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江南大学“企业家辅导员”项目为例
2020-11-25李荣华孙旭媛谢玉梅
李荣华,孙旭媛,谢玉梅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214122)
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是指高校利用自身资源,联合政府、企业、社会等主体的共同参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以实践为载体和途径,将实践与育人有机融合形成的“目标共同、价值共识、资源共享、共建共赢”的育人共同体[1]。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校企协同育人成为本科院校发展的重要方式。《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指出,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必须动员起全社会共同的力量,紧跟产业变革,让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2]。然而,由于理念偏差、能力不足、机制不畅、方法不活等问题,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面临一定困境[3]。本文基于我国高校育人共同体建设情况现状,选择高校育人共同体实践中比较成功的案例,探讨其实践路径与运行机制,为进一步完善高校育人共同体提供借鉴。
一、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现状
高校拥有丰富的理论教学资源,但实践育人资源相对薄弱,这就造成了学校输送的人才质量与用人市场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学生个性化培养相对薄弱,高校与社会育人资源的匹配度不高等问题。从我国提倡高校育人共同体以来,全国各地高校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湖南省实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形成中南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百千万工程”,江苏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航空工业成飞建立了“科创孵化中心为主体,成飞学生俱乐部和校企员工跨界协同为二翼”的“一体两翼”式“智汇蓝天”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等[4]。国内校企一体、协同育人建设在协同培养机制、基地共建机制、人才共育机制和多方联动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当前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仍然面临较大问题。一是缺乏科学化、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机制。育人共同体中各参与主体在理念意识、利益诉求、工作机制和方法上仍存在偏差,且各有侧重,这就对实践育人共同体目标实施的整体性、统一性提出要求,对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提出挑战[5]。二是缺乏有效的沟通与长效合作机制。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大部分是临时性、阶段性的,表现为只顾眼前问题的解决,很难共同扩大合作的领域或进行连贯性探讨和研究。三是缺乏先进的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与共建机制。针对上述问题,江南大学从2013年创新企业家辅导员项目,逐步形成了全员参与育人新格局。
二、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个案——以江南大学为例
“企业家辅导员”项目是江南大学以专职辅导员工作团队为运行核心,以长三角区域优质社会资源为有力支持,通过聘请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管理经验丰富、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业家担任商学院“企业家辅导员”的形式,发挥企业家群体资源优势、经验优势和管理优势,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精准就业指导和实践育人活动的校企协同育人项目。通过7年多积累,该项目特色凸显,产生了较好的育人成效和社会影响。
(一)嵌入思政工作体系,全员式建构育人新格局
“企业家辅导员”参照班主任工作办法,一位企业家对接一个班级参与育人工作,实现学院本、硕班级的“全覆盖”。企业家辅导员走进思修课堂、团学骨干培训等活动现场,结合自身经验,传递“为人之道,为学之道,为商之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与就业观念,提升学生就业技能与就业质量。项目紧扣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要求,常态化、品牌化开展大学生思想引领、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指导等工作,与专任辅导员、班主任共同建构紧密合作的“1+1+1”全员式育人新格局,共探思政工作规律,激发育人活力。
(二)嵌入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指导职涯新发展
7年来,161 位企业家辅导员累计在校开展论坛讲座、专场招聘会等辅导活动677 次,走进《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教学活动332 次,提供就业实习岗位2600 余个,促进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全面提升。内驱动力调查显示,吸引企业家辅导员积极参与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动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实现教育情怀、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发展人脉资源。而学生群体参与活动的主要动力来自个人发展的内在需求,超过90%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或非常严峻,超过70%的学生认为“企业家辅导员”项目对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有显著提升作用。
(三)嵌入教育发展体系,多维度完善合作新试点
该项目基于协同理论构建起“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实践教学-见习就业-毕业生质量跟踪-培养方案修订”的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企业家辅导员积极献言教育发展体系。调研结果表明,现阶段校企合作主要包括实践合作和教育捐赠两种模式。实践合作方面,企业主要选择提供师资、实训基地建设、校企项目合作、联合培养和校企产学研合作等模式,企业家辅导员均积极参与。与此同时,部分企业家辅导员加盟商学院董事会,设置教育发展基金及企业奖助学金,激励学生追梦圆梦,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成效和社会影响。
三、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一)注重顶层设计,建造“多维度开发型”育人共同体
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应牢牢把握育人初心,尊重学生发展规律,按照“高校主导、多方参与、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运作、创新共赢”的基本模式运行,多维度开发育人环节,以保证育人效果。顶层设计要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在平台搭建上抓落实。江南大学实践表明:高校内部要将课堂教学、科研工作、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不断优化,设计出一系列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合作模块,不断提高实践育人质量,呈现一个螺旋式上升的长效、良性循环过程。
(二)结合专业特色,打造“产学研指导型”育人共同体
从高校知识创新模式构建与健全的角度而言,结合专业特色深化产学研融合,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高效新路径,如江南大学以商科为依托建设实践育人平台。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实践育人纳入教学大纲与学生培养计划,开设相关课程与实验,激发校企合作育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将高校学生实习与企业研发、员工培训有机结合,有效发挥学校的人才、智力优势,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三)借鉴优秀典型,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共同体建设模式
新时代实践育人共同体工作应着眼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际,基于国家发展的需求、社会需要、企业需求、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探索科学合理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模式。借鉴优秀成功典型,结合高校自身基础,通过整合优势资源、统筹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跟进评估反馈,及时针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精准施策,使实践育人方案持续有效、不断凸显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四、结语
总之,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设,理念是先导,规划是布局,关键还要看如何具体实施,能否与时俱进。汇八方涓流,铸教育伟业。“企业家辅导员”协同育人项目的探索与实践,有效实现了学生、企业和学校的三方共赢。高校育人共同体之间应积极探讨共建模式及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以期得到校企协同育人新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合作效益,打通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