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应对荒漠化

2020-11-25

中国科技财富 2020年6期
关键词:防沙沙化荒漠化

在南、北信风带及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下,地球南、北纬15°—35°附近形成了2条天然荒漠带;而部分地区则由于受地形、海拔和海陆位置的影响,荒漠甚至可延展至51°N及55°S附近。原生荒漠区干燥少雨、植被稀疏、系统脆弱,但其在调节气候、物质循环和能量流通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地球生物圈的平衡与稳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工业革命带来的全球土地大开垦运动,导致陆地表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地表沙化、土地荒漠化应运而生、如影随形。

回望整个20世纪,自1927年法国人Lavauden首创“荒漠化”(désertification)一词,与之关联的灾害就愈演愈烈:20世纪30年代美国西部黑风暴(dust bowl)、20世纪50年代中亚地区白风暴(whitestorm,盐尘暴)、1968—1973年非洲萨赫勒地区的特大旱灾等相继发生。这引起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重视,以197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会议(UNCOD)为标志的全球“抗荒(antidesertification)”行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从1992年“里约峰会”三大环境公约横空出世,到1994年《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UNCCD,以下简称《联合国荒漠化公约》)在巴黎签署,标志着全球携手治理荒漠化进入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新纪元。

荒漠化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问题造成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640亿元人民币,将近4亿人直接或间接受到荒漠化问题的困扰。

荒漠化在我国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土地沙化。因此,防沙治沙、国土绿化是遏制我国北方土地退化的重大举措,是我国应对荒漠化的国家行动。70年来,中国的防沙治沙工作在不断探索中稳步前进,沙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2018年7月12日,Nature发表长篇综述论文,明确指出:近40年来,中国启动了包括“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16项投资巨大、影响深远的生态修复工程;截至2015年,这16项工程调动了5亿劳动力,在约6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投资了3700多亿美元;这一努力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史无前例的,且成就巨大。

2000—2017年,中国通过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来进行绿地恢复,大地实现了“由黄变绿”,贡献了全球25%的绿色增加量;对标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17项指标,每一项都表现出趋好势头,特别是在SDG15.3(土地退化修复)方面,提升最为显著。2000—2015年,中国土地净恢复面积占全球的18.24%(位列世界第一),对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防治荒漠化的方案和模式再次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

猜你喜欢

防沙沙化荒漠化
中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陕西沙化土地连续15年缩减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