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反射仪治疗后循环梗塞患者应用针对性护理的临床价值
2020-11-24天津海滨人民医院300280蒲伟红
天津海滨人民医院(300280)蒲伟红
后循环梗塞为各种程度的椎基动脉综合征,其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多样,感觉运动障碍、小脑功能障碍及双眼协同活动等是本病的常见表现,具有较高的致死率、致残率[1]。脑反射仪是目前治疗后循环梗塞的主要方式之一,既往大量研究发现,对于该病不仅需要及早治疗,同时还应当辅以有效护理干预作为支持力量,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结局[2]。本次研究经由纳入排除,采用完全随机抽样选择60例后循环梗塞病例样本,均给予脑反射仪治疗,实施不同护理干预,分析评价护理真实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经由纳入排除标准,采用完全随机抽样选择100例后循环梗塞病例样本,均给予脑反射仪治疗,按照治疗先后进行交叉分组,设置为对比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30~79岁,均值数(56.9±12.4)岁;研究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30~78岁,均值数(56.1±12.5)岁;两组样本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行性。
纳入标准:①纳入病例样本符合后循环梗塞诊断指南与标准,经影像学检查进行证实;②均为首次发病;③知情研究风险,为自愿参加;④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肿瘤、癫痫、精神疾病等;②存在器官功能障碍、或器官功能不全;③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于入院接受相关检查被确诊后,及时给予脱水,控制血压及血糖,积极处理相关并发症等,同时给予脑反射仪(M150多导人体反射治疗系统,深圳市创信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治疗,合理设置微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力为基础,每次治疗30min,每天1次,持续30天。
附表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对比(±s)
附表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对比(±s)
组别 例数(n) 治疗前 治疗后10天 治疗后20天 治疗后30天对比组 50 14.36±2.25 12.32±1.89 10.29±1.55 7.07±1.33研究组 50 14.44±2.31 10.69±1.75 8.33±1.29 4.51±1.16 t-0.3947 4.4747 6.8727 10.2572 P-0.6939 0.0000 0.0000 0.0000
1.2.2 护理方法 对比组(50例)于治疗中辅以一般护理,治疗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疾病、治疗的相关基本知识,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波动情况,若有异常需及时进行处理,治疗后根据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常规康复锻炼。
研究组(50例)于治疗中予以针对性护理。①心理疏导:后循环梗塞起病较急,且症状复杂多样,大部分患者都会产生焦虑、恐慌心理,护理人员应全面评估个体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个体化的疏导与护理,缓解不良情绪,利用治疗效果良好的案例,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提高依从性、配合度。②治疗护理:治疗前,护理人员需再次明确患者身体状况,只有在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下才可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其反应,对其进行安抚,随时调节治疗幅值,避免造成其他不良后果。此外,因脑反射仪治疗过程伴有不适感,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注意询问患者感受,伴随病情好转,在每次使用脑反射仪之前都应进行全面评估,进而选择合适的治疗幅值。③专科指导:对于肢体障碍患者,可在其处于稳定状态后尽早鼓励和指导其进行康复训练;对于吞咽障碍患者,应注意饮食指导,可通过鼻饲补充营养物质,同时做好误吸、肺部感染等的预防[3];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加强体位干预,定期协助翻身,进行按摩,避免发生压疮、静脉血栓。④康复锻炼: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早进行各项功能锻炼,锻炼过程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以不感到疲劳为宜,同时,重视饮食调理,禁食高脂、高盐等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确保摄入充足营养物质,此外,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及时进行调控[4]。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显效:各种临床症状基本全部消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9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50%~89%之间;无效: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等均无任何好转,甚至加重、恶化。②观察分析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采用NIHSS量表评价,评分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好,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0天、20天、30天进行测评[5]。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4.0软件计算处理研究中所涉及数据信息,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比组(96.00%VS84.0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对比 经测评,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0天、20天、30天,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比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附表。
3 讨论
当椎基底动脉发生堵塞,导致小脑、脑干发生病变,引起一系列脑部、躯体症状,这种情况即被称为后循环梗塞。脑反射仪是当代医学科技发展的产物,基于脑电生物学、药学及康复学等多学科所设计研发,利用特殊介质作为载体,对机体进行特殊电刺激,促使药物能够进入,同时,借助神经冲动传导,对其进行加速,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血供、氧供,促进或重建侧支循环,进而有效减少梗塞面积,逐步恢复神经功能缺损。
护理干预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后循环梗塞作为一种严重、复杂疾病,加之后期必须给予康复护理,因此,尤其需要加强护理干预,以此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一般护理在临床应用时间较长,且范围广泛,在临床护理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伴随物质条件提升、现代护理理念发展,一般护理逐渐凸显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导致护理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在后循环梗塞脑反射仪治疗中需要寻找一种更为有效护理干预作为支持力量,辅助治疗,提升治疗效果。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比组(96.00%VS84.0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测评,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0天、20天、30天,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比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针对性护理在行脑反射仪治疗的后循环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分析原因在于针对性护理干预是临床护理医学中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其是基于患者实际病情、需求等情况出发,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为其提供更加安全、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该护理模式与现代医学要求、患者需求更加匹配。
综上所述,针对行脑反射仪治疗的后循环梗塞患者,可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以此来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更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