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对小学家庭教育影响的研究

2020-11-25

名师在线 2020年28期
关键词:中华家长传统

张 莲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城关三小,甘肃武威 733100)

引 言

开展学科教育的基础前提就是做好家庭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引起了广大教育人士的充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孝亲、友善、诚信、谦卑”,对孩子健全人格、良好品质的培养和发育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1]。由此可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家庭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一、现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教育成效。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联系。因此,家长应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现阶段,大部分家长的教育意识淡薄。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就是自己的“附属品”,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孩子的自主和独立性人格的养成,这样的教育方式完全违背了教育初衷[2]。此外,大多数家长并未形成对教育目的的全面认知,只重视将基础知识传授给孩子,却忽视了对其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人生理想、意志力、人生信念等。这不利于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二)家庭教育内容功利化

现阶段,大多数家长重视的是开发孩子的智力因素。部分家长认为,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其收获到更多的知识,却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小学阶段是培养个人品行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会养成很多生活和行为习惯。如果家长一味重视学习成绩,轻视塑造孩子的道德属性,必将使其出现道德观念的缺失。然而,当前大部分家长的家庭教育呈现功利化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家长花重金给孩子请家教,过度重视语、数、外等科目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其他能够锻炼实践能力的学科不予重视,导致孩子畸形发展;另一方面,家长并不重视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采取强硬措施逼着孩子学习,不让他们参加课外活动,这对孩子的成长与发育会造成不利影响。

(三)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

现阶段,很多家长过于宠溺孩子,并不考虑家庭实际情况,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久而久之,孩子会越来越任性。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多半会形成强烈的自我主义,为人处世较为自私,不会为他人考虑。同时,还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太忙,会把孩子交给家里老人看顾,这不利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也不利于孩子接触新鲜事物、接受最新观念的现代教育[3]。此外,还有部分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上学后的教育应全由学校负责,以致家庭教育缺少持续性,忽视了为人父母应承担的终身教育职责。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对小学家庭教育的影响

(一)助力家长综合能力的提高

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是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人,对孩子行为习惯、思想道德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促进家长综合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打造理想家庭教育环境[4]。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家长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进而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二)助力家长找到家庭教育的着力点

家庭教育的学问高深莫测,具有独特的规律、特征及教育方式。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变化,家庭教育都能够找到着力点,而借助家庭教育的着力点对孩子进行培养,能够使其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为了实现这一育人目标,家长需要不断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强化对孩子的人格教育、人才教育及人文教育,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好的行为习惯[5]。通过系统性学习,家长会清晰且全面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具体内涵,并对自身教育方式进行反思,及时改进,助力孩子健康成长。此外,家长要积极承担自身职责,以防过度依赖学校教育,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家庭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发挥家长榜样作用,配合传统文化教育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家庭是其最初认知和行为形成的“基地”。因此,家长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孩子在步入学校前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能力主要源于家长一言一行对其产生的影响。家长不仅是孩子校外的教师,还是学校教育的拓展延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家庭教育的促进,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和补充[6]。首先,家长要重视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进而在和孩子的日常相处过程中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孩子将从父母身上学到的、自身不具备的优秀品质和知识涵养纳入自身认知体系中。例如,家长在和孩子进行沟通时,可适当地引经据典,使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激发孩子研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其在无形中学习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家长要有意识地给孩子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孩子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熏陶。例如,家长在家里可以多给孩子读一些和我国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如《世说新语》《道德经》《弟子规》等,积极和孩子对书中的故事和观点进行探讨,使其深刻认知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最后,家长应和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充分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校方的基本要求,并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将孝道融入家庭教育中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袓训,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血脉相传、不断发展壮大的法宝。这里所说的“孝”,不仅指尊重和赡养父母,还包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精神。孝道是其他伦理道德存在的“根基”,假如没有“孝”,其他教育成果都是难以实现的。不管以后社会怎么进步、文化如何创新,“孝”始终是一切道德的根本,这是亘古不变的。“孝”是促进家庭和睦、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家庭和睦,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进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由此可见,家长应将孝道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之中,让“孝”根植于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使其成为伴随孩子一生的美德、成为孩子一生的行为准则。

(三)将感恩融入家庭教育中

要想让孩子树立责任感,家长就必须对其进行感恩教育,使其学会感恩,懂得他人付出的不易,进而明确自身职责,从内心深处形成赡养父母、关爱他人、爱护自然、回报社会的理念。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懂得感恩的人都拥有大智慧。感恩源于人类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对孩子来说,他们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最长,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所说的“同化”现象。在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抓住孩子被“同化”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应该说,这种教育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也是孩子一生健康成长、发展进步的“魂”。

(四)将诚信融入家庭教育中

“人无信而不立”,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家庭是孩子成长起步的第一站,父母的言谈举止会给孩子的成长发育产生直接的影响。孩子通常会把父母当成自身学习的榜样,刻意模仿父母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基于此,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曾子杀猪立信”的故事流传至今,其不单纯是对“信”的坚持,更是对人格修养的坚守。因此,家长向孩子做出承诺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轻易许诺,这样才可以给其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向德国教育学习。德国的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家长对孩子诚信教育的责任及义务,要求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这是德国社会诚信水平不断提高的根本原因。

结 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存在较多不足之处,要想切实有效地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家庭教育取得更好发展,我们就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效融入家庭教育中,通过将孝道、感恩与诚信融入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华家长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我心中的好家长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