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侧L 形切口入路内固定联合创面洗剂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研究
2020-11-24刘亮洪
刘亮洪
跟骨骨折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骨科疾病,临床上以足跟部剧烈疼痛、肿胀和瘀斑明显,导致足跟难以着地行走,部分患者可伴有跟骨压痛。临床研究表明:跟骨骨折好发于成人中,常由高处坠下/挤压引起,尤其是SandersⅢ型、Ⅳ型跟骨骨折,由于创伤严重,治疗过程中如处理不当将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1]。因此,本研究以跟骨骨折患者为对象,探讨外侧L 形切口入路内固定联合外用创面洗剂在跟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 年8 月~2019 年3 月收治的60 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 例。观察组男23 例,女7 例;右足15 例,左足11 例,双足4 例;年龄17.5~63.0 岁,平均年龄(38.54±8.26)岁。对照组男20 例,女10 例;右足16 例,左足11 例,双足3 例;年龄18.0~67.5 岁,平均年龄(40.55±8.4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致伤原因:60 例全部为高处坠落伤。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跟骨骨折诊断标准,且患者均为闭合性SandersⅢ型、Ⅳ型关节骨折;②均经X 线、CT 检查等确诊;③符合外侧L 形切口入路内固定/外用创面洗剂治疗适应证,且患者均可耐受。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异常、血液系统疾病或伴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②认知功能异常、恶性肿瘤或器质性疾病者;③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或伴有粉碎性骨折者。
1.3 方法
1.3.1 常规治疗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入院后完善有关检查,包括:生化指标、X 线、CT 等检查,初步了解患者骨折部位、骨折性质,对患者骨折进行初步评估;常规指导患者卧床休息,给予脱水、利尿、消肿等措施干预[1]。同时,加强患者双肢超声检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血栓[2]。
1.3.2 手术/药物治疗 对照组:采用外侧L 形切口入路内固定治疗。患者均拟行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待麻醉生效后常规消毒、铺巾。在患肢大腿中段常规放置止血带,控制止血带压力为40 mm Hg(1 mm Hg=0.133 kPa)。上述操作完毕后,取健侧卧位姿势,在跟骨外侧作L 形标准弧形切口,切口部位到达足背与足底皮肤交界部位,并到达第5 跖骨基底部,尽可能将全层皮瓣掀起,手术过程中医生在直视下完成,尽可能保护腓肠神经、腓骨长短肌腱。经外踝、距骨和骰骨部位以一定的角度植入克氏针3 枚,辅助牵开全层皮瓣,充分暴露跟骨外侧壁、距下及跟骰关节。借助骨膜剥离器将跟骨外壁撬开,并钻入克氏针1 枚,方向尽可能与跟骨结节相平,常规向后方进行牵引、复位,并利用骨膜剥离器插入塌陷骨块,参考距下关节面塌陷部位的关节面骨块,最大限度帮助患者恢复角度;根据手术情况横向挤压跟骨,并常规牵引,最大限度帮助患者恢复跟骨的高度和宽度和角度,尽可能避免内翻畸形的发生,利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C 型臂X 线透视下位置满意后选择合适的钢板固定,术后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3]。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外用创面洗剂治疗。①创面洗剂为创面灵,由紫珠草20 g、大黄20 g、黄柏18 g、白芨18 g、白蔹18 g、儿茶6 g、姜黄18 g 组成,生产批号20140521、20170918。②换药方法。用消毒棉球沾生理盐水,洗涤伤口,拭去创面上的分泌物或渗液,然后用消毒纱块沾创面洗剂湿敷创面,1 次/d,2 周为1疗程。两组均术后24 h内常规使用同类抗生素2次,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血栓,抬高患肢、脱水消肿治疗。术后24~48 h 拔除负压引流管,2 周拆除缝线。术后2~3 d 在床旁开始足趾及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4]。
1.4 观察指标 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皮缘坏死、渗液、感染)发生情况。两组治疗后均完成1 年随访,记录术后1 年的AOFAS 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7.04±2.70)d 短于对照组的(9.04±3.10)d,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年的AOF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 年AOFAS 评分比较[,n(%)]
表1 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 年AOFAS 评分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传统外侧L 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取得良好效果,但因为外侧皮瓣广泛剥离,易损伤跟外侧动脉,易发生皮瓣坏死或感染,切口并发症发生率高。有报道显示[5],术后切口感染率为1.9%,切口边缘坏死率为8.3%,血肿发生率为2.5%。针对复杂的SandersⅢ型、Ⅳ型跟骨骨折的治疗目前仍广泛应用外侧L 形入路,为得到满意手术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术中仔细规范手术切口及轻柔的软组织操作至关重要[6]。研究发现[7],跟骨外侧动脉是外侧切口全层皮瓣的主要血供来源。用本院制剂室生产的“创面洗剂”,该方药重要由大黄、白蔹、黄柏、紫珠草、儿茶、白芨等药物组成。方药中,紫珠草能发挥清热解毒、活血凉血功效;大黄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作用;黄柏能发挥清热燥湿作;三种药物联合使用能发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白芨具有消肿生肌、收敛止血功效;白蔹能发挥清热解毒作用;儿茶能发挥收湿敛疮作用,三种药物联合使用,能发挥祛腐生肌作用。因此,本方中不同药物联合使用能发挥清热解毒、活血凉血作用,能改善患者创面感染,使得腐肉得祛,溃疡得收。临床研究表明:创面灵具有抑菌、化瘀及祛腐的作用[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7.04±2.70)d 短于对照组的(9.04±3.10)d,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年的AOF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外侧L 形切口入路内固定联合外用创面洗剂用于跟骨骨折患者中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