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11-24陇西县文峰镇南九年制学校

甘肃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农村

陇西县文峰镇南九年制学校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优秀师资力量缺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指挥官,是学生思路的启迪者。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扮演着传播知识的角色,而且肩负着育人成才的重任。笔者调查发现,生活条件艰苦、工资水平不高等因素使得不少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地区工作、生活,导致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年龄差异越来越大。随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不少教师已经难以满足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方言教学。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养成的重要阶段,需要教师以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

2.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式单一。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是不争的事实。很多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识字,就是进行基础知识训练,缺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会让他们受益终生,语文思维和能力的养成会帮助学生在以后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充分发挥语文工具性价值。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存在疲于应付教学的情况。语文课堂教学仅仅围绕课本内容展开,对于文章背后表达的思想挖掘较少,忽视学生的参与及情感的培养。

3.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早已经运用到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但由于教师资源的缺乏以及教学惯性等因素,导致不少教师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运用一种教学方法来面对每一位学生,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现阶段,农村地区不少家长外出打工,忽视孩子的学习,学校和教师更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才,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

4.教学资源匮乏,设施短缺。我国近年来一直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但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等原因,在我国西部一些偏远的地区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不少学校的教学主要还是通过几支粉笔、黑板来完成,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缺乏。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全面准确地进行思想表达。语文课外读物的缺乏是教学资源紧张的又一体现。不少家庭忽略孩子课外读物的购买,而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不仅仅依靠课本知识的学习,同时还需要广泛地阅读课外读物。

二、对策

1.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吸引优秀人才。现代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还要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献身教育的精神。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吸引优秀人才:第一,提高农村地区小学教师待遇,改善教学基础环境。政府和学校应该结合本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在增加农村地区小学教师工资的基础上,完善居住、晋升、交流等福利制度,改善其工作环境。第二,加强职业道德与素养培养。青年人在追求幸福生活的同时,应注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同城市的学生一样强烈。现阶段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应加强教师职业素养培养,提升职业感召力,让更多的优秀青年积极投身农村地区教育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作为教师应当不断地“充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一方面,构建教师沟通和交流机制。学校应组织好常态化的教师交流学习工作,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分享教学经验、成果,探讨教学实践难题,在借鉴吸收优秀经验的基础上革新自身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师资水平。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学校教研组应结合学校教师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培训,确保培训切实有效、落到实处,从而形成以学校为单位行之有效的特色教学方法。

3.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小学阶段是青少年的拔节孕穗期,需要加强对其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德育的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思想和情感升华的过程,开展德育,关注学生发展过程,能更加全面的培养他们的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因材施教和“学困生”的转化。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家庭、心理等各方面情况,采取适合每一位学生自身情况的培养方案。

4.加大资金投入,整合教学资源。农村相对贫穷,但农村小学的教育不应该落后。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领域的重点投入,减少中间环节,增强投入透明度。其次,利用好乡村人文资源,构建学校教学与乡村人文资源的良好结合机制,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建设。最后,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多媒体、图书馆等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
赞农村“五老”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