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2020-11-24章向东邹艳
章向东 邹艳
梗阻性黄疸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致病因素为恶性肿瘤侵犯或胆总管结石,引起胆汁引流受阻,导致高胆红素血症,早期表现为黄疸,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极易诱发肝炎、肝硬化及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1,2]。现阶段,手术切除、引流为其主要治疗方式,而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及患者青睐,其具有操作简便、实用性强及安全性高等特点。近期报道发现[3],该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梗阻症状及预后效果良好。鉴于此,本次研究特选取50 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对其疗效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50 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28 例)与对照组(22 例)。观察组中男16 例,女12 例;年龄43~78 岁,平均年龄(62.46±6.49)岁;穿刺胆管内径4~12 mm,平均内径(8.46±2.12)mm。对照组中男12 例,女10 例;年龄42~78 岁,平均年龄(62.14±6.72)岁;穿刺胆管内径4~12 mm,平均内径(8.50±2.10)m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经临床相关检查(胰胆管造影、CT 或超声等)确诊为梗阻性黄疸;②符合手术治疗指征;③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④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2 排除标准 ①存在先天性肝部疾病;②伴有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肾功能严重不全者;③无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④资料缺失者;⑤生命体征极其不稳定。
1.3 方法 对照组接受开腹手术引流治疗:术前需纠正患者水电解质及出血倾向,按照患者不同的梗阻部位选择引流术式,其中包括肝胆管引流术、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肝胆管空肠吻合术及高位肝胆管空肠吻合术。观察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设置凸阵探头频率为3.5 MHz,将无菌塑料套包裹住探头;穿刺之前行常规超声明确梗阻位置与肝内外胆管扩张情况,选择适宜的进针入路方式,在穿刺时原理扩张胆管区域内血管。手术时取仰卧位姿势,常规消毒铺巾处理,明确手术穿刺点后,使用利多卡因(2%)局麻,于皮肤上做3 mm 切口,进针时叮嘱患者屏气,穿刺针于超声引导下经腹腔与肝实质刺入靶肝管内,将针芯拔出,回抽胆汁,确保针尖在胆管内,置入导丝到预定胆管,置管完成后,确定胆汁引流畅通,之后接入引流袋,妥善固定在皮肤上。两组患者术后均保持卧床24 h,密切关注呼吸、脉搏及血压等生命体征,同时给予抗生素、止血药物及保肝等对症处理。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TBIL、DBIL、AST 及ALT)、血常规指标(WBC、NE、PT)、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并发症包括胆管感染、急性胰腺炎、引流管堵塞、胆汁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TBIL、DBIL、AST 及ALT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BIL、DBIL、AST 及ALT 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TBIL、DBIL、AST 及ALT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BC、NE、PT 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WBC、NE、PT 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1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82%,住院时间(10.23±3.01)d 短于对照组的(13.75±4.1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梗阻性黄疸作为上腹部原发或转移常见并发症,主要是由于各种炎症、结石与良恶性肿瘤引起的胆道闭塞、狭窄,当出现胆道梗阻后,促使胆管内压力升高,造成毛细胆管与胆小管破裂[4];同时当含内毒素胆汁进入到血液,机体胆红素浓度异常上升,诱发内毒素血症,加上胆汁内胆盐的影响,直接引起皮肤及巩膜黄染、皮肤瘙痒等病理生理改变,因此需要及时采取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5,6]。
目前临床治疗梗阻性黄疸多是采用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及内镜治疗等,而临床上接收的大部分患者病灶较大,且已经侵犯到周围血管,常合并慢性疾病等,故不宜应用外科根治性手术;内镜治疗具有较高的操作成功率,但在操作时患者需承受较大痛苦,且术后并发症较多,故近年来逐渐被介入治疗替代[7]。现有报道发现[8],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可促使胆汁流出体外,发挥减黄、减压及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但对于需要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在晚期恶性肿瘤治疗中也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DBIL、DBIL、AST 及ALT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廖晔等[9]报道类似,由此可见,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作为一种微创治疗,具有创伤小、操作方便且视野清晰等特点,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其优点包括:①通过在超声引导下能够明确肝内胆管、肝外胆管与扩张状态,便于选择明显胆管予以穿刺;②穿刺准确性高、无辐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③在继发性肿瘤及肝脏原发性肿瘤者,超声所具有的实时动态可直接定位靶胆管,减少肿瘤组织的干扰,保障后续选择合适、安全的穿刺部位及路径;④超声能够明确扩张胆管与邻近重要血管,直接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确保手术安全性[10,11]。本次研究中,治疗后,两组患者WBC、NE、PT 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1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82%,住院时间(10.23±3.01)d 短于对照组的(13.75±4.1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此手术能够促使WBC、NE、PT 水平恢复正常,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在该手术治疗期间仍需要注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手术中需注意选择正常组织的胆管,必要情况下给予多角度扫查及切勿同部位反复穿刺,术后需加强对症治疗等,保障手术治疗的安全有效性[12]。
综上所述,对梗阻性黄疸患者开展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效果明显,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