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教育中追求人本主义差异分析

2020-11-24马鑫丽河北大学

数码世界 2020年3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个体思想

马鑫丽 河北大学

人本主义思想是教育思想理论中的重要组成内容,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兴起了从哲学取向袭承发展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相关研究工作,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随着探索的逐渐深入和时间推推移,给西方国家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是现代西方教育理论体系中的璀璨一笔,不仅对西方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影响,也给全球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广泛且深刻影响。中国是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的文化大国,在遥远的春秋时期以孔子为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代表的教育事业探索中,所形成的教育思想里蕴藏着人本主义思想,这也为我国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构建打下了根基基础。然而,目前来看中国教育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尚未受到各界充足关注,为此研究中西方教育中人本主义思想差异显得尤为必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中西方教育中追求人本主义差异所在

(一)人的内涵方面差异

西方教育理论体系中对人本主义思想内容的含义阐述和中方理解角度不同,其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个体人和集体人侧重上。其中个体人是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特点,相关研究人员从个人角度出发,重视对人和社会生活、价值潜能、本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类人和集体人并不是西方人本主义所推崇的人本理念。相反个体人才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所推崇的理念,这就说明了西方人本主义教育视个人自由、个人表现、个人利益和个人需要为本质内容,对个人给予了高度关注,过分强调个人价值。正因如此,西方教育工作在奉行人本主意思想时,容易显现出放任自流的特点,学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对自我享受、自我发展和自我设计给予了过度关注,容易引起集体利益趋于个人利益之下的现象。

中国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具有集体人特点。其探讨目光从人类整体角度出发,关注人与自然环境、人和天地万物的关系,力求从其中挖掘异性问题和共性问题,以此作为强调人类价值的途径。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向提倡尊重人,这里的人是指集体人,将集体作为备受青睐的主体,一定程度上歧视、冷遇和忽略了个体人格,在这种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教育工作开展难免会发生抑制或者局限个性创造力、个性发展现象。

有上可知,中国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集体人给予了过度关注,着重拔高集体利益,充分体现集体价值,一定程度上在个体加纳可能够发展方面产生了扼杀和抑制作用。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个体给予了过度关注,着重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因此引起个体发展趋于自私自利,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从分析中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人”的理念差异,可以获取新的启示,想要培养出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人才,就要从中西方原由人本主义思想中汲取所长,做到对个体人和集体人价值、利益的兼顾,衡量好二者之间关系,正确处理小我利益与大我利益的矛盾冲突,避免此轻彼重、此重彼轻失衡问题再现。

(二)教师定位方面差异

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教师地位确定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促进者和引导者方面。教师在以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工作实践中,非常重视学生为中心原则的体现,主张教师的所有任务和工作均要成为促进学生的动力,着力通过教师教学给学生创造自由学习、自主选择的环境条件,令学生可以在教师服务下明白怎样学习,所以教师地位具有明显的促进者特点,可被理解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助力以及催化剂,也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向导。随着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事业中的渗透发展,有些被教育者提出学生在不同时候、不同情况下无法预知课堂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新问题、新感情和新需求,所以作为促进者的教师虽然在课堂设计、课堂管理教学中具备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个性创造力发展的作用,却也对教师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保障方面的主导作用无形中形成了一定制约影响。

教师在中国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工作中,更加偏于引导者地位。教师在与学生相处中既秉持平等,尊重态度,会注重学生学习中教师引路人作用的充分发挥。强调了知识可以由学生自己去获取,科学道理可以由学生去深入探索研究,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是能够与学生一起商量和给予恰当点拨的引路人,突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一种平等、尊重、民主的关系。正如《师说》中所体现的尊师重道理念,韩语通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八个字形象生动说明了教师在中国教育工作中的定位和主导作用。

二、中西方教育中追求人本主义相通所在

(一)学生观方面的相通

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中学生观是不可缺少的关键组成部分,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追求中在学生观方面有一定相同之处,均提倡对待学生要平等,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方面充分尊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蕴藏了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学生观,提倡学生和教师之间需构建起相互促进、彼此关爱、真诚关心、互相尊重、理解平等的和谐关系,对以权威者自居的教师给予反对和批判,不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包办代替、盛气凌人,避免了教学中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学习的不良局面。与之有相通之点的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历史发展中无论是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抑或是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均明确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想要促进学生个体健康自由发展,就需要提供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必要条件,这也是课程能够有序顺利推进的基本前提,主张教师在工作中给予学生充分理解,真诚对待。

(二)价值观方面的相通

不管是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还是中国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都突出了人相较于动物而言具有更独特、更珍贵价值的相通价值观,并将其作为区分万物和人类的主要依据。人与万物的关系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中,从荀子在《王制》中对事物与人的联系和区别阐述便可体现万物以人为贵的价值观念,他认为之所以说万物以人为贵,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在和万物一样有知、有声、有气的前提下,同时还具有义,而这恰恰是社会性心理素质的重要体现,该价值观也给我国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理论中的价值观构建带来了切实影响,突出了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多年来,以人为贵一直是我国主流思想文化中的基本思想。人本主义思想中价值观在西方国家的追求中,也同样体现了社会需要和人本性处于对立关系的价值观特点,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说所产生的影响切实冲击了西方传统人学理论,西方人本主义理念提倡人具有潜能价值和独立尊严,是一种可以与动物做出本质区分的社会主体,人可以通过教育更好的认识自身价值,并从中获取自主实现个人价值的能力和动机。

(三)人性论方面的相通

中西方国家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追求中人性论方面相通主要体现在性善论的坚持上。中西方国家教育者均认为人性本善,主张人人都有向善求知的意愿和潜能,需要对此引起重视,如果教育工作可以给个体这种潜能提供相对适宜的教育环境,则能够帮助个体学习和良好发展。我国最早提出性善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孔子以及孟子等古代先知,至今我国社会依然广泛流传着”性相近,习相远”的孔子人性学说理念,他强调了人性发展中受环境和后天教育影响的重要性,孟子在孔子所提出的人性论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他提出每个人自身都有是非、辞让、羞恶、隐恻这四种心理善端倾向,面对人的固有倾向教育工作根本作用就是将人心善端进行扩充、找回、保存和加固,开展教育活动的根本任务就是让学生明人伦。以孔子和孟子为性善论基础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经过后人世代相传逐渐发展成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给后世各个领域发展带来了极大影响。

性善论在西方教育事业中也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相关学者在经过系统的大量研究后,提出了性善论观点,经由临床心理学、动物心理学、人类学等诸多领域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求证,给人性本善理论提供了切实支持。主张每一个人生来本性都是善良的、美好的,而绝不是坏的、恶的,至少是处于中性状态的。认为恶在人行为中的诸多表现都不是人性本质,而是次要反应,可以视为对人性的损害。经过西方教育对人向往健康、自我实现、人生活等特性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的自我实现和完善以及提高是所有人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向着这一自然趋势所发展的个体只是被后天教育和后天环境等外在影响因素条件所歪曲和阻碍。教育的工作要强调对个人尊严和价值的关心,提倡通过教育让学生的人性潜能顺利实现,提出了人的自然本性并不是邪恶或者反社会的观点,说明了人性具有的建设性和创造性自然趋势,以此为基础的性善论观点经过漫长的西方教育事业发展,成为现代西方教育人本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灵魂。

三、结束语

总之,由于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起源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和不同社会背景中,所以所展示出来的历史轨迹也大不相同,在定位教师角色和阐述人的内涵等一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也在学生观、教育价值观、人性论等方面具有一定相通性,需要对这些差异和相通进行全面解读,才能够从中获益,加快新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个体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思想与“剑”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