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以“问”促学之如何“立问”
——以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植树的牧羊人》为例

2020-11-25邓菲菲

读与写 2020年13期
关键词:读文牧羊人植树

邓菲菲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玉岩天健实验学校 广东 广州 510000)

《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非常适合用来进行读文指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篇幅很长。从以教读课的教学来促进自读课的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素养这一目标来看,我们不妨可以从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并培养其阅读能力的角度出发,选择最适合进行方法示范的文本内容,一步一步教会学生如何展开阅读与思考,唯此,方能实现“真语文”。为此,在对这篇文章进行教学时,我以“带问寻读”的思路设计了这节课的思路。那么如何来“立问”呢?

1.“立问”的艺术

文学的世界是多彩的,每个人都有解读它的权利,因此任何一篇文章都应提倡学生先进行素读,教师不要抢着给学生灌输编者的意图,应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的去通读它,然后获取自己对文本的最原始、发自内心的感悟,基于此提出的问题才是最原生态的,课堂变学堂才有一个学习的纯真的动力,教师此时更多的应该是作为一个旁观者静静的看着所发生的一切,不去干涉,更不要去指责。在《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的预习学案上,我只设立一个条件和两个预习任务。条件是: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和阅读提示,快速默读全文。两个预习任务分别是:第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第二,读完全文后,提两到三个问题,供教授课时学习。

问题的提出应是基于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并且是读完后仍然是无法解决的。何谓“问”那一定是无法答疑的,如果通过自己的课前阅读就能弄明白的那就不是问题。在《植树的牧羊人》预习学案中学生罗列了很多问题如:牧羊人在哪里植树?本文讲了几次和牧羊人的见面?这些问题很明显是一读文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知道答案,所以这样的“问”拿到课堂上就意义不大,但是不能直接指责这些问题的提出者,就如之前所言,只要这些问题是出于本心,教师都应予以尊重。

问题的选用应该体现“主体性”、“思辨性”,谨防细碎和无探究性问题。“主体性”是与文章情节、中心思想或人物形象有密切关联的问题。“思辨性”是能让学生有多元化思考空间的问题。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读文,我认为要引导学生弄清文本中涉及到的五个方面:人、事、情、景、物,如果初中学生能搞清楚这几个方面,那所提出的问题就能较为轻松的满足这两大特性,避免问题的零碎和无探究性。

2.教师在立“问”过程中的作用

2.1 基于“问题”为导向的自主读文指导应该是以学生学为主,从开篇通读、到问题的设置到问题的有效性都是以学生自我认知为主,教师在这当中所取得作用应该是大方向的引导者和产生疑惑时的指导者。如你让学生素读,教师必须素读多次,才能对文本有充分的多角度的思考、教师必须对文章当中的各种问题有充分考量,可以说文章的“边边角角”教师都得充分考虑到。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所未思,只有这样才能充分驾驭课堂。

2.2 以“问”促学的课堂,促学是目的,但是效果怎样?“问”很关键。这就需要教师最终提炼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在讲授《植树的牧羊人》一课,学生预习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但是一节课容量有限,两三个问题是比较适中的量,如何从五花八门的问题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也是在备课中困扰很久的一大难题。思维发展与提升,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语言的运用,能够获得几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还有思维品质的提升,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将德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基于此,最后这节课我提炼三个问题是:

(1)这是一位怎样的牧羊人?

(2)与牧羊人的三次相见,“我”发现了哪些变化与不变之处?(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

(3)是什么精神支撑着牧羊人去植树?老人的行为在当今有何价值或启示?

这三个问题基本符合以上“设问”的要求,在接下来的“促学”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展示等环节,基本呈现出了“课堂变学堂”的场景、思维的碰撞、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产生的成果也比较丰富,基本达到了促学的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问题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一如既往的,如何能保证课堂有序、有收获,问题式的教学是一项可行的方案,教师要重视提问,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设问,与之更为重要的是具有高度概括问题的能力,从而让问题成为指引课堂前行的方向,让学生在读文中产生疑问,带着问题去进一步读文,这既锻炼了学生的洞察力,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猜你喜欢

读文牧羊人植树
植树
去可可托海,做一个牧羊人
植树真快乐
牧羊人和狼
植树鸟的来信
前“练”后“写” 读“文”写“作”
在“读”文过程中实现体悟式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读图”与“读文”
牧羊人
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