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化的新型研学旅行的研究与分析
——以安顺屯堡为例

2020-11-24陈南坤刘华清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屯堡安顺研学

孙 昕,陈南坤,陈 春,胡 义,刘华清

(贵阳学院 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快速增长与深化,教育逐渐走向实践化、综合化、社会化。因此,研学旅行,“教学+旅游”的新型素质教学手段开始走入中小学的日常教学范畴。研学旅行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以寓教于乐的教育模式和不受教学条件和空间的限制为突出亮点。研学旅行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深入学习,从而真正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为培养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区别于传统的实践教育活动,研学旅行从教育的形式、空间和周期上做出了革新,教育教学不再是老师—学生之间的单向传导,而是通过不同的空间维度构建知识共享的桥梁。但研学旅行尚缺乏较为详细、规范的执行标准与制度,本文结合贵州省安顺屯堡的文化民俗特色,对研学旅行课程化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提出构建研学旅行课程化体系的思路,为研学旅行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研学旅行课程化的内容

研学旅行是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的需要,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学生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1]2013年,研学旅行首次在《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中被提出。在2014年《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研学旅行正式被纳入素质教育。《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对研学旅行的安全问题以及可操作性提出了指导意见和规范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点》中强调研学旅行规范化的建设和研学旅行的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

基于《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提出的研学旅行的定义,研学旅行应具备以下的特点:(1)学生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单位,在教师的带领下集体参加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学生之间进行共同体验和相互研讨;(2)不能仅停留在参观体验的层次,学生须有动口、动手、动脑体验参与的机会,加深学生亲身体验的经历。马立伟[2]提出课程体系就是将课程进行科学、合理、有序地分解,使各课程能够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并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课程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化仅指以课程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广义的课程化是通过规范性、科学性的教学研究,将教学活动改革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而开展的系统性教育教学课程。

研学旅行课程化即指在设定的教学目标下,将学习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课程记录和课程评估,使研学旅行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如何在短暂的旅行过程中更加准确、高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2 研学旅行课程化的意义

追本溯源,其实研学旅行并非一种新生实践活动,而是传统教育不断深度变革的产物。在古时,研学旅行是学者文化思想交流的平台。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各国,宣传仁义礼智信,弘扬儒家思想。马可·波罗游历中国十七年,深入感受中国文化写下了《马可·波罗游记》,向整个欧洲打开了神秘的东方之门。而现在,研学旅行是进一步培养现代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崭新教育模式,是将教育和旅游有机结合的创新举措,更是对新型教育理念的重要尝试与探索。对未来,随着研学旅行与高层次的旅游文化的匹配,研学旅行将作为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拓展要素之一,以其自带“宽度广、内容深”的属性,以超千亿元的市场总体规模,发力中国旅游业市场“新蓝海”。[3]

方凌雁[4]指出将研学旅行课程化有助于增进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学习,增进学生社会文化参与的责任意识,着眼创新实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周文倩,彭长德[5]通过对哈尔滨市研学旅行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关注精准课程内容开发与评价方式的选择,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体、合作中的伙伴及探索新知的共生者,实现真正的研学之旅。徐海龙[6]对“地理大发现”研学项目进行课程化探索与改革,将多学科知识在研学旅行中进行科学合理有序的组合安排。通过对课程化的研学旅行进行调查研究表明,研学旅行课程化能够使研学旅行达到更有效的学习效果。张晓瑜,占晓婷[7]指出研学旅行必须要探索建立一整套研学旅行的课程体系,以课程的方式落实研学的任务,以课程的方式处理好行知之间的关系;同时,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和运行机制还应根据国家研学旅行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研学旅行基地自身资源,进行本土化、活动化、校本化的规划和设计。但目前仍较为缺乏相关学者对研学旅行的深度研究,对研学旅行的制度、内容等仍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3 研学旅行的主要矛盾

近年来,研学旅行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关键性核心矛盾尚未解决。研学旅行的实质目的是实现素质教育,应与教育部门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但目前大多数提供研学旅行的机构无法全面、系统地开办高质量的研学活动,缺乏专业的导师和教学研究团队,使研学旅并不能真正达到高质量素质教育的目的,形成研学旅行与素质教育部分“脱轨”的现象,这也是现存的研学旅行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数研学旅行只注重正在旅行游学的“课中阶段”,而忽略了“课前阶段”和“课后阶段”,使得研学旅行仅停留在完成这项活动的层面,并没有对行前和行后进行相关的评价管理,导师与学生皆在研学旅行完成后没有进行相关的反馈与评价。

4 研学旅行课程化体系构建——以安顺屯堡为例

安顺屯堡坐落于贵州省安顺市——一个充满优秀历史文化的地理区域,安顺屯堡是以安顺为中心,四周连接平坝、镇宁、普定、长顺四个县的一个特色文化区域,主要受明代江南文化的影响,安顺屯堡至今仍留存着明代江南人的文化特色,其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和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使安顺屯堡在云贵高原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聚集性村落类型。

以安顺屯堡为例,将研学旅行的课程化体系构建划分为三个阶段:(1)课前阶段,明确研学旅行的课程目标,结合课程目标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完成教学的相关准备工作;(2)课中阶段,导师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认知理解、思考交流和总结分析,同时对学生的各项表现进行观察与记录,本阶段是研学旅行的最为重要的部分;(3)课后阶段,导师基于课中阶段的学生表现对学生进行相关能力与素质的评估。

4.1 课前阶段

由学校与研学机构组成教研团队,教研团队结合校内课程内容与研学基地的特点对研学旅行的教学目标研究设定。安顺屯堡地处独特的地域环境,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传承屯堡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对于大学阶段的研学旅行,屯堡地区研学旅行应该定位为以体验传统习俗,学习屯堡文化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性学习旅行。

加强研学旅行导师培训,由教研团队负责对导师进行屯堡文化与教学技能的培训考核,考核合格才能正式成为研学旅行导师。由于研学旅行较传统校内教学在空间和教学模式上有了巨大的改变,这不仅是对学生能否在以旅行为背景的教学环境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挑战,更是对研学旅行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学旅行导师需要在开放的环境中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观察学生的反应与表现,因此需要加强对研学旅行进行导师培训,增强研学旅行的导师师资力量,使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发挥更加充分显著。

研学旅行课程计划中,将屯堡文化的学习和实践运用密切结合,在研学旅行中设置唱地戏、做服饰、赏建筑和打糍粑四个课程。在每一个课程中,都将相应的知识迁移并延伸到有趣的实践中,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在课程中设置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探索精神,开拓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课中阶段

研学旅行课程应以“寓教于乐”为教育理念,强调课程开展形式的趣味性和教学方式的丰富性。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研学旅行导师积极采用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共同探索知识与技能,关注学生与导师的沟通交流。此外,研学旅行导师还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详细的观察与记录(如表1所示),确保在研学旅行后对学生能力与素质进行准确而详实的分析评估。

表1 学生表现记录表

4.3 课后阶段

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对安顺屯堡研学旅行进行成果汇报展示与反馈。通过成果汇报与展示,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同时能够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通过学生对研学旅行的反馈(如表2所示),研学旅行导师能够了解研学旅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调整安顺屯堡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此外,学生反馈也是在“课后阶段”学生与导师的交流,能够让导师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疑问,也能够使学生及时解惑并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研学旅行导师应结合“课中阶段”的记录和“课后阶段”的汇报反馈,对课程教学目标对应的学生能力与素质进行准确详实的评估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各项能力有更清晰直观的认识,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5 结论

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将研学旅行进行课程化改革能够使研学旅行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达到综合性素质教育的目的。选取富含文化特色的贵州省安顺屯堡为研究对象,将研学旅行课程化体系构建划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中和课后阶段。通过建立教研团队、加强导师培训、设置课程目标与内容、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等方式,从三个阶段进行研学旅行课程化构建。

猜你喜欢

屯堡安顺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安顺学院获批新增两个本科专业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乡村振兴·安顺宣言
情定安顺的“白衣天使”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寻味贵州——安顺
研学之旅
安顺屯堡地戏
屯堡人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