课文,指导学生学习三次试验的内容,为其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打下了基础;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关键点,是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良机。在教学中,笔者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语文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引导学生在读、议、画的操作中理解课文的重难点。

具体而言,笔者让学生先自读课文,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教师的启发下画出“蝙蝠飞行”原理的示意图;之后笔者让学生在小组间研读探讨,交换学习体会;最后笔者再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示意图将蝙蝠飞行的原理口述出来。小组学习能突显出班级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立足小组学习,鼓励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情感理解,这样有利于打造更优质的课堂学习平台。同时,小学生通过交流能锻炼自身的思维逻辑能力,领悟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

针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笔者继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再放手让学生自学。此时的学生真正地充当起“学习的小主人”,他们自主解读文本,并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模仿教师第七自然段的板书,用相似的有关文字和线条画出雷达工作原理的示意图。最后,学生纷纷自告奋勇到黑板上画出了示意图。教学到此,学生对雷达工作原理和蝙蝠飞行原理已成竹在胸。此时,笔者继续尝试让学生根据示意图口述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放手教学,自然地解决了本课的知识点教学。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不但掌握了雷达工作原理和蝙蝠飞行原理,而且提高了语言分析和概括能力。立足这些示意图的运用和思考,语文教师鼓励小学生表达出自己总结出的雷达与蝙蝠之间的各种关联,让学生在复述中探索自然、科学,获得认识与情感的双重体验,从而有效解决了本课程教育的重难点问题。

五、赏读练习,拓展“联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因此,在教到课文结尾处时,笔者让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由“蝙蝠飞行原理发明了雷达”这一事例去品读思考:仿生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广泛运用的例子?通过这样的设疑来发散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在学生所列举的事例中,笔者循循善诱进行德育渗透:平时我们只有细心观察生活,才会有所疑问、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课后的拓展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提示仿生学在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的一些新突破,如此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全课的首尾呼应,更重要的是完成了从生活到知识、能力再回到生活的过程[3]。这样的教学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课堂效率,又真正落实了素质教育。

结 语

综上所述,基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语文教师可以围绕文章内容提出多个方面的思考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自读探究的方式强化对知识点的认知[4]。通过实施以上几方面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师不仅给小学生搭建了高质量的探究平台,激活了他们的主体意识,还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形成了主动探索自然科学的意识。

猜你喜欢

蝙蝠原理雷达
有雷达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雷达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蝙蝠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空时二维随机辐射场的弹载雷达前视成像
现代“千里眼”——雷达
蝙蝠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