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恨人有 笑人无

2020-11-24王俊良

杂文月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庞涓韩非孙膑

王俊良

晋孝武帝时,王国宝位极人臣,却心胸狭窄。他见不得别人好,是个典型的“恨人有,笑人无”式人物。

《世说新语》载,有人向晋孝武帝举荐能臣王珣,帝“令唤珣。垂至,已闻卒传声”,此时,“国宝自知才出珣下,恐倾夺要宠”,需要一个立即阻止晋孝武帝与王珣见面的理由。这个理由,无非以正义的化身出现,逼对方放手。一般情况下,所找寻的理由,要有满满的正能量。最好,能站在家国、民族大义高度,置对方于崇高与不义二选一境地。

王国宝阻止晋孝武帝,用的是“欲抑先扬”套路。打着尊重人才的幌子,使套中人觉得既不突兀,又合乎情理。王国宝跟晋孝武帝说“王珣当今名流,陛下不宜有酒色见之,自可别诏也”。最终结果,自然是“帝然其言,心以为忠,遂不见珣”。

明眼人一看,即识破这种“恨人有,笑人无”桥段,是在搬演历史脚本。尽管,王国宝也算本色演出,既无突兀抢戏,也无漏戏穿帮。但从刻意制造的“理由”中,亦能窥其色厉内荏的夸张。甚至,一眼便看见“李斯”不容“韩非”于秦的影子。

然而,王国宝焉能与李斯相比?李斯做事,讲究“行云流水”。即使做坏事,也要做成传奇。比如,李斯杀韩非,就很有艺术性。若单说李斯因“恨人有,笑人无”,便动杀人歹心,似并不足以服人。况且,就两人的才华来讲,李斯并不输韩非。这一点,从李斯相秦,统一六国的实践中,已经得到证实。

那么,李斯为何要置韩非于死地呢?《史记》载,韩非《孤愤》《五蠹》传到秦国,秦王读之,竟仰天长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什么意思呢,就是能面见该书作者,死而无憾!秦始皇可不是晋孝武帝,其雄才大略,亦非王国宝之流所能比。

恰在此时,韩国都城在秦国军队的围攻中,已岌岌可危。韩国君王为保住王位,“乃遣非使秦”。秦始皇特高兴,终于能见到韩非了!李斯从国家利益出发,排除同窗之谊,跟秦王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历史地看,作为政治家李斯杀韩非,绝对是职业行为。若说与“恨人有,笑人无”毫无关联,也不现实。至于,李斯杀韩非之后,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则纯属司马迁臆断。凭秦始皇、李斯这一黄金搭档,行事风格绝对“说了算,定了干”,此种语境下,李斯内心“恨人有,笑人无”能占几分,只有他自己知道。

与李斯截然相反,庞涓陷害孙膑,纯粹的小人做派,符合“恨人有,笑人无”人设!《史记》载,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庞涓死于马陵道,算是历史给孙膑脸上涂的一抹亮色。然而,這并不能说明,孙膑、韩非、王珣们,就能够冲破“恨人有,笑人无”羁绊。更多的时候,君子斗不过小人。原因在于,君子之“恨”,在“恨”自己;小人之“恨”,在“恨”他人。

猜你喜欢

庞涓韩非孙膑
我说韩非(评论)
压低别人并不能让自己更高
社会治理中的韩非思想方法论探讨
孙膑与庞涓
漫画
聪明的孙膑
从《擒庞涓》看孙膑与孙武的师承关系
孙膑和《孙膑兵法》
孙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