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对策研究
2020-11-25张粉荣
张粉荣
(西安思源学院,陕西 西安710038)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大学生自杀、他杀、焦虑、抑郁等状况也经常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1]。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主要是对遇到挫折、困难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关怀、帮助,让其正确地了解自身心理状态,客观看待各种困境,促使大学生可以掌握相应的危机应对策略。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促进学校教育目标实现。对于大学教育来说,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可以做到全面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很好地促进这一目标实现。实践表明,健康的情绪、优秀的性格、良好的人际关系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潜能,而不健康的心理则会对人的发展带来抑制作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会对其学习状况带来很大影响,如果大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况,那么就很难保证其正常学习效率,同时学习效果不佳时,又容易出现新的心理问题,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关键。
第二,有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大学阶段是学生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学生需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同时大学阶段,学生的交际圈也逐渐扩大,大学生开始从更加成熟的视角看待他人、社会[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纠正大学生存在的不健康心理状态,有助于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着就业压力,在心理上也存在一定的不适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还能让大学生更加理性地面对就业、竞争,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大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对待社会生活。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青年群体,他们虽然在学校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面对网络的冲击,很容易迷失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加上网络中充斥着各种负面信息,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比较弱,会被网络中的虚假信息而迷惑,从而对自身健康思想观念、心理状态造成影响。
与中学生活相比较,大学生活更加开放,在知识上具有专业性强、课时少、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同时大学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自由安排,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大学生会在课余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睡眠不足、精神衰落、学习负担重、心理失衡等情况,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3]。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对策
(一)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教育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全面的过程,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获得好的效果。事实上预防胜过治疗,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应该更加看重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预防。首先,高校应该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立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性教育视角,把控好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全面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4]。同时,高校还应该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其他心理学选修课程,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教育,指引大学生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使其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人际交往、人格优化、自我完善等方法,促进大学生的良好发展。其次,高校还需要在专业学科知识讲解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危机教育活动,如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网络贷款教育等,丰富心理危机教育平台,强化心理危机教育效果。
(二)健全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新时期下,构建完善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践中,为了及时防范、控制、消除大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确保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需要坚持“预防为主、及时预警、有序调动、跟踪反馈”的原则,对高校各方力量、资源进行整合,如辅导员、心理教师、心理委员、校医等。结合大学生状况,制订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明确心理危机干预职责,当大学生出现心理异常、行为异常的情况,需要及时启动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实现快速响应、及时应对[5]。此外,在心理危机干预结束以后,还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观察,切实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确保其健康发展。
(三)打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在实际中,为了确保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筛查工作,不仅要对大一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心理普查,还需要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排查,发现高年级学生存在心理危机后,要及时由辅导员、心理委员与其进行沟通交流,疏导其心理危机。高校应该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制定动态化的心理档案,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及专业的心理教育信息化系统,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心理健康评估、职业兴趣、人格特点等测评,充实大学生心理档案内容,并通过自行定义预警筛选,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动态。对于心理存在高危风险的大学生,可以通过个体咨询、团队辅导等方式对其进行心理干预[6]。高校还应该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强化其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确保其可以更加科学地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要定期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学知识培训,提高其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让辅导员具备良好的心理辅导、沟通技巧,掌握专业的心理疏导谈话技巧。辅导员需要及时识别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定期与心理老师、专业老师进行沟通。针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借助微信、QQ 等进行非面对面的交流,以此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
(四)发挥基层心理保健作用
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中,还应该充分发挥心理社团、心理委员的作用。一方面,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需要指导心理社团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活动,打造第二课堂,如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电影播放、联谊活动等,打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同时高校还应该指导心理协会关注身边同学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存在心理危机的同学,更是要第一时间进行反馈。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各班的心理委员进行培训。要在各个班级设立专门的心理委员,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让各个心理委员可以意识到自身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掌握同辈心理辅导技能,了解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处理方式等[7]。对于班级心理委员,应该积极地发挥自身作用,通过班级群、班会、其他健康文体活动等向同学传达积极、健康的心理知识,同时还可以分享一些健康的生活观念,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班级心理委员还需要定期向辅导员汇报班级中学生的心理状况,针对心理异常的学生,与辅导员共同制定心理干预方案,做到及时对心理危机做出干预,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五)健全大学生危机干预系统
在实践中还应该进一步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危机干预系统,主要包括预警系统、应对系统、善后系统三个方面。首先是通过预警系统掌握大学生群体中潜在的危机事件,并对其进行适当的预防干预,如果情况特殊,可以上报学校领导层面,尽可能地将危机扼杀在摇篮。其次是应对系统,要针对发生的危机事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全面减少危机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明确危机干预分工、流程,在发生危机后相关负责人要及时启动预案,必要时联系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协调,切实解决好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8]。最后是善后系统,在处理完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以后,为了避免善后不当造成的新危机,可以借助学校网站、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对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舆论引导,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也需要对参与者及相关班级的师生进行心理辅导。此外,学校也需要及时总结危机事件的教训,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四、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大学阶段,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充分把握社会各界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结合特殊时期下的大学生心理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确保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为大学生的成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