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在增长,但这还不够

2020-11-24

环球时报 2020-11-24
关键词:双循环经济体重点

新加坡亚洲新闻台(CNA)网站11月23日文章,原题:中国是今年唯一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但这还不够中国经济继续从新冠疫情中复苏,第三季度同比增长4.9%。中国目前仍然是今年唯一有望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有人批评中国在疫情期间太侧重经济的生产方面,对家庭收入,特别是农民工的收入支持不够。这与受疫情影响的其他经济体,特别是高收入经济体重点支持家庭的举措形成鲜明对比。

结果是,中国的复苏是由净出口推动。事实上,中国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也随之猛增。随着复苏范围的扩大,这种批评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疫情之后,出口复苏乏力,部分生产为追求供应链弹性而转移。这种形势下,中国的外部环境将变得不利。

中国领导层预计,无论美国大选结果如何,中美之间的经济竞争都将继续。对中国的科技限制可能会继续存在。在这种需求不振和地缘政治紧张的环境下,中国的应对之策是“双循环”框架。海外需求和技术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的重点,是创造增长和就业的一大手段。

对中国来说,“双循环”意味着更加依赖国内供应链、本土创新和国内需求。向需求转变,就必须进行重大的政策改革。扩大社会保障网有助于减少家庭储蓄,但收入分配也需要改变。中国家庭的收入仍不到国家产出的一半,因此即便家庭储蓄率下降,消费也不会上升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财政改革——更多的累进税和更强的社保网络——有可能促进消费。通过改革或取消户籍制度来加快城市化也会有所帮助。

“双循环”框架的第二方面是创新。鉴于美国对中国的行动,创新有了新的紧迫性。中国正在加倍努力,促进国民和公司的本土创新。政策重点似乎已转向更多的基础研究,以减少对集成电路等进口基础技术的依赖。毫无疑问,中国将在“十四五”规划中为研发支出设定更高的目标。▲

(作者伯特·霍夫曼,陈俊安译)

猜你喜欢

双循环经济体重点
“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存在感
工作图什么?
新兴经济体分裂为三大阵营
单品推荐“抓住重点,改头换面”
五年制建筑装饰专业“双循环”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所谓“重点中学”……
“双循环”备课是创新备课途径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