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
2020-11-25高凯
高 凯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城厢实验小学 江苏 泗阳 223700)
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方法枯燥、单一,只是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使学生逐渐失去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没有发挥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改变视角,多一点儿童思维
从目前《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要求来看,小学一、二年级的要求是:“对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进行认知,要初步建立国家、国籍、公民的概念,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意识。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规则公平的意义与要求。要让小学生初步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进一步了解一些安全知识,例如:交通规则、安全公共服务电话、消防安全知识等等。同时,要促进小学生对自然进行分析与了解,要培养小学生爱护动物植物的意识,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虽然在内容上非常明确,但是在小学生了解程度上却比较模糊,例如是否需要小学生了解相关概念,这些方面就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明确相关要求与标准,并且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征出发,从而对教材进行整合,改变视角,也就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视角与小学生的思维应该多一点,要充分体现小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例如:在教学《交通“信号”要知道》这篇课文时,基于教材的限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关于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图画,然后让小学生观察,从小学生的思维角度去欣赏这些图画。他们会被图画所吸引,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图画上的小朋友过马路危险吗?”此时小学生会恍然大悟,发现原来图画上都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这些行为非常危险。“怎样过马路才安全呢?”教师接着引出本课的儿歌:“小学生,上学校,交通信号要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过路口时左右瞧。靠右行,不追跑,抓紧时间不迟到。”要学生一起朗读这个儿歌,加深对交通规则的印象。
2.儿童生活,多一点安全健康
从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来看,相关教育比较滞后,小学生面对社会阴暗面,面对不良行为,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或者导致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往往不会想到法律,大部分小学生一般会选择“避开就好”,很少会选择向学校或者警察求助,由于乱吃东西导致身体不适、禁不住诱惑被诱拐等等这些情况,都是因为儿童生活中缺乏安全健康的知识。例如:在教学《食物的诉说》这篇课文时,以课文当中的素材为例,让小学生们扮演各种素材,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台词对白,让小学生们融入角色展开对话,从而了解到哪些是健康的食物,哪些是不健康的。又例如:教学《上学路上》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讲述自己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然后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坏人怎么办?书本上教会了小学生应该如何避开上学和放学路上的危险元素,教师以此为基础上融入点现实因素,进一步诠释本篇课文的意图,还可以请当地派出所的警察讲解有关安全知识等方法,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有效性。
3.善于利用绘本式教材
教师善于利用绘本式教材,让绘本与学生的生活链接起来。《道德与法治》教学并不能满足间接的经验与虚拟的沟通,毕竟《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在建构的过程中基本上依赖于知识与直接经验。而绘本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吸引学生去观察,去思考绘本到底讲述了什么,绘本告诉了自己多少东西,并且小学生对绘本教学怀有一颗期待的心。因此,要善于利用绘本所描述的情境来引导小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敢于思辨生活。教师还需要重视绘本的交流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实际体验,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另外,教师要善于利用绘本唤起学生的个性体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绘本教材进行阅读时并非是被动的听故事、看故事,而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身去探索故事中的世界,还可以鼓励学生敢于创造故事中的世界。
总之,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基本学情,并结合教学内容,制订合理的教学策略,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优化,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