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近景泰蓝,体验匠人匠心

2020-11-24河北省沧州市路华小学

辅导员 2020年18期
关键词:铜丝景泰蓝技艺

河北省沧州市路华小学 张 霞

自2016 年起至今,河北省沧州市路华小学的“路华小记者”社团开展了一系列以走近非遗为主题的少先队活动。活动中,队员们深入了解书绣、泥塑、刻纸等民间技艺,立志做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最近,在辅导员的带领下,队员们又出发啦!

“范铜为质,嵌以铜丝,花纹空洞,杂填彩釉,昔谓之景泰蓝,今谓之珐琅。”这是晚清《陶雅》中对景泰蓝的形象描述。那么,景泰蓝究竟是怎么做成的呢?它承载着怎样的中国传统文化?队员们通过向沧州市景泰蓝非遗传承人张雅军请教,找到了答案,长了不少见识!

“活起来”的景泰蓝

寻访活动开始前,“路华小记者”社团的队员们先通过书籍和网络,查找了与景泰蓝及其传承人相关的资料,制作了相关小报,并在社团活动时间与其他伙伴分享。他们发现,景泰蓝制作技艺是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传统手工技艺,在明清两代,御用监和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景泰蓝制作技艺也从成熟走向辉煌。1949 年后,因国家采取积极的保护、扶持政策,这一古老技艺得以迅速发展。2006 年5 月20 日,经国务院批准,景泰蓝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队员们的家乡沧州也有一位景泰蓝非遗传承人,他就是张雅军。队员们迫不及待地想与他面对面交流。

得知队员们的想法后,辅导员想方设法联系到张雅军老师,并和他约定了与队员们见面的具体时间。同时,辅导员还引导队员们做好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

队员们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了关键词提炼,并转化成思维导图,可视化地了解景泰蓝的历史、制作工艺等知识。他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共同观看了十多个从不同角度讲述景泰蓝制作工艺的纪录片。辅导员也与队员们分享了叶圣陶先生描写景泰蓝的一篇随笔,希望能够带领队员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认识景泰蓝这一中国传统技艺,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掐丝点蓝”里的非凡匠心

与张雅军老师见面的日子到啦!20 多名“路华小记者”社团的队员们兴奋不已,早早地在学校门口集合,交流着要向张雅军老师提的问题。

来到张雅军工作室后,队员们围坐在他的身旁,先一起学唱了一首民谣:“宝瓶如花放光彩,全凭巧手把花栽,不得白及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这首民谣惟妙惟肖地唱出了景泰蓝制作过程的繁复与艰深,也使队员们对景泰蓝的兴趣愈发浓厚。

接着,在张雅军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体验了景泰蓝的工艺制作流程,了解到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以紫铜作坯,以细薄的金线或铜丝掐成各种花纹,中充珐琅釉,烧制而成的瑰丽多彩的工艺美术品。一件景泰蓝成品往往需要历经设计、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七大步骤、近百道工序,由十几个工匠花3 个月的时间纯手工制作,方能完成。张雅军老师还告诉大家:“制作景泰蓝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吸收了瓷器工艺,同时大量引进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窑业、雕、錾、锤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过程,堪称集中国传统工艺之大成。因此,自古便有‘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之说。这样的技艺咱们一定要传承下去!”

他的话音刚落,就有一位队员询问:“我们能动手体验一下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吗?”张雅军老师笑着说:“当然啦,今天你们就先学习掐丝和点蓝两个较为简单又有趣的项目。现在跟我一起去体验吧!”

所谓“掐丝”,就是铜胎制成后,在胎上“画图”,只是“画”图的工具不是笔,而是极富延展性的铜丝。张雅军老师首先拿出一个简单的图样,鼓励队员们按照图案将铜丝掰出各种曲线,然后用镊子夹着折好的铜丝,沾上点儿白及,严丝合缝地粘在铜胎上。掐丝看上去简单,但要真正用其表现出线条的流畅性,没有足够的耐心和专业的技巧是很难做到的。

一开始进行制作体验时,队员们遇到了不少困难,有人把铜丝掰坏了,有人怎么粘贴都是歪的。这时,张雅军老师告诉大家:只有让心静下来,才能完成好任务。队员们恍然大悟,耐着性子,终于做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图案。有美术功底的队员还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掐丝作品。这一实践体验的过程,更让队员们由衷地感叹景泰蓝制作者的匠人匠心。

“点蓝”对于队员们来说比较简单,就是给景泰蓝涂上色料。“点蓝”用的釉料以石英、长石、硼砂等矿物质为主,经高温烧制而成,质地很细,像是沙子,但不粘手。这样的釉料烧制出来的作品有如玻璃,流淌着晶莹的光彩。

“大家知道,‘点蓝’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什么吗?”张雅军老师向队员们提问。队员们摇了摇头,目光紧盯着张雅军老师。只见他拿着一个已经制作好的景泰蓝瓶子,向队员们介绍说:“刚才,大家在掐丝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我们设计图案时并没有标注颜色。其实,景泰蓝作品中的花是何种色调、鸟是什么色彩、背景是涂蓝还是描绿、对比是柔和还是强烈等,都装在制作师傅的心里面。也就是说,大家在接下来的‘点蓝’过程中,可以不拘泥于色彩的限制,完全凭想象选取颜色,搭配色调。”于是,队员们分成4 个小队现场体验“点蓝”,并分别与自己的创意作品合影。

活动最后,张雅军老师将队员们制作的景泰蓝作品一一留存,并答应会把烧制好的作品送给队员们。

在参观烧制环节时,队员们还发现古时候的窑炉如今变成了电子炉。这使得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也更便于科学把控产品质量。

一次特殊的寻访,一回亲历的实践,让“路华小记者”社团的队员们感受到了景泰蓝这一非遗文化产品的魅力以及科技发展对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张雅军老师和其他景泰蓝制作者的工匠精神与创新意识,也深深地影响着队员们。

辅导员和队员们表示,“沐浴传统文化,助力队员茁壮成长”将成为“路华小记者”社团今后开展活动的指南。相信一代代的少先队员会在有特色的少先队实践活动中,锻炼多项能力,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铜丝景泰蓝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微电子封装用主流键合铜丝半导体封装技术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自制发声发光地震报警器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见证电流
浅谈景泰蓝装饰画的独特魅力及发展价值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钟连盛:让景泰蓝薪火相传
断代景泰蓝 成投资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