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班主题活动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实践探索

2020-11-25应春燕

名师在线 2020年28期
关键词:建构规则色彩

应春燕

(福建省厦门市莲云幼儿园,福建厦门 361000)

引 言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常见的活动之一,是以活动环境为依托,以幼儿自主或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在相对轻松的环境和氛围中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目前,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开展的现状并不乐观,突出地表现为区域活动过于散乱、缺乏有效的抓手、没有形成系统等。主题活动的实施,能将区域活动有机地关联起来,从而提高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一、中班主题活动背景下区域活动的优势

目前,区域活动是中班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结合,大大提高了区域活动的有效性,具有以下优势。

(一)增强活动的趣味性

在主题活动背景下,中班区域活动得以与幼儿园常见的主题活动相匹配,而幼儿园主题活动的主题选择,常常立足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如季节、节日等,贴近幼儿的生活。在主题活动统摄下,区域活动的趣味性得以增强。主体活动与区域活动的结合,不仅能不断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也有助于实现“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关键能力和良好品质的发展[1]。

(二)提高活动的系统性

目前,尽管幼儿园教师比较重视区域活动设计,但是由于区域活动缺乏活动主线、存在“零碎化”局限性,影响了区域活动的教育效应。在中班主题活动背景下,区域活动会紧紧围绕主题活动,形成一个个相关的区域活动,各个区域活动是对主题活动的有力支撑[2]。无疑,在中班主题活动背景下,区域活动碎片化现象得到较好的改善,教育实效性得到了提升。

(三)提高活动形式的灵活性

在中班主题活动背景下,区域活动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活动,具有独立的活动目标、活动方法、活动组织和实施程序等,只要区域活动紧扣主题活动就可以。区域活动的形式不限,教师可以开展益智科学类区域活动,也可以开展美工区域活动、语言活动、建构活动、角色表演活动等。灵活的区域活动形式,有助于增强区域活动的趣味性,丰富幼儿的活动体验,从而满足幼儿多样化、个性化的活动需求,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得到真正的发展[3]。

二、中班主题活动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实践

在中班主题活动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开展首先要明确活动主题,其次根据主题活动对区域活动内容进行预设,并在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活动开展的系统化实践中,推进区域活动有序、有效开展。本文以主题活动“红黄蓝绿”为例,简要阐述区域活动开展的实践。

(一)依据主题活动,构建区域活动体系

“红黄蓝绿”主题活动,以秋天为活动话题。在主题活动的引领下,教师引导幼儿感受秋天色彩的多彩、美丽,唤醒幼儿的色彩情绪,让幼儿用个性化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色彩的感受,从而激发幼儿对色彩、对自然的情感。

基于主题活动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应坚持以主题活动为引领,建构区域活动体系,形成子主题。区域活动体系主要包括美工活动、绘本阅读、语言交际、建构活动、角色表演活动等。美工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围绕秋天的色彩,绘制出秋天各种色彩的景物,并用幼儿绘制的作品,布置活动区域;绘本阅读主要引导幼儿阅读与秋天有关的绘本,从而借助绘本图画,进一步开阔幼儿的色彩视野,并通过绘本阅读活动,丰富幼儿对色彩的情感;语言交际活动则在绘本阅读和美工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抒发自己的感受,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建构活动是借助幼儿园活动角,建构一个仿真的“自然之秋”,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建构能力;角色扮演活动是让幼儿扮演“秋天色彩女神”,以促进区域活动的有效整合,并实现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同化”。

(二)遵循活动体系,投放区域活动材料

目前,幼儿园都基于区域活动的需要,开辟了相应的活动区,如常见的美工区、建构区,以及具有幼儿园特色的区角。基于活动的可操作性,对区域活动中“区域”的选择,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幼儿园常规的活动区,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儿园活动资源的利用效率。然而,为了进一步提高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匹配度,我们应基于主题活动,按照区域活动体系,引导幼儿自主投放材料,营造区域活动环境。

例如,对“红黄蓝绿”子主题美工活动区域材料的投放,我们可以让幼儿根据秋天的色彩这一大话题,利用课余时间,在家长的帮助下涉足自然,从自然中选择区域活动环境营造的材料,如多姿多彩的树叶、树根、植物果实等,并将这些材料投放到活动区域,从而为幼儿区域美工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

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对幼儿能力范围内的材料收集、准备及投放,教师要尽量给幼儿创造机会,锻炼幼儿的自主能力;对一些超出幼儿能力范围,或者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材料准备和投放,可以借助亲子活动,从而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收到更好的活动效果。此外,对于材料的选择,教师要注重便捷性,同时要重视本土化材料的运用。

(三)因循活动程序,有序推进区域活动

在中班主题活动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开展要遵循一般程序。教师应认真安排好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等环节,确保区域活动有序开展,并确保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例如,“红黄蓝绿”建构活动板块,活动前,教师要让幼儿明白建构的目标是什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幼儿提供一些建构方案,如校园秋色、社区秋色、公园秋色、田野秋色等,为幼儿自主开展建构活动提供借鉴,同时要让幼儿明确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在材料的选择上,教师要坚持多样性原则,并且与幼儿的生活保持高度的匹配。这样才能降低幼儿建构过程的难度,并调动幼儿的色彩经验,深化幼儿对色彩的认知。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幼儿创造自主建构的机会,留足自主建构的时间[4]。在“红黄蓝绿”建构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先进行宏观的构思,建立建构的模型,包括建构对象的整体布局、色彩搭配,建构区不同物体的位置关系、空间结构等。为了进一步调动幼儿建构的主动性,教师在实施建构活动时,可以运用小组比赛的方式,将幼儿分为几个建构小组,并为每个小组提供相对独立的建构空间,让幼儿围绕主题活动,自主开展色彩建构活动。

区域活动后,教师要注重活动的延展性。延展性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活动成果展示,即为幼儿创造区域活动成果展示和互动的机会,搭建成果展示的平台。在“红黄蓝绿”建构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小组比赛的基础上,引导各个小组进行交流展示。在展示时,每一个小组要安排一名解说员和评委,解说员主要解说本组建构的思路,以及建构过程中的色彩运用“匠意”;评委则根据解说员的解说,并结合建构活动成果和活动主题,对建构活动进行评价,最终形成总结性评价。这个环节的延展,不仅为幼儿创造了成果展示的机会,增强了幼儿区域活动的自信心,也促使幼儿对区域活动进行了理性的反思,为后续区域活动的开展积累了经验。另一个层面是拓展性活动。在群体区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区域活动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给幼儿创造拓展活动的机会。例如,结合建构活动,教师可以开展相应的陶艺活动。这样,幼儿就会根据区域建构活动,将建构成果借助陶艺的方式呈现出来。捏、塑、涂、画等多样化的工艺活动,扩大了幼儿区域活动的范围,使区域活动的时间、空间等得到了较好的扩展。

(四)培养规则意识,强化区域活动管理

作为一项活动,区域活动离不开秩序,而良好的秩序又依赖于规则。中班幼儿的自制力和约束力相对较差。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从而提高区域活动的管理效率,让区域活动紧扣主题有序、有效地推进[5]。那么区域活动中的规则如何体现出来呢?教师要遵循幼儿的认知特点,改变传统规则灌输、教导的方式,借助规则标志,对幼儿进行暗示或者限制,同时强化规则的执行力。

1.制作规则标志和符号

中班幼儿行为自律薄弱的特点,决定了规则的重要性。然而,幼儿对一些强制性的规则教导缺乏认同意识,因此,教师需要引入区域活动标志和符号。而在引入标志和符号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幼儿参与进来,即根据区域活动主题和区域环境,师幼共同制作规则符号和标志。例如,保持“安静”的标志,可以设计一个夸张的卡通形象,在卡通人物的嘴巴上画上一只大手;对需要有序排队进行的区域活动,可以制作企鹅排队的标志。这些富有亲和力、直观性的符号和标志,不仅能够增强幼儿对规则的认同感,还能带给幼儿区域活动的愉悦感。

2.提高规则执行力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活动规则一旦形成,就要做到有规则必执行。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执法员”,一旦幼儿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时,执法员应及时发挥作用,给违反规则的幼儿贴上“违规”标识,严重的可以取消其活动参与资格。

结 语

总之,在中班主题活动背景下,区域活动的趣味性更强,系统性更显著,活动形式更加灵活。然而,基于主题活动的区域活动,必须保持与主题活动的高度契合,从而使区域活动和主题活动有效结合,让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更精彩。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优势,在提升幼儿参与度的同时,提升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猜你喜欢

建构规则色彩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让规则不规则
建构游戏玩不够
神奇的色彩(上)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