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外宣翻译研究现状及翻译策略探讨①

2020-11-25

现代英语 2020年13期
关键词:外国游客译者文本

李 微

一、 引言

近年来,旅游业以其污染少、资源消耗低、就业机会多、经济收益高等特点被许多国家誉为朝阳产业,现已受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关注。 “旅游外宣”是对外宣传旅游目的地风景名胜、地理、历史、文化等信息,吸引更多潜在游客的一种跨文化传播行为。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开始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旅游外宣翻译是国外游客了解中国各地旅游景点人文、自然景观的窗口,对传播中国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质量事关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对外形象和旅游目的地对外推介的效果,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影响。

二、 旅游外宣翻译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旅游翻译文本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年代,从1976 年Eugene J. Hall 的《旅游英语语言》到2001 年Kevin Meethan 的《全球背景下的旅游业——景点、文化与消费》等,这些研究多为宏观研究,对旅游文本的研究几乎没有。 Rosa Lorés-Sanz 在2003 年发表文章《旅游文本中的连接词翻译》,对西班牙旅游文本英译连接词和话语标记语做了研究,为旅游外宣翻译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Erik Castello 在《对旅游文本四种体裁的语料库研究》一文中表明,在与几种传播宣传渠道(小册子、杂志、导游词和网站)相关的旅游文本中,语言特征的表现各不相同。 国内,旅游外宣翻译研究起步较晚,其中,最早的一篇是2006 年洪明在《外语与外语教学》上发表的《论接受美学与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的读者关照》一文。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综合国力与日俱增,国际地位逐渐提高,旅游外宣文本翻译的重要性也日益明显。 特别是在进入21 世纪后,中国旅游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内针对旅游外宣翻译的研究也迅速繁荣起来。近五年来,旅游外宣翻译研究数量总体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研究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我国有大量翻译学研究者对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策略进行了研究,如王才英概括了旅游外宣文本的主要翻译方法有改译、增译、省译等。 周弘根据目的论及语用学语用等效的概念,总结出翻译旅游外宣文本时要注意以下五种翻译导向:一是以词语的语用内涵为导向,二是以语篇规范为导向,三是以译文读者为导向,四是以文化沟通为导向,五是以译入语的表达方式为导向。 文章作者对这些策略进行了统计,使用的频率依次为:增补、删减、直译、释义、音译加注、改写、音译、意译、类比等,这些文章就旅游外宣翻译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翻译策略,但总体而言研究的重复性较高,结论差异不明显,且研究大多缺乏理论指导。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研究是经验性的、较主观的。

(二)文化差异研究

部分研究者认为旅游外宣文本翻译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因素是中西方文化差异,详细对比分析了中英两种旅游外宣翻译文本的不同,并就如何处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如杨莉以旅游外宣文本中因文化空缺产生的文化负载词为例,总结出旅游外宣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三个补偿策略。 卢晓娜以宁波市旅游外宣文本为例,研究了旅游外宣文本中文化翻译的策略。 侯敏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山西旅游外宣翻译文本为研究对象,总结出翻译主体对旅游文化翻译环境的应对策略。

(三)多元视角下的旅游外宣翻译研究

近年来,旅游外宣翻译的理论视角越来越丰富,主要包括语言学理论视角、翻译理论视角、跨文化视角等。 其中,以语言学和翻译学理论为视角的研究居多。语言学理论包括关联理论、语用学理论、功能目的论等。 如陈芳蓉结合关联理论,探讨了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旅游外宣翻译。 李淑侠研究了语用移情在旅游外宣文本翻译中的运用。 翻译学理论包括功能主义目的论、生态翻译学理论等。 如傅海英、宋双维、戴桂珍等利用功能主义目的论对旅游外宣翻译文本的类型和功能进行分析。 刘连芳、林婷婷、郑云菲等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提出翻译主体对旅游文化翻译环境及翻译主体内部适应策略。 除了以上研究之外,从传播学视角等跨学科领域对旅游外宣翻译进行的研究也开始出现。

综上所述,对旅游外宣文本翻译的研究从内容上可以主要概括为两个方面,从研究视角来看,主要包括三大视角:

两个方面分别是:翻译策略研究和文化差异研究。

三大视角分别是:语言学理论视角、翻译理论视角、跨文化视角。

具体来看,国外旅游翻译起步虽早,但对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研究不多。 国内旅游外宣翻译研究起步虽晚,但处于逐步上升的趋势,但由于受国情、经济、文化等诸多差异的影响,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 主要有以下原因:

(1)研究者在文章中针对旅游外宣文本翻译提出的建议很有价值,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研究重复性高,得出结论相近,差异不大,理论指导翻译实践的研究还不够多。

(2)虽然国内译者已经发现了旅游外宣翻译存在诸多问题,但仍与母语为英语的人感受不同,旅游外宣文本翻译的接受者反馈在国内的研究还比较少。 把国内专家的“理性”模式与国外专家的“感性”模式相结合,全面了解外籍人士对外宣翻译样本反馈意见的研究也比较缺失。

(3)研究样本过少,且绝大多数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开展较少。

(4)跨学科研究不足,相关理论和旅游外宣翻译实践的结合分析不足。

三、 旅游外宣翻译原则

首先,翻译时传达信息应尽量准确,翻译出来的文本要尽量保持外国游客容易接受的语言风格,在此基础上,将旅游景点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完整的传递给外国游客,这是实现旅游外宣翻译准确性的起码要求。 对各类旅游资源的翻译,应尊重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到当时的文化背景,适当添加或转译,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其次,翻译过程中不能忽视语言的审美特征,温馨的语言风格可以给国外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展现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光辉璀璨的优秀传统,塑造我国良好的对外形象。

再者,翻译时要谨遵以下三个原则,即真实性、创新性、时代性。 首先,翻译时要保证译文的意思忠实于原文;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翻译时要尽量把中国的思想意识形态以及热情好客的情感融入翻译中,帮助国外游客更好地理解旅游外宣文本的内涵,领会中国文化的精髓;翻译过程中,注意突出时代性,让外国游客感受到近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的显著变化和取得的巨大进步,激发他们来中国旅游度假的热情。

四、 旅游外宣翻译的方法

(一)尊重历史性,采用直译与解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在旅游外宣翻译中,语篇是翻译的主要元素。 不同年代的人们在进行创作时,都不会忽略当时的时代特征。 不同的社会语境下,语篇也会有不一样的独特内涵。 在旅游外宣翻译中,尤其是历史文化景点的简介中,经常会遇到许多中国文化负载词,这些词语经过时代的更迭已不能用当今社会语境下的含义简单直译,必须分析当时的语境,或是再现符合当今社会的语境才能把握其精髓。 语境的差异常常会造成语域的错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通过增译或者加注释等方法进行弥补。 直译与解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不仅能保留源语语言的特征,还能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帮助外国友人更好地了解旅游外宣文本要传达的信息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

(二)把握动态性,采用串联与引申同步的翻译方法

在旅游景点介绍中,有许多我国古代的经典佳作、诗词歌赋。 随着时代的更迭,社会的发展,古人倡导的一些思想观念与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已经不相符,甚至背道而驰。 旅游外宣翻译不仅仅要向游客传递各种旅游资讯,还肩负着传播中国悠久传统历史文化的重任。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坚决抵制消极因素,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文本进行改写或省略。 除此之外,译者还要主动了解外国游客的各种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审美需求,在翻译旅游外宣文本时可采用串联与引申同步的译法,将景点背后的隐藏文化串联进去,同时加以拓展延伸,满足外国游客对中华文明的好奇心,提高外国游客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

(三)考虑复杂性,选择繁简相加的翻译方法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域特征种类丰富,纷繁复杂。 不同文本因文化环境、功能目的和社会背景不同,会对语域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因此,译者理解原文并进行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重构和建构文化语境的过程,读者理解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重构和建构译语意境的过程,双方在语域环境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然而,外来游客往往习惯于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理解旅游外宣文本中的含义,导致理解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因此,译者在翻译旅游外宣文本时,要充分考虑国外游客的客观需要和实际认知能力,选择繁简相加的翻译方法,把历史文化景区内的景点准确介绍给外国游者。 对无足轻重的信息,可以简单翻译或省译,对一些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信息,要重点翻译,并尽量做到准确、全面,帮助外国游客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

五、 结语

在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实际上是连接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的桥梁,译者只有准确理解旅游外宣文本背后的内涵,才能完成准确适宜的翻译。旅游外宣翻译是国外游客了解中国各地旅游景点人文、自然景观的窗口。 旅游外宣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对外形象,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综合考虑可能会影响到外宣翻译质量的各种因素,主动顺应文化认知环境,科学运用各种翻译策略,才能做出恰当的语言选择,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猜你喜欢

外国游客译者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越南书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