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0-11-24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靖边街小学

甘肃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新课程素养传统

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靖边街小学

传统文化素养是指对我们有一定积极影响的、来自典籍中的传统文化知识与技能,包括文史素养、古代思想文化素养、诗文素养以及古汉语素养等。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还可传承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从穿插传统文化、讨论传统文化以及收集传统文化资料三个方面,探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策略,旨在为小学语文教育者提供参考。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穿插传统文化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仅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拓展课堂,而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穿插传统文化知识,以达到培育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目的。如,《独坐敬亭山》(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一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体味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将精神寄托于大自然的主旨。教师讲解过程中可穿插李白在创作这首诗时的社会背景知识,或讲解文学常识:与杜甫并称“李杜”,作者李白现存诗歌1000多篇,有《李太白集》等。并借助多媒体播放《李太白集》图片,播放相关视频。教师利用图片、视频进行辅助讲解传统文化知识,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印象,还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目的。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讨论传统文化

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为教师讲解、学生听讲、课后作业,不利于学生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即教学中遵循“以学生为本”原则。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组织学生积极讨论传统文化知识。如,《游山西村》(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一课。由于《游山西村》的作者陆游是北宋的,因而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关于“宋朝”时期的文化知识。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巡视,避免学生讨论话题偏离,适当予以学生提示,同时参与学生们的讨论中;教师在讨论中以鼓励学生表达为主,不可自己独自讲解,让学生听讲。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自己知道的传统文化知识,与其他学生分享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形成。除此之外,教师让学生自主讨论,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遵循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满足了新课程改革要求,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收集传统文化资料

与中学语文课程相比较,小学语文课程较为轻松,学生课余时间长。但是传统小学语文教师布置的课后活动都为教学作业。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乐趣。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将课后活动转变为收集传统文化资料,并在课堂中展示收集成果。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一课。课程结束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同学们都知道《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主旨吗?”学生:“思乡怀亲”。教师:“很好,那你们还知道哪些诗歌的主旨也是思乡怀亲吗?请在课后收集主旨为思乡怀亲的诗歌,并做好记录。”两三天后,课堂上教师检查学生收集结果,并正面评价学生收集成果,指出错误。共同总结,将结果编写在黑板报“我国古代思乡怀亲的诗歌”一栏中。

通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传统的课后作业布置转变为收集中国传统文化资料,并以黑板报的形式展示出来。如此,不仅让学生主动收集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是当下语文教学的需求与发展趋势。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时,需结合新课改需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合理应用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策略,并不断研究、创新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策略,才能让学生形成传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民族自信与认同感,为学生成为综合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新课程素养传统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