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研究
2020-11-24林显鹏
林显鹏
摘 要: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绩效审计报告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总结出解决对策,希望能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1.有助于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
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应实施有效的预算绩效管理措施,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杜绝财政资源浪费,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2.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预算绩效管理是否有效实施又依赖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降低管控风险,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3.有助于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廉政建设
对使用财政资金严重低效并造成重大损失的项目责任人实施追责,对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绩效评价管理工作中的违规行为,要依法依规追究相应责任。通过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有助于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完善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提高廉政建设水平。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绩效管理意识不强
(1)有些预算单位还没有树立绩效理念。如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片面地认为预算绩效管理就是加快预算执行支付进度,导致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度不够,仍然存在“重投入、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错误认识。
(2)有些预算单位缺乏规范、细化的预算绩效评价标准。如某医院医疗设备数据采集工作较为薄弱,主要依靠人工填报方式获取,近一半设备不能提供使用状况和绩效数据。又如,某医疗卫生单位的医学团队经费使用与团队成员实际工作天数不匹配,会议费、培训费和劳务费开支所占比例较大,服务效能较低。
(3)有些预算单位仅依赖于事后的绩效考评,事前缺乏充分的调研考察,事中缺乏严格的过程监管,没有形成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监管机制。
2.部分专项资金未开展有效的绩效评价
(1)有些预算单位由于未能对项目绩效管理实施有效的监控,对完结后的专项资金未开展绩效评价。如某政府创新中心未定期对实施的项目开展绩效评价,也未向上级单位汇报项目的进展情况,导致项目未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
(2)有些预算单位将跨年度的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合并进行绩效评价,而未按要求在各年度单独开展绩效评价,导致评价结果反馈滞后。
(3)有些预算单位科研项目未及时开展项目资金绩效评价,未能及时了解科研项目执行进度及效果,造成部分项目推进缓慢或未按期完成,项目结余资金也未及时进行统筹使用。
3.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
(1)有些预算单位绩效考核手段不够完善。如某市家庭医生服务工作中考核结果主要依赖签约人数,难以体现家庭医生工作绩效,对医生的激励效果有限。
(2)有些预算单位绩效考核标准随意,存在人为操控的隐患。如某区公安分局考核第三方服务机构二、三类场所的“在线率”,该指标未明确免除考核点位条件。被考核单位拥有审核权限,可以自行决定部分点位免予考核,人为提升“在线率”。由于“在线率”直接与租赁维护费挂钩,人为操控“在线率”容易导致租赁维护费不实。又如,某单位的投资专项中存在有的未全面开工即自评满分,有的将量化指标自行变更为不可量化指标,有的自评内容缺少二级、三级指标的详细得分等问题。
(3)部分预算单位项目存在事后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脱节、绩效评价与申报项目不一致的现象。
4.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未能有机结合
(1)绩效评价覆盖面不足。有些预算单位绩效评价对象仅为直属机关事业单位,忽略了街道、医院和学校等其他单位,而该类单位恰恰是绩效管理的盲区。如某医院未合理利用自有物业,在自有物业空置的情况下依然决定对租入物业进行改造,而空置的物业一年后才租出,租金收入仅为租入物业价格的70%,两处物业相距不足1公里。又如,某社区对公配物业前期规划参与不够,部分物业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使用单位后期不愿意接收,造成物业长期闲置。
(2)信息化管理不适应绩效评价需求。如某医院临床、财务等部门仅有较基础的信息化应用,由于日常业务人工处理环节较多,存在统计数据较慢、报表数据不够准确的问题,而且各院区的信息系统相互独立不便于统筹管理,导致难以提供各种有效的数据用于绩效评价。
5.绩效评价结果未得到有效运用
一些预算单位项目实际安排预算金额与评审金额差距较大。如项目启动期费用实际安排超出了专家评审核定的金额,经审计发现该项经费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浪费的现象。又如某医院通过绩效评价结果得知存在就诊患者满意度低、管理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有待提高等问题,却未实施有效的改进措施,由于没有有效的跟踪机制,导致绩效评价结果未能得到有效运用。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措施
1.增强预算单位绩效管理意识
要增强预算单位绩效管理意识,预算单位管理者应当肩负起重任,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项目开展的成效。预算单位管理者可以带头在单位内部组建预算绩效管理小组,成员由内部审计、财务管理及其他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将过去绩效管理实施较好的项目整理成优秀案例库,作为单位提升绩效管理能力的学习資料。为了全面提高预算单位绩效管理认识和能力水平,可以将其学习成果纳入平衡计分卡的学习与成长维度的考核内容,如设计全员参与度、组织学习次数、业务骨干比例等评价指标,作为预算单位全年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2.建立绩效评价常态化机制
一方面,合理制定项目的预期目标,严格按要求推进,采用科学的动态监控手段,及时统筹使用项目结余资金,全面掌握项目进展和资金支付情况。
另一方面,有条件的预算单位可以通过内部组建审计团队,对单位自评结果进行抽查审核、再评价,发现单位自评结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由于内部审计团队具备熟悉业务、便于开展沟通工作的优势,通过对自家的项目资金绩效自评结果进行审核和再评价,进一步提升单位自评结果的信息质量。
3.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
绩效指标设置方面。一是根据办法结合预算单位实际情况和业务性质制定适合自身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目标为导向,不断健全具备业务效果、服务对象、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实现细化量化、科学合理、可比可测、动态调整、共建共享。二是创新绩效评估评价方法,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如运用关键业绩指标法在项目前期的合同签订过程中明确具体的绩效考核标准,引入重点人群签约比例、居民满意度、社会效益等结果类指标,避免人为操控绩效考核标准的风险。
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制定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流程和实施细则,增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引导并规范第三方机构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加强执业质量监督管理。
4.建立持续跟踪落实机制
一方面,完善预算绩效体系建设。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和部门负责人应当树立正确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指导和监督项目前期规划,形成“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规范管理体系。
另一方面,通过逐步扩大绩效评价范围,利用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实现融合,为单位的绩效评价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实施跟踪监控,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政策和科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
5.完善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和监督机制
一是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到预算编制、预算管理和奖惩机制中。
二是完善资金运行、参与方、资金性质三项机制的建立,即通过建立事前绩效目标申报、事中绩效跟踪和事后绩效评价的“全过程管理”机制,在绩效管理参与方上建立预算编制单位、中介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全方位参与”机制,在资金性质上建立部门一般项目支出和专项资金支出的“全资金覆盖”机制。
三是明确规定使用财政资金严重低效并造成重大损失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和处罚办法,为预算单位加强绩效管理提供良好的控制环境。通过将预算单位的绩效自评结果、第三方中介机构绩效审计报告等信息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完善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和监督机制,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四、结语
建立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预算单位将预算绩效管理有机整合到业务管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工作中,强化内部控制环境,逐步实现预算管理过程、管理对象、评价范围的全覆盖,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和持续跟踪机制,完善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和监督机制,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俊勇,杨超,李鹤尊,熊毅.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评价研究.财务研究,2018(1).
2.李鸿皎.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相關思考.财会学习,2019(8).
3.肖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研究.当代会计,2018(9).(责任编辑:王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