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识字教学目标定位之我思
2020-11-25邬美珍
邬美珍
(浙江省奉化龙津实验学校 浙江 奉化 315500)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把好识字学词的基础关,能更好地为阅读和习作服务。纵观而今的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师对于识字教学板块的设计可谓“费劲心思”。 有激发兴趣的游戏识字;有来源生活的情景识字;有提升动力的竞争识字;有深入剖析的字理识字;还有词语教学的分类识记,言语实践中的巩固运用等等。
1.分析汉字本身的特点——“明”目标侧重点
每一个方方正正的汉字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汉字笔画多,字形比较难记;有的汉字读音比较特殊,字音比较难记;有的汉字含义比较深刻,字义不太能懂。在教学时,我们就要根据汉字本身“音、形、义”的难点,确定教学重难点。
例如“四”这个汉字,对于生长在母语环境中的孩子们来说,“四”字的意思应该不用多说,孩子们在幼儿园时基本都已理解。那么,读音与字形就是这个汉字的教学重点。
2.领会教材编排的意图——“定”目标起止点
每一个汉字或词语在教材中都会反复出现,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个字或词本次出现的意图在哪?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必然定位不准。首次出现时,教学内容过于丰富,学生接受不了;二次出现时,教师还是在当“新授”,反复着“首次目标”。必然没有效率。所以,在目标确立时我们要根据教材编排的意图,给生字的教学确定“起止点”。
以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中“邻”这个生字为例。“邻”这个生字在这一课是首次出现,这个字的读音有特殊性,因为有“令”这个部分的生字基本上都是后鼻音,只有“邻”和“拎”两个比较特殊,所以我认为在这一课中“邻”作为“两会”字我们需要强化读音,让学生将读音与字形建立牢固的联系,目标定位可以就于此,至于“右耳旁”等知识,需要写的时候再进行落实。所以,目标可以这样设立:通过形近字比较、反复强化读音等方式识记“邻”,牢固掌握前鼻音的特殊性,据生活经验简单了解“邻居”的意思。
3.探究学生识字的心理——“测”目标实效点
根据以上两点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识字内容的教学点,但这仅仅是教师与教学内容的对话。所以,我们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探究学生的识字心理,再“精磨”目标,使得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从而提升实效性。为了解决常见的目标设立偏差、行进中偏离而导致识字效率低下的问题,我认为可以分这样三个阶段了解学生的识字心理,分别是:课前“大致测”、课中“实时测”、课后“摸底测”。
3.1 课前“大致测”。如果说汉字本身的教学点是教学目标设立的大方向,那么学生识字情况的薄弱点则是目标的“精指引”。所以,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抽测班级中语文能力不同的两至三名学生认认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生字。从而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容易出现的认知错误。
举个在笔者课堂上出现的例子,来证实一下课前“大致测”的必要性。教学生字“锐”,因为之前学过“说、脱”,我怕学生读音往这两个方向靠。所以,我这样设立教学目标:通过反复练读、理解含义等方式识记“锐”,通过形近字比较的方式巩固识字。可是,当课堂上一出现这个生字时,学生完全没有识字障碍,全班同学准确无误地读准了这个字的读音。当我想表扬他们预习认真时,一个孩子说,老师这个“锐”不就是“汪锐”的名嘛!是啊,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班中有个孩子的名字就有这个“锐”字。所以,这个字的读音不是孩子们的难点。生活是识字的大舞台,所以,要想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就要课前“大致测”。
3.2 课中“实时测”。就如以上案例中的“锐”字,在课堂教学时,就不能按着既定的教学目标行进,而得随学生课堂的实时反馈进行“微调”。发现学生掌握情况良好时,就简化教学环节,提升课堂效率;反之,学生掌握情况不良时,教师就要调整教学手段,努力达成既定教学目标,不让目标在“行进中偏离”。
但是,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有时又会让我们把握不准学生的掌握情况。所以,我建议结合“课堂练习”在课上实时检测学生的识字情况。例如,设计给生字注音的练习;形近字比较组词的练习等等。根据练习反应的情况,教师还可以进行个别指导,让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这样的识字教学无疑是扎实而有效的。
3.3 课后“摸底测”。课后的检测,一般都反馈在孩子们的作业中。所以,对待学生的作业我们不能对对错错进行简单的评判,而是需要总结和反思。如果说,课堂作业本中有生字与拼音的连线题,孩子们连得不理想,说明课堂上读音与字形的联系建立的并不牢固;生字书写时,学生有多笔少点等现象,是否我们在设立教学目标时没有关注到这一书写难点。
这些孩子们错误率较高的题目,我们需要总结归纳,罗列未完成的教学目标点,继而在作业反馈或下一课时中再进行落实。这样才能让识字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我建议,教师还应将这些学生容易出错的点进行记录,制作一份“易错字表”,为复习所用,更可作为今后教学的宝贵财富。如此,我想识字教学必能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