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专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020-11-25林秋生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林秋生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当前社会发展对大专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应发挥体育教学的效能,以在获得扎实体育技能的同时获得良好的体魄。因此,大专体育教学在传授专业技能修养的同时,应当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和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以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科学和健康发展。
一、大专学生综合能力构成
相比其他高等教育领域,大专院校人才培养方向更加侧重于实践型,对技术与知识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应当加快构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内容如下:
(一)良好的身心素质
大专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高考中下游或初中毕业阶段,不仅文化知识水平欠缺,而且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严重不足。良好的身心素质,不仅可以培养毕业生成为一个拥有健康身体以及强大心理素质的人才,而且还可以更好的拥有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精神意志,更加高效的克服工作中的困难与障碍。因此,大专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当以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心智健全为主要教学目标。
(二)过硬的专业技能修养
为了提高院校的就业率,部分大专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侧重学生专业技能修养,忽视了学生吃苦耐劳等优良品德的培养,导致其在未来工作中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较差,阻碍了自身竞争与抗压能力的提升。因此,大专教师在完成日常知识传授的同时,应当增加专业技能修养教学比重,有效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以帮助学生在获得过硬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常人所没有的灵活变通能力。
(三)强大的组织和应变能力
在未来工作中,强大的组织和应变能力是大专生所必备的重要技能之一,直接决定了业务与工作的成功与否。因此,大专教师不仅要专注于专业技能的传输,而且还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组织和应变能力,以更好地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使其在步入社会以后更加快速的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获得较高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二、大专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优化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专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应当增加综合能力教学比重,使学生既获得过硬的知识与技能,又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正向积极效能,树立终身锻炼的健康意识,以在锻炼身体素养的同时全面优化学生的能力,具体分析如下:
(一)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评价
传统理念下大专体育教学考核方式以体能和期末考评为主,考评过程具有片面性,不能充分衡量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技能养成。因此大专教师应当改革现有的考核方式,增加过程性评价比重,以促使学生正确掌握体育思想,在技术与知识方面全面发展,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针对肥胖、体弱等学生,教师可以考察其在参加体育锻炼后身体素质的提升,而不是以统一的体能、技能标准来衡量其成绩,应更加侧重于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态度。教师还可以增加学生日常成绩考核比重,将出勤率、课堂表现以百分比的形式计入期末成绩,以便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抗压能力的同时,引导其自觉参加体育锻炼,自觉优化身体素养。
(二)加强理论素养,重视学生专业技能
当前,部分大专院校对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培养缺乏欠缺,教学机械化、形式化现象严重,无法满足我国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教师应在传授基础技能的同时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素养,并组织学生参与丰富的课外运动,激发其参与体育锻炼兴趣的同时,获得较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以便在未来工作中更好的克服困难,获得较高的适应能力。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时,可以创新活动模式,组织学生参与更加有趣的体育活动,如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将素质教育分为奔跑能力、力量、跳跃能力、柔韧能力等四个部分,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之前更好的掌握理论教学知识,获得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在未来激烈的岗位竞争中,获得更好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各方面健康发展。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抗压能力和竞争能力
大专院校为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实用型技能人才,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丰富的课外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培养其形成健康的体魄,而且还可以锻炼其心理素质和精神意识,进而形成良好的抗压能力、竞争能力、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竞赛、游戏等,以田径接力棒修炼为例,在复杂的体育项目中学生不仅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角色,而且还可以通过团队协作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更好的促进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三、结束语
大专院校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以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为基础,通过运动、竞赛、游戏等活动发展个体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等,既弥补了学生综合能力和身心健康方面的欠缺,又激发了其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与欲望,树立了终身运动的意识,为自身健康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