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路径思考
2020-11-25谭丽丽李亮刘永栓
谭丽丽,李亮,刘永栓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2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1]。完善师德师风建设保障机制,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优化高校制度环境,加强师德工作队伍建设,对于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升高校教书育人水平、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高校教师队伍也进入快速扩张期。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如何紧贴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变革形势,将师德师风工作体制机制、内容方式、发展模式路径等自觉融入社会发展大潮,提升师德师风建设的前瞻性和时效性,是当今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
一、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矛盾和困境
(一)多元化需求和高校单一供给的矛盾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促成了多样化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教师的求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目前师德建设存在若干问题:一是教育内容与个体多元化需求的矛盾。师德建设内容往往只注重思想价值领域,对心理健康、职业发展、学习生活等问题缺乏关注。二是教育深度与标准要求不吻合。师德建设方式形式化、内容浅层化,对青年教师深层次的思想诉求和个体长远发展缺乏有效举措。当今社会快速发展,青年教师面临着较多的教学任务和职称晋升以及学历提升压力,打击了教师对事业的积极性,制约了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师德风范[3]。
(二)高标准严要求和高校低执行力的矛盾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基层支持体系相对薄弱。一是客观认识上的偏差。高校普遍将职称评定、科研成果、课题研究等与教师的评级挂钩,有些教师将时间精力用于“显性”指标,对于“隐性”精神价值追求投入不足。二是执行体系上存在层层弱化以及运行机制简单化、粗线条、表层化的倾向。三是专职人员结构失衡且配备不足。学院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力量薄弱,并呈现明显“倒金字塔”人员配备结构。四是考评督查工作的缺位。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制定与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的考核评价制度,部分高校的考核评价办法内容宏观、衡量标准不清晰。
(三)系统性建设格局和各部门分散化管理的矛盾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是一个内涵丰富、不断发展的历史范畴,需要高校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分工协作、上下联动的一体化工作体系。近年来,各高校相继成立教师工作部,进一步明确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但仍存在工作体系不完善、制度建设滞后、体制机制不畅等问题。一是分散化管理现象突出,学校各部门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的职责划分模糊,没有建立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二是垂直化工作体系不够健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重心集中在党委各职能部门,各院系专兼职思想工作队的伍配备不足。大部分院系对开展师德工作出现被动应付的状况,这也导致青年教师个体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二、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协同创新理论分析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要着重把握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三方面关系。
(一)目标和内容建设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把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现今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4],明确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不仅包含传统狭隘的师德教育因素,更加突出师德概念,也涵盖了专业能力素养、教书育人等各个方面,目标和内容逐渐显现出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差异性、发展性等特征。
(二)教育主体协同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
师德师风教育的主体需要进行多元协同合作,传统官僚式的校内部门分工已经不能满足师德工作的巨大需求,需要打破从学校、职能部门、学院、教研室等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逐级传播方式,发展为学校各职能部门、院系党组织、教师个人三层的多元互动关系。同时要以师德工作的目标和内容为中心构建组织结构,由行政管理型转化为服务型,学校层面的师德建设委员会、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工作部等机构应运而生,部门决策的功能也随之淡化,职能部门的职责更多转向落实。
(三)过程和方法创新是师德建设的关键
师德教育过程是一个由多重结构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将协同教育融合在每个环节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目标。教育对象是一个能动的“接受者”,必须更多地运用促进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向互动的方法,持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输入和输出。同时,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和教师个人思想特点,创新思路和内容形式,通过师德教育内容生动化、形式多样化、解决问题具体化等措施,形成适合青年教师个体的差异化实施方案。互联网突破了课堂、高校的传统边界,因此高校还应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网络技术相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三、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牢掌握党对高校的领导权,关键是要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领导高校工作的具体体现,要提升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一是高校党委必须加强党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为教师师德教育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二是发挥基层党组织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把师德教育落到每一个党支部,涵盖到每一位教师党员,才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持续优化高校制度环境
完善高校制度保障,才能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发展。从制度建设上固化铸魂育人,就是要进行制度创新,做实高校师德教育严格、紧张、刚健的体制机制。要对青年教师师德工作的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构建师德工作平稳运行机制。一是以党委教师工作部的成立为契机,通过制度明晰校内各主体的青年师德工作内容,构建齐抓共管、运行通畅的综合协调机制。二是将师德工作作为硬指标纳入高校“双一流”建设等考核体系,一方面将教师思想政治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评、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着力破除“重业务、轻思想”的顽疾;另一方面科学设计师德评价标准,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教师的道德成长,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断强化教师作为普通人所具有的教育意识[5]。
(三)加强师德工作队伍建设
师德师风建设离不开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奋发有为的高校师德工作队伍。一是拓宽选拔视野,选优配强党委职能部门干部、院系领导班子、教师党支部书记等,注重培养专兼职党务工作者。二是抓好教育培训,通过集体培训、分类研讨会、个人自学等形式,提升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和实务水平,提升工作队伍的领导力和说服力。三是健全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教师师德工作队伍的职业晋升、职称评审、待遇保障工作,激发队伍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最后,青年教师师德工作的关键在于教师本身。学校各主体对教师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措施只是促进教师个体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外因”,最有效的措施是教师个体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参与主体的主动性,激发培养其自主意识、创造意识和成就动机。所以,今后青年教师师德工作研究和实践的着力点是教师个人如何将师德师风教育内涵通过认知、比较、认同等方式转化为实践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