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视域下初中德育活动开展的有效路径

2020-11-24王丽莎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德育活动初中德育心理学

王丽莎

【摘   要】  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利用心理学的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与学生平等地交往,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统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初中德育;德育活动;心理学

“德才兼备”自古有之,有德无才乃愚人,有才无德乃小人,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才干,还要改善学生的德行,让他们爱师孝亲,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当前部分学生存在道德行为不佳的状况,会讽刺嘲笑他人,奢侈虚荣、纪律涣散、妄自尊大、自私自利,存在着很多不文明的行为。教师要依据学生心理特点,优化德育活动,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

一、强化道德认知,塑造道德行为

初中生处于半成熟期半幼稚期,他们虽然具有道德认知的能力,但他们有时缺乏是非美丑的判断能力,教师要引领学生发展道德认知,为他们设计问题情境,要贴近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进行道德思考。情感不会凭空产生,个体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才能促进道德情感的生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参与游戏、讨论、劳动、实践等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内心感受,进行自己的情绪表达。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要与自己的问题行为作斗争,能克服缺点、锻炼意志。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督促,为他们安排好作息制度,让他们排除干扰,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学校要组织夏令营、远足、军事训练等,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可以通过长跑等提升他们的坚韧性,加强他们的道德意志,强化他们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的塑造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从心理学的视角,通过奖励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当学生做好事后,教师要及时表扬他,而当学生欺负其他同学时,教师要进行惩罚,给他一个忠告。

二、遵循平等原则,促进共同交往

德育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要遵循人际交往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坚持尊重、平等的原则,多倾听学生的心声,真正地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当教师不尊重学生,不能对学生平等以待时,就封闭了师生互动的大门,即使讲再多的道理,也无法实现德育的效果。师生之间的关系会影响了德育活动效果,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对环境的防御能力不强,他们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如果教师一味嘲笑、讽刺、打击学生,会给他们造成心灵的创伤。教师要与学生真诚相待,以促进师生间彼此了解,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学生的心理缺乏安全感,他们就会产生防御,在教师教育学生的时候,会引发他们的抵抗,会影响教育效果。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理解他们的感受。初中生的人生态度、价格观与成人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教师要持有包容之心,要接纳学生存在的问题。如果道德教育缺乏弹性,一味指责、批评学生的错误,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也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走向对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站在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施教,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构建校园文化,丰富实践活动

学校中每一个成员的知识能力、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以及学校风气、人际关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教师要发挥学校文化的价值,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让学生懂得界限意识,能主动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学习各种规范,让他们能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教师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健康向上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

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四者彼此联系又统一,每一个因素都会对其他因素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要遵循由知到情再到行的过程,教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的道德形成。丰富多彩的活动能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系统,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丰富的表象,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表象,会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如每年9月前后有各种具有纪念意义的节庆日,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18日是国耻日,10月1日是国庆日,教师要利用好这些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牢记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教师让学生登录“抗日战争网”,寻找有关图文资料,在学校宣传橱窗中展示为学生播放《太行山上》《杨靖宇》等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在道德与法治、历史等教学中加强一些抗战史的渗透。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教师要开展“感恩教师”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与征文活动,让学生收集尊师的名言、故事,表达对教师的尊重。活动的开展不能仅仅停留于好玩的层面,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实现德育的外化,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与意志的形成,离不开内化与外化的作用,如果缺乏必要的内化,就会影响外化的效果。如果学生的道德认知不够准确,他们的道德情感会不浓厚,道德意志也不坚定,就难以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健康屬于大德育中的一个部分,初中生由于生活阅历、身心发展的制约,他们难免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认知、不良的情绪,会影响学生的日常表现,如果教师不予以积极的引导,会让小问题日积月累,演变为道德大问题。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开发德育校本课程,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促进学生的道德养成,提升学校的教育效果。

总而言之,影响德育效果的因素很多,学生的问题表现也多种多样,教师要因情施教,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遵循他们品德养成的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梅萍.现代价值困境与道德责任感的培养[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9(11).

[2]杜时忠.学校德育实效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6).

[3]陈文辉,陈传等.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以及其心理与行为适应问题研究[J].心理学探,2006(2).

猜你喜欢

德育活动初中德育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少先队德育活动的开展与有效性提升思考
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的几点认识
初中班会课模式初探
中学德育中的人文关怀思考
跟踪导练(二)5
爱国从小事做起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