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非智力因素提高小学高年级中等生计算素养研究
2020-11-25陈王利
陈王利
(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三棵树分校,江苏宿迁 223800)
引 言
计算素养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计算素养形成的核心和基础阶段。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进步,国家对中等生、学困生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升,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教师要寻求解决培养中等生计算能力的关键着力点,加速对其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策略的探究。
一、加强主体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竞争意识
调动竞争和团体非智力因素,保证小学生享有主体选择的权利,是培养小学生竞争意识的重要方式[1]。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小学数学主体自主能力的构建,使学生在遭遇挫折或者其他事情时,也不会忘记计算素养提升不可忽略的内容。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需要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直接影响学生具体发展的是其综合能力、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养。人们发现在未来社会中,凡是有建树的人往往具有非常强韧的性格,不仅是在智力水平方面,在抗压能力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鼓励小学高年级中等生创设成功契机,获取成功体验
教育技巧的奥秘在于爱护学生,并且促使其获取成功的体验。部分中等生开始意识到自己在计算能力方面的潜力,并且能够找到实现自我发展的舞台。教师在为中等生提供更多展示的空间之后,还要组织不同类型的活动来提高中等生的胆量。但事实上,中等生在很大程度上与优等生之间的界限可能是模糊的,甚至在某些特殊能力方面,中等生的能力并不是很差。不可否认的是,计算能力是小学高年级计算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其在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将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多重角色。计算素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发展学生智力水平、训练其良好的社会思维品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师通过计算能力的教学,既可以提升学生对数据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其树立克服困难的坚定决心。
笔者之所以将非智力因素与小学高年级中等生计算素养相结合,是因为小学高年级中等生的计算素养,是完全可以因非智力因素的介入而有所提升的。而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中等生和优等生之间的差距不大,中等生是班级中非常重要的学生群体,也是学生中的中坚力量,而中等生在计算素养方面的暂时性落后,可以通过一些非智力因素的提升而有所变化[2]。因此,研究通过分析和查找小学高年级中等生在计算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很有可能极大地发挥中等生潜力,提升其计算能力。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举菜市场买菜的例子,如茄子是3块4一斤,土豆是2块3一斤,各自买两斤需要花多少钱?计算是枯燥的,而将计算融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既可以从教材内容出发,又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计算的乐趣,进而提升其学习兴趣。
三、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独立意志
计算指根据已知数来求得未知数的过程,这些未知数的求取需要一定的数学方法。在小学阶段,几何、代数、统计都离不开计算,计算支撑着整个小学数学阶段的各项学习内容。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计算能力不能离开具体的数学知识,也不能离开其他学科知识而独立发展。通过观察理解、联想记忆和表达,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不仅会大幅提升,而且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评价机制可以在本质上为中等生传递更多的情感和有意义的观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知和分析问题。教师对中等生智力水平的原有定性应该更加切合实际,同时给其传递积极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爱的最高境界就是设立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期望。在小学数学高年级计算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的眼神、语气都可以成为良性的评价机制,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这种不同程度的期望方向非常具体而明确。由于可操作性极强,学生和教师之间被架设了更为有趣的桥梁。
评价机制和行为标准应该以鼓励为主要手段,要让中等生看到在计算之路上提升的可能性,同时激发其自我挑战的自信心。而且在这种教育评价机制改变的过程中,中等生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多种多样的算法,在不同的算法和不同的数学思路选择中择优。这不仅激发了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式和运算体系的欲望,而且也能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掌握运算法则和运算规律,提升自身的计算能力。
例如,小学教师在引导学生熟练背诵九九乘法表的过程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将乘法口诀中的一些内容进行自我推导,使用道具,如苹果或者面包的分配来计算,从而让学生了解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在实际分苹果或面包的操作中明白数据原理。
结 语
综上所述,非智力因素是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新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教师应适时进行引导,为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