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校本教材编写启示
——以“近代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之路”为例

2020-11-25

名师在线 2020年28期
关键词:校本笔者历史

李 讲

(广东省珠海市文园中学,广东珠海 519000)

引 言

司马迁著《史记》时说:“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历史工作者的理想是“成一家之言”,实践便是“著书立说”。笔者有幸参与了本学校历史学科部分校本教材编写,所选的内容是近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变化,希望通过近代中国电影发展来窥中国近代之变[1]。从查找资料,到形成完整教案、制作课件,最后进入“上课应用—反馈修改—再上课应用”的循环,笔者发现,校本教材作为国家规定的法定教材的有益补充,能显著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一、历史校本教材应紧扣时局

作为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途径,电影产业从来都不缺乏文化内容。近代人民的生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变。而电影就是反映社会发展进程、百姓生活最直接、最形象的载体。因此,笔者在整篇教材设计中,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时局之“变”的特征。

电影工业的产生背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影由于具有记录光影的特性,带给人们新奇的视觉和情感体验。电影传入中国以后,迅速吸引了大量中国观众,电影院也被快速建立起来。上海、天津、北京、广州是最早建立电影院的地区,也是中国拥有影院最多的地方。

在旧社会,人们很少有出国的机会,没有办法深刻体会外国人的生活,接触外国人的渠道也比较少。中国人最初了解外国,是从衣食住行开始的;认识途径由最初的文字表述、口耳相传,再到图画、照片等方式,虽然有很大进步,但都不够立体、不够形象,所以了解外国人的生活更多停留在幻想层面。但这一切都因电影而改变。由于西方人把电影带入中国,中国普通民众通过观看西方电影深刻认识了法国、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社会面貌和民众生活方式,也更加认识到中国的落后。由于电影中不自觉地展示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更多的中国人开始模仿。法国、美国等默片大师渐渐成为中国人喜爱的西方喜剧明星。

学习历史最难的是需要了解诸多历史细节,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这些细节背后的历史格局变动。笔者认为,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在脑海中构建立体的历史场景。历史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的构建,除历史的大事件、历史规律的框架外,还需要有具体的历史情节、具体的历史细节,从而使历史时空更加丰满、形象。这样,学生对时空的掌握也会更充分。所以,从中国电影发展的角度来窥中国社会之变,会使学生对时局的认识和构建更加深刻和完善。

二、满足初中生兴趣,有效补充教材

视频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能用最短的时间传达立体的海量信息,从视觉效果到声音感受,再到情感体验,迅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都是教师纯粹口头传授方式无法比拟的。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资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及历史文学作品等,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境想象。”[2]过去的历史已经消逝,教师仅靠文字和图片很难描绘连贯的生活场景。而电影视频是保存史料信息的最佳载体,能快速构建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历史情境。比如,八年级上册第25 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第二部分是“社会生活的变化”;第26 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专门讲述了20 世纪初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历程,提到了《定军山》《歌女红牡丹》《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曲》等电影,并附有电影《定军山》《马路天使》《渔光曲》的剧照。每次讲到这里时,笔者都感觉学生意犹未尽,因为他们经常会讨论:这些电影讲述了什么内容?剧情好看吗?当时的观影环境是怎样的?观众是否会追星呢?

显而易见,教材蜻蜓点水式的介绍满足不了学生对近代电影知识的渴求。学生产生此想法,说明对知识有进一步延伸的渴望。这是一个极好的时机。根据调查,笔者发现,每个班都有不少学生具有历史学习的障碍。因此,我们可以“另辟蹊径”,消除他们的学习障碍。过去的影视资料,既能让学生体会时局,又可以让他们观察过去的真实历史场景。所以系统编写近代电影史,解决学生学习障碍,成为必然的需求。校本教材实施教学之后,笔者发现师生对教材的理解更深了一步,而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了满足感。

三、家国情怀深体现,努力奋斗化动力

中国电影发展的历程,也是家国情怀舒展的历程。近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因此在电影制片和播放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如上海的绝大部分电影院线是西方人建立的。国外有大量优秀的影片,这些电影院可以直接拿来播放。这样的做法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国必须有自己的电影院,拍摄属于自己的电影。

当文明产生冲突时,先进的文明往往可以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文化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正面形象;而落后的文明则处于被动地位,很难维护自己的正面形象。清末民初,中西方文明交汇时,西方电影往往用夸张、扭曲、以偏概全的手法来展现中国形象,目的在于满足西方人的猎奇心理,满足其所谓“优等民族”的欲望。例如,电影《不怕死》镜头中有大量中国人吸食鸦片、妇女缠足的镜头,使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中国人拒看电影并进行抗议,引起社会广泛响应。这些都是国难当头,中国人用实际行动维护中国形象的实例。因此,中国电影人开始尝试拍摄反映中华文化根基的电影,以此维护中国人的正面形象。

电影产业是舆论宣传的重要工具。20 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对华的全面侵略,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中国民族电影成了对外宣传日本侵略带来的灾难,以及中国军民积极备战的最佳工具。在电影中,家与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以很好的视角阐释了“国破家亡”,对内,激发了爱国热情;对外,争取了国际舆论的支持。

如今,在我们国家崛起之时,历史考试喜欢在历史上寻找“大国崛起”的内容。中国企业、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无论是清末民初,还是21 世纪的今天,都面临着重重阻力。笔者所编写的电影产业发展体现出了这一特点。中国电影在欧美地区难有票房,电影的播放受到了巨大限制。不过,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还是体现出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寻找到了突破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电影要走向国际,必然会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我们需要做的是努力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永不言弃!所以,笔者在校本教材中专门提到邵氏兄弟初到东南亚创业的励志故事:用“拉着大篷车”“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去播放电影”等充满艰难情感和励志情怀的言语,描绘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故事。这样的课堂,既让学生认识了时代,又培养了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

四、课堂反馈觅不足,反复修改求真知

(一)内容设置层面

笔者编制好教材并试讲了一节课后,发现学生很感兴趣,同时也发现自编教材有如下遗憾,并做了一些改进。(1)和课本内容是两个系统。自编校本教材着重介绍了《定军山》《渔光曲》,对其他课本上提到的电影涉及太少。所以,基于校本教材是国家教材的有效补充的原则,笔者对剩下的电影内容也做了适当介绍,使学生对课本教材理解更加深入。(2)介绍电影的课堂缺少适合的视频片段。因为视频保存技术的不成熟或网络资料的局限性,有很多视频资料难以找到,所以有时笔者会以图片的形式来介绍影视资料。还有的电影截取的视频时间有限,因此展现时有以偏概全之嫌。不过,这也是有限课堂时间里不得不做出的艰难选择。

(二)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层面

当前历史课堂的实际情况是,教师讲述内容过多,自我情感发挥多,而与学生互动环节较少。因此,如何在新的自编教材基础上设置好的提问,成为摆在笔者面前的难题。于是,笔者开始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讨论。这既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又便于笔者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例如,通过讨论《渔光曲》视频片段中所包含的信息,如声音、文字、图画、生活场景等,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当时的社会现实,从而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结 语

校本教材是一线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和学生的特点编写的,是对部编教材的有益补充。在内容方面,教师可以选择教材涉及但没有深入介绍的知识点,做到对部编教材知识的延伸。在编写中,教师尤其应注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编写完后,要根据上课反馈而不断完善。编制校本教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教师对部编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成为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的过程。

猜你喜欢

校本笔者历史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