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与新旧动能转换的互动效应研究

2020-11-25梁益琳副教授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22期
关键词:新旧贡献率动能

梁益琳 副教授

(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引言

我国提出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适应国际国内以互联网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工业、科技革命浪潮以及新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加彻底地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源、土地这些传统“旧动能”的投入,继续转向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这一“新动能”的轨道上来。企业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主体,其技术创新水平对国家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决定性意义。企业技术创新所带动形成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所蕴含的极强的创新需求具备高度契合性。然而,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投入支持普遍缺乏持续性,创新成果转化率偏低,创新资源的协调缺乏体制机制保证,投资和要素驱动发展的特征仍较明显,导致企业技术创新与新旧动能转换之间还未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由此,企业技术创新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系到底如何?二者间的作用路径和影响因素有哪些?上述问题亟待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

研究综述

近年来,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转型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重点。自Solow(1957)提出科技进步贡献率模型之后,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等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拓展和深化上。Mehmet(2015)通过研究技术创新对经济的影响发现过去三年半时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重要的内生变量,新的科技投入会带来积极的经济增长。Fagerberg(2016)等分析了在以资源为基础的开放经济体中企业创新与经济结构的演化,着重考察在资源密集型产业中发生的创新行为。我国部分学者对该问题形成了较一致的结论,认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效率增长能够带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苏治和徐淑丹,2015)。盛朝迅(2016)比较分析了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和有关政策措施,提出创新驱动是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的主体和发动机。在定量研究方面,周柯等(2014)借鉴PSR方法分析了北京、上海等12个城市,发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的转型具有引领作用。龚轶等(2015)应用自主体建模方法构建产业进化模型,研究发现基于产品和过程的企业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然而,张立新等(2018)实证分析发现,全国各省份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普遍较低,创新供给和创新成果转化率低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因此,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及成果产业化,对于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突破有重要作用。

在新旧动能转换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二者间相互关系方面,根据经济演进规律和发展本质,新旧动能转换就是新技术革命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强大支撑(赵丽娜,2017)。Gilbert等(2008)研究显示产业结构变化会通过影响经济集聚水平而作用于企业创新。余明桂等(2016)利用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的专利数据研究发现,我国产业政策可以促进企业创新,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杨蕙馨等(2018)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二维视角评价新旧动能转换过程,提出新旧动能转换能够强化民营企业在创新创业中的作用,提升对小微企业的保护支持力度。针对二者间相互关系,温小霓和李俊霞(2015)对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及因果关系进行定量研究,认为企业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和相互间因果关系。2012-2016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指数(郑江淮等,2018)也表明,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是经济增长重要的动能来源,另一方面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动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扩散。

上述研究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基础,但已有文献大多单向或单个要素分析企业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等的影响,而基于投入——过程——产出——环境视角探讨企业技术创新与新旧动能转换互动作用的系统性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新旧动能转换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贡献率几乎没有涉及。因此,本文从系统科学角度分析企业技术创新和新旧动能转换的互动机制,构建企业技术创新和新旧动能转换的指标体系,并通过改进和拓展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企业技术创新与新旧动能转换之间的相互贡献率,其结果可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相互贡献率计算模型

企业技术创新与新旧动能转换相互影响的贡献率采用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进行计算。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一般模型为Y=A(t)KαLβμ,并未涉及企业技术创新、新旧动能转换等要素,因此需对该模型进行拓展和改进。

(一)企业技术创新(Ht)对新旧动能转换(It)的贡献率

根据相关理论,首先建立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因变量,以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环境和财税金融为自变量的广义生产函数模型:

式(1)中It,St,Ht,Dt分别为第t个年份的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指数、经济水平指数、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指数和社会需求指数,A为环境参数,α、β、γ分别为相应的弹性系数,μt为随机误差项。随后对改进后的生产函数模型(1)等式两端进行取对数计算,结果如式(2)所示:

最后将该生产函数线性化处理,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出其中的四个参数,并对公式(2)进行求导,得出企业技术创新对新旧动能转换的贡献率模型:

(二)新旧动能转换(It)对企业技术创新(Ht)的贡献率

与上述贡献率测算模型构建过程相似,首先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函数模型:

式(4)中Ht,Et,It,Pt分别为第t个年份的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指数、人口素质指数、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指数和财税金融发展指数,α、β、γ同样为相应的弹性系数。对公式(4)进行取对数处理后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其参数,并经过求导运算后可得到新旧动能转换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率模型:

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数测算

(一)概念模型分析

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是培育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引领的新增长动能,推动区域经济由资源依赖、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创新发展、消费和技术驱动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社会制度趋于稳定,人口红利和后发优势逐渐消失,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严重,企业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便迅速凸显。企业技术创新能引发市场需求和竞争格局改变、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关键技术研发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的增长动力,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而新旧动能转换中产业结构升级、经济效益增加和绿色发展带来的资源配置优化、新的市场需求及竞争格局,又会激发企业开展新一轮技术创新,从而使新旧动能转换效率不断提升。

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与区域新旧动能转换互动关系的概念模型,在“投入——过程——产出——环境”框架下,将企业技术创新划分为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转化和技术创新环境,并采用产业结构、经济效益和绿色发展三个维度的要素来衡量新旧动能转换效果,具体如图1所示。

(二)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企业技术创新与新旧动能转换互动关系概念模型,遵循科学性、可比性和独立性等原则,从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转化、技术创新环境等三个维度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指标体系;按照比较优势、满足需求、动态优化等要求,从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经济效益、绿色发展等维度建立区域新旧动能转换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体现在人才、资金、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创新投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技术创新产出效率和技术转化水平。本文选取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年增长率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状况;选取研发人员所占比例反映企业科技人才配置情况;新产品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是对企业新产业研发和投入力度的衡量;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比体现了企业对技术服务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比例,以及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变化。

技术创新转化是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绩效以及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的评价,其转化形式主要包括论文、专利、新产品和专有技术等。因此,在技术创新转化维度选取科技论文数量、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新产品项目、技术市场成交额等指标对企业技术创新转化水平和收益性产出进行评价。

技术创新环境为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创新过程以及创新成果产出和转化提供了政策、金融、财税等一系列支撑。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设有科技机构企业的比重反映了企业管理层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认知层次;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是对区域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和科技人才从业情况的综合体现;采用各地区受理侵权纠纷专利指标来衡量技术创新环境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图1 企业技术创新与新旧动能转换的互动关系概念模型

表1 企业技术创新与新旧动能转换指标体系

产业结构合理化可从产业结构协调性、产业有序度、资源合理配置系数三方面进行衡量,其与企业技术进步实质上是交互作用的过程。随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经济增长方式逐渐改变,导致GDP能耗降低,产业有序度和资源配置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技术进步带动信息产业总产值和电子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增加了服务业、农业服务业、工业服务业以及工业总产值,促使产业协调发展程度提高。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结构比重不断优化的过程,即产业结构组成由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向技术和知识密集的方向转化升级。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区域主导产业的形成和优化,改进基础结构和辅助产业的生产方式,引导和繁衍新兴产业,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比重逐渐增加,产业结构推进力增强。

新旧动能转换的经济效益衡量一方面包括新动能的规模及扩大速度,另一方面是对新旧动能转换速度的测量,二者均蕴含着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可从要素生产率、技术、消费和出口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主要指标包括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科技贡献率、消费贡献率、出口贡献率。

绿色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支撑作用。考虑到现阶段我国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最主要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资源利用效率和大气污染两方面,故选取单位GDP能源消耗量、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单位GDP工业废水排放量等指标对地区绿色发展效果进行测度。

概念模型中涉及的社会需求指数利用最终消费率、通信文化医疗消费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比重三项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 GDP来表示;人口素质指数分别选取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大专以上文化人口比重、每万就业人员中科技活动人员数以及刑事案件发案率等五项指标来衡量;财税金融指数主要包括财政科技支持和金融投入力度两方面,选取政府财政支出中科技支出占比、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总额占GDP比重和区域年末股票市价总值占GDP比重三项指标进行测算。

(三)数据来源及发展指数计算

选取我国2006-2018年间统计数据对企业技术创新及新旧动能发展指数进行测算,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部分年份缺失的数据进行插值处理,同时对统计数据做无量纲化处理,消除指标间度量单位和量级的影响,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将评价指标分为正向指标、逆向指标和适度指标,在无量纲化处理之前,先对各项指标的异常值进行判断和处理;其次,将指标数据转换为可直接计算的同向数值,便于比较分析。不同类型指标的处理公式为:

正向指标:

逆向指标:

适度指标:

式(8)中 rtj表示第t年第j项指标的统计值;r1j和r0j表示起始年份第j项指标的统计值和理想值; Ztj为第t年第j项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指标得分。

最后,企业技术创新与新旧动能转换指标体系中七类一级指标得分,以及企业技术创新指数和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指数,采用多属性决策分析中的加权求和方法进行计算。其模型如下:

其中,Ftt和Ftx分别为第t年企业技术创新指数和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指数,Fti表示第t年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的得分,wi和wij分别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层的相对权重(本文按指标等权处理)。经过上述无量纲化处理,得到企业技术创新和新旧动能转换指标体系的无量纲化数据,如表2所示。为了降低数据的异方差性,分别对指标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用处理后的时间序列样本数据建立互动关系的分析模型。

企业技术创新与新旧动能转换的相互贡献率测算

根据表2数据,测算贡献率模型中的相关参数以及双向贡献率。首先,计算企业技术创新(Ht)对新旧动能转换(It)的贡献率。模型调整后的判定系数为0.932,拟合优度较好,该模型能较充分地解释企业技术创新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影响;模型显著性检验中F统计量观测值为40.899,在95%的置信度下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显著,适宜根据模型(2)(3)进行分析,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社会需求要素的系数为-1.3702,主要与我国的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直接相关。其次,计算新旧动能转换(It)对企业技术创新(Ht)的贡献率。结果显示调整后判定系数为0.933,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模型显著性检验中F统计量观测值为41.546,在95%的置信度下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适宜根据模型(4)进行估算,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3和表4可知,2006-2018年企业技术创新对新旧动能转换的贡献率约为39.8144%,新旧动能转换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率约为25.8374%,两者之间有显著的相互促进作用,但彼此间的影响程度各有不同,企业技术创新所产生的贡献率大于新旧动能转换所带动的贡献率,即前者的推动作用远大于后者的拉动力度。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类要素的贡献率及增长速度在不同阶段的变化情况,按照时间序列将原模型划分为两个阶段(2006-2013年、2014-2018年),分别计算企业技术创新指数和新旧动能转换指数在不同阶段的增长率和相互贡献率,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表5的分析结果显示:

表2 发展指数相关数据

表3 新旧动能转换影响要素的贡献率

表4 企业技术创新影响要素的贡献率

表5 各阶段贡献率计算结果

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在第一阶段即2006-2013年,增长率为11.1761%;在第二阶段即2014-2018年,增长率为9.0682%,与第一阶段相比,下降了约2.1079个百分点。由此可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增长速率在第二阶段有所放缓,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以来,尽管创新驱动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大,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科技人才占比大幅提升,但由于细分产业发展不均衡、企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企业投资能力受限等因素,近年来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以及创新成果转化的增长率有所降低。从新旧动能转换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率上看,第一阶段的贡献率仅为14.8839%,第二阶段的贡献率达到44.7320%,上升了接近30%,增长幅度较大,表明2014年以来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深入推进对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具有显著影响。

新旧动能转换方面,从指数增长率上来看,第一阶段即2006-2013年的增长率仅为4.27%,第二阶段即2014-2018年的增长率为10.42%,该阶段正值我国开始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有效促进了新旧动能有序转换。从企业技术创新对新旧动能转换的贡献率上看,两个阶段的贡献率分别为69.1036%和22.9931%,可以看出第一阶段企业技术创新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推动作用显著高于新旧动能转换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但第二阶段企业技术创新对新旧动能转换的贡献率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与经济新常态下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及创新产出的增长率下降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在第二阶段国家产业、财政、税收等相关政策的调整和实施力度增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增速加快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

结论与对策

以企业技术创新与新旧动能转换的互动机理为基础,本文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及区域新旧动能转换指标体系,并根据拓展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考察企业技术创新与新旧动能转换间的相互贡献率以及互动效应。结果表明:企业技术创新与新旧动能转换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促进作用,但两者间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大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拉动力度;对比两个时期的指标变化,新旧动能转换的指数增长率和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率均有明显提升,然而受企业技术创新增长率下降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拉动效应在第二阶段(2014-2018年)明显减弱。

根据以上定量分析结果,通过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能够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提供坚实支撑。具体实施路径如下:第一,建立技术创新资源的协调推进机制。将区域性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综合协调机制,加快政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优化企业技术创新环境,提升企业创新成果研发效率。第二,吸引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机制优化资金配置。打破区域间资金筹集和投向割据,保障更多优质的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获得支持,使资金在更加广阔的经济领域中优化配置。第三,激发创业活力,细化人才激励措施。通过财税与金融等措施,持续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激发出更多的有吸引力的创新项目,促进各领域人才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作用,建立技术创新人才引进、使用和培养的良性机制。

猜你喜欢

新旧贡献率动能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耕读事 新旧人
新旧全球化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
“金企对接”转换旧动能
澎湃新动能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新旧桂系决裂之变
艺术没有新旧之分,只有好坏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