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
——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良药
2020-11-24林宝云
林宝云
(福建省福州市象园小学 福建 福州 350000)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不理解儿童,儿童也不理解教师。”巧妙地在课堂上运用幽默语言,可以在师生的心灵中构筑起一座沟通、理解的桥梁,让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生。采用不同的幽默策略,应对变化的课堂局面,就可以如鱼得水,很好地控制课堂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成就有效、快乐的课堂。
但是,幽默语言应把握分寸,不能流于庸俗,更不能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所以在课堂中运用好“幽默”这个助手,必须在事先进行充分的策划,做到有的放矢。
1.课前策划主线,幽默引领,掌握主动效果好
1.1 布好课堂主线,预设幽默传授语言。 我们的教学过程可以看作一个系统工程,既然“幽默”要作为实现这个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工具,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进行事先的策划,使“幽默”这个“助手”可以发挥最大的效益。
笔者在作文讲评课上曾遇到这样的冷场:孩子们看似听得挺认真的,其实收效甚微;有时听教师唱独角戏,孩子们则昏昏欲睡。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又是一节作文讲评课,充分备课后,笔者给孩子习作中的要点取一个特别的名称——“三有习作”(有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反之就是“三无习作”。讲评中,先出示了案例,与孩子们进行分析,看看它们的优缺点,并进行归类,看看是属于“三有习作”,还是“三无习作”。孩子们的积极性可高了,发言可积极了。归类完了,笔者趁热打铁说:“现在问题出来了,对于‘三无习作’,我们应该请专家们给它们开药方治疗。”孩子们就开始出谋划策了……此时,幽默评价出现:“这真是一位名医,能够对症下药。”“专家呀!”孩子们又掀起了第二轮思考、发言的高潮……细想起来,这节课改变的只是教师的描述语言和评价语言,效果却完全不同。可见,教师幽默的传授语言是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效果的关键。
1.2 不忘学生的主体地位,幽默转移尴尬,为孩子铺设课堂台阶。孩子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都希望获得到尊重。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起来回答问题时,有的孩子答非所问,有的孩子沉默不语。此时该如何引导才能化解孩子的尴尬,为其铺设台阶,让他体面地坐下呢?可以通过幽默转移尴尬。
有一次,检查课文的预习时,我想把展示的机会留给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我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特别想听XX同学朗读课文了,我们就请他来读吧。”大家都把期待的目光都投向了他,可是,他却一言不发。我的本意是想给他提供一次成功的机会,调动他学习的积极性,现在如果直接让他坐下,结果必然适得其反了。该怎么办呢?我稍作思考后,装出无奈的样子对孩子们说:“看来是我一厢情愿了,我喜欢听他朗读,可他不喜欢读给我听,那没办法,只能等下次了。”孩子们笑了,他也笑了……
1.3 转换角色,融入文本,创设幽默情境,评价轻松自如。幽默的语言如同“兴奋剂”,教师如果能根据课文内容,融入文本中的角色,采用幽默的方式评价,就能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于老师在上《小稻秧脱险记》时,安排学生朗读课文,在念到杂草被除草剂喷过后的话时,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喷洒一点。(说完,老师又朝该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生大笑。)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算完吗?(学生笑)
生:(小声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无力”。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处处留意可以产生幽默的闪光点,多几种假设,进行充分的预设,随着教学水平的提高,评价的幽默也会信手拈来,皆成文章。
2.幽默应对生成,巧设评价思路,活跃课堂氛围
余文森教授说:“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有效的教学主张科学预设与合理生成的和谐统一。笔者认为应对课堂的生成,可采取以下几点幽默策略:
2.1 针对思维盲区,幽默引领,活跃气氛。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高潮期和低迷期。当学生陷入低迷状态,思维受到局囿时,如果教师能恰当地运用幽默的评价语言,往往能起到扭转课堂局面的作用,引领学生走出思维盲区,重新激活课堂。有一次,笔者在教学一年级语文的句式训练中,当练习到句式“(哪里)有(什么)”时,学生说:“我家门前有一棵树。”“我家门前有一条河。”……思维比较局限,情绪不高,举手的也只有一两个,当有一个学生说“天上有一架飞机”时,笔者灵机一动,马上装作很羡慕的样子说:“哇!真了不起,你都飞到天上去了!”班上的同学都笑了,回答问题的小朋友非常自豪地坐下了。笔者乘胜追击:“你们还到过哪些有趣的地方呢?”这下子孩子们的思路就像脱缰的野马,个个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宇宙中有飞船”、“大海里有潜水艇”、“草原上有一群群牛羊”、“北京有天安门”……下课铃声响了他们还在不断地发挥着想象力。
2.2 顺势引导,幽默转承,获取真知。在课堂上当学生对课文内容、词语的理解缺乏准确性和严密性时,教师如果能用幽默的语言,在评价中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知识的空缺或表达的毛病,从而获取真知。那其不妙哉?请看支玉恒老师在执教《冬眠》时,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师:“眠”字是什么意思?
生:“眠”就是睡觉。
师:那么“冬眠”呢?
生:“冬眠”就是冬天睡觉。
师:照这么说,我们今天所讲的《冬眠》一课就是冬天睡觉了。我们冬天睡觉就叫冬眠了。(教室里发出笑声。)
生:本课讲的是动物在冬天不吃不喝,只是睡觉。
师:噢——骑兵部队的战马到了冬天都不吃不喝睡觉去了,敌人来了怎么办?(笑声)
生:只有一部分动物在冬天不吃不喝睡觉去了。
师:加上“一部分”,话就说得比较准确,比较严密了……
这种评价与引导相揉和,以退为进,在幽默的语言中“润物细无声”地引领学生去获取真知,真不失为应对课堂生成的一种好方法。
幽默语言是高雅的、优美的,它妙趣横生,使学生如沐春风,享受语言艺术所带来的欢娱。精当幽默的语言是教师灵感的外现,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教师必须加强思想文化的修养,丰富铸炼自己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让幽默的语言成为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剂良药,才能真正做到像于漪老师所说的:“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