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更加灵活—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
2020-11-25阙朝乾
阙朝乾
(福建省龙岩市松涛小学分校,福建龙岩 364000)
引 言
思维能力指个体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能力。思维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系统性思维能力、深刻性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该如何锻炼、发展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尝试对此展开相关探索与研究。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指个体不局限于他人已有的观点与看法,而是具备一种积极主动的创造意识与精神,能立足实际情况,一种别出心裁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引导与培养。
例如,在以往的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朗读生字词,待学生掌握了新学汉字的发音后便要求学生在课下反复抄写。这一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枯燥的抄写中渐渐失去对汉字的学习兴趣,最终的识字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创造性思维的视角改变其识字方式,如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学习汉字、通过编故事的方式学习汉字、通过编顺口溜的形式学习汉字等,方式不同,只要学生能够又快又深刻地记住所学汉字即可。这一引导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学生积极展开联想,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习汉字。如针对“天”这一汉字,不同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趣味学习方法,有的学生采用顺口溜的方式记忆生字,将其总结为“一大念个天”,一个“一”和一个“大”组合起来自然便是“天”;有的学生采用猜谜语的方式进行记忆,将其概括为“大有干头”,“干”的头为“一”,“大”加上“一”,自然便是“天”。依靠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积极发挥想象力来分析汉字的构造及背后意义。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也对所学汉字留下深刻印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可行性。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系统性思维能力
系统性思维能力顾名思义是指考虑、分析问题时能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同时能做到统筹兼顾的一种思维能力[1]。良好的系统性思维能力对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体系格外重要。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发展学生的系统性思维能力,促进其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轻松地学好语文知识。
例如,在学习了众多修辞手法后,学生迫切需要从整体上对这些修辞手法形成足够直观且深刻的认知。对此,笔者便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方式积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架构。首先,笔者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个关键词“常见的修辞手法”,随后鼓励学生认真回想所学知识并进行回答。学生经历了短暂的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比喻”,有的说“借代”,有的说“夸张”,有的说“拟人”,有的说“排比”。其次,笔者便在关键词的基础上,又将这些回答作为思维导图的第一层级关键词,进一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修辞手法的意义。学生在思考后,给出了回答:“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这些定义作为思维导图的第二层级关键词被笔者填充到思维导图上。最后,笔者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修辞手法展开提问。这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恰当的句子,一段时候后,他们再次踊跃回答,有的学生小组针对“比喻”给出了“树上的苹果像灯笼似的又大又红”的句子,有的学生小组针对“借代”给出了“前面不远处走来了一队红领巾”的句子,有的学生小组针对“拟人”给出了“花儿在秋风中笑弯了腰”的句子。笔者将这些例子一一写上去作为思维导图的第三层级关键词。就这样,随着思维的层层推进与延伸,学生便依靠思维导图很好地搭建了“常见修辞手法”的完善知识框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对不同的修辞手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其系统性思维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深刻性思维能力
深刻性思维能力是指能够抓住事物的内在规律,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思维能力。深刻性思维能力表现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主要为学生不再局限于浅显的、表面的知识,而是对所学知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具备良好深刻性思维能力的学生总是会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观察同一问题,以更好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启示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锻炼与培养学生的深刻性思维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的长远进步与发展。
以识字教学为例,笔者不再局限于教会学生会认汉字、会写汉字,而是更进一步带领学生深挖这些汉字背后的知识。以“采”这一汉字为例,笔者带领学生分析了该汉字“取手摘取草木之姿”的字形说明,上半部画一只手往下摘取的样子,下半部是一棵长了果实或嫩叶的树木,常用词汇为“采摘”“采撷”等,采摘来的瓜果和野菜没有吃完,往地上一丢,过些日子这些种子又长出了新植物,因此,人们渐渐有了耕种农作物的观念。而在学习“森”这一汉字时,笔者带领学生分析了该汉字“取三棵树之形造字”的字形说明,画出树干、树根与树枝之形,用三棵树代表许多树,表示树木多且密,谓之“森”,常用词语为“森林”。人类之前有生吃食物的习惯,经常生病,生命健康存在隐患。一次闪电落在大树上引发的“天火”把人们吃的食物烤熟了,而且味道很好,这直接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自此人们从生吃食物进入吃熟食的新阶段……听着笔者的分析与讲解,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习以为常、备感平凡的汉字,其背后竟然经过了这么多演变,发生了这么多精彩的故事。虽然有些汉字已跟原来的形象相去甚远,但仍保留着象形文字的痕迹。这样一来,学生在扩宽视野范围、增长见识、对所学汉字有更深刻认识的同时,能透过汉字的外在表现形式追本溯源,窥探其原来的面貌,后者对学生深刻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大有助益。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多样的教学方法及活动中蕴含丰富的教学资源,一线教师若能有效挖掘、利用这些资源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让学生的思维绽放出美丽之花。在日后的工作实践中,笔者将进一步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让他们在良性思维方式的引导下茁壮成长,从而更好地进步、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