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插图”之力 推开“语用”之门

2020-11-25

名师在线 2020年28期
关键词:插图小猴子小白兔

郑 蓉

(福建省福清元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福建福州 350001)

引 言

插图是一种用图形语言进行信息传达的艺术形式,其功能是让文本有更直观的印象,它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与文字内容,契合度高且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和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在利用插图激趣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表达,用插图“助力”学生表达。

一、插图诱趣,激活思维助表达

表达,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乃至生活中需要培养的一种能力[1]。插图的巧妙利用,能使学生的语言运用和图片紧密相连,形成图文并茂的整体。教师应让学生在课文插图上自由地组词、写话、画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文本内容形成整体,再进行表达,落实语言训练点。

【教学案例1】

师:刚才,我们看了四幅插图,现在请你找一幅你喜欢的插图,把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或可能说的话和同桌交流,讨论结束后和全班同学分享。

生1:来到玉米地……(师打断:咱们要把话说完整哦,谁来到玉米地?)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它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脸上满是笑容。

师:看到玉米后是什么样呢?

生1:非常高兴。

师:高兴是什么表情呢?

生2:小猴子的两只眼睛都笑得弯成了香蕉那样,嘴巴张得大大的……

师:同学们,眼睛像香蕉不是很恰当,我们可以说眯成了两条缝,嘴巴张得大大的都合不拢了。它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生1:这么大的玉米,够我吃一个月啦,真开心!

生2:我有补充,小猴子扛着玉米,会说:今天运气真好!

生3:看它大踏步的样子,一定是乐坏啦!

……

【反思和分析】

在这课教学中,教师把握图文并茂的整体,通过引导学生对插图的观察,使其加强了对“掰玉米”的“掰”、“摘桃子”的“摘”、“追小兔”的“追”字的理解。然后教师让学生说说插图中小猴子的做法,做“掰”“摘”“追”的动作。学生通过看图、做动作,自然理解了这几个动词的意思,也学会了看图表达,并且充分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插图点化,匠心独运巧创造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时,要适时进行点化,结合文章内容,读懂插图所蕴含的意义,让学生根据图画内容想象图画背后隐含的事物。

【教学案例2】

师:同学们,课文中给我们展示了四幅美丽的图片,先整体地看,画的是什么?

生:这四幅图画的是四季。

师:咱们再仔细看图:图中画的分别是春风、夏雨、秋霜和冬雪。谁能来描述图上的内容?

生1:和煦的春风在吹着,春天来了。

生2:夏天,大雨落下来,就没那么热了。

生3:秋天来了,叶子都黄了。

生4:冬天下雪了,可以堆雪人。

生5: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

师:你们都看懂了课文插图给我们的提示,还懂得运用课文中的词语,都表达得特别棒。课文的插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反思和分析】

1.规范表达,授之方法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无论学习什么,方法的引领都至关重要。在课堂上,最常见的是学生回答问题时说不了完整的话。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表达方法,使其学会在实践中尝试,以体验成功的乐趣。

2.紧扣目标,寻找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也提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课文插图是情节的精彩再现,巧妙点化这些插图能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突破课文难点,使书本语言得到再创造。

在上述实录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形象的图画,将形象的思维上升为抽象的理性思维,最后进行语言概括。从四幅季节图,引出四个词语:“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再由此让学生选择与这四个词语所搭配的动词“吹、落、降、飘”。这样,书本的语言就得到了有效运用。最后,教师紧扣目标进行引导,把握好课文的重难点,结合生活中看到的“春风”“夏雨”的样子进行表达,寻找语用内容。这样,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便能达到有效结合。

因此,教师应巧用课文插图,在各种教学实践中,发挥语用作用,让学生在习得语言时,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使学生巧学、乐学。插图点化,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使学生在巧用、活用中提升语文素养。

三、插图促读,举一反三巧迁移

【教学案例3】

(出示课件)

师:谁能看图说一说,小白兔看到了什么?

生1:它看见小鱼在水面上快活地游泳。

生2:它看见小鱼好像在水里吐泡泡。

师:真是一只仔细的小白兔。那么小白兔现在在想些什么?它又会怎样问小鱼呢?

生:今天小鱼是怎么回事呢?都跑到水面上来了?

生:真奇怪,我还是去问妈妈吧!

师:(引导)是呀,太奇怪了,那么小鱼怎么回答小白兔呢?

生:我看见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好像在说:“哎呀,怎么这么闷呀!”

生:我觉得小鱼在水里很闷,它在吐泡泡,好像在喘气,它肯定在说:“闷死了,闷死了,我都透不过气了!”

……

【反思和分析】

1.走出课文,放飞个性

爱想象是儿童的特点,精美的插图可以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2]。在《要下雨了》的最后一幅插图中,小兔子在雨中奔跑的动作十分生动。在练习表达时,教师可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联系生活理解词语意思,让学生观察这幅生动的插图,想象小白兔奔跑时心里可能想些什么,用自己所积累的词语说说小兔子是如何奔跑的,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遇到下雨天应怎样回家,可以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表达。

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及插图,引导学生放飞个性,不局限于文本内容,带领学生更好地挖掘出文本的深刻内涵,使学生走出课文,联系生活学表达。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更深入了。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插图的作用。

2.想象插图,填补空白

插图具有更强的表现力。直观明了的插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探索插图所表达的含义,从而解决对抽象文字的困惑。

在上述片段中,教师让学生想象补白:快下雨时,小鱼心里想些什么?它可能会怎样回答小白兔的问题?学生在补白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表达能力,而且能发挥想象力,让思维更活跃。《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新课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时,走出课文,提出或引导学生提出富有思考价值甚至引起争辩的问题,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结 语

小学语文教学不是要教学生许多关于语言的知识,而是要帮助他们形成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通过言语实践,直接经验不断丰富、积累,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而教材中的插图不仅有利于教学,还是让师生在课堂上放飞心灵的重要媒介。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观察插图,落实语言训练点,推开语用之门。

猜你喜欢

插图小猴子小白兔
采蘑菇的小白兔
小白兔
小猴子
小白兔
小猴子
谈对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
淘气的小猴子
图文相辅共筑生态课堂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小白兔采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