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2020-11-24刘文芳

读与写 2020年5期
关键词:大数数感分数

刘文芳

(广东省仁化县长江中心小学 广东 仁化 512328)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把一些现象和数量联系在一起。所以建立数感可以让我们学会用数学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这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价值。《标准实验稿》提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教学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那么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1.联系生活,建立数感

“数学生活化”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理念,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走进了课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发掘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鼓励和支持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例如:在教学容积单位时,可通过让学生到超市里走一走、瞧一瞧,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去倒一倒,让学生感受250毫升,500毫升,1000毫升,1升有多少;在运动会中,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1千米的路程;在学习重量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到市场去看一看、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各类蔬菜、肉类等食品的重量,在体检时称一称自己的体重,量一量自己的身高等等……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选择合适的算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这是数感的具体表现之一。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选择合适的算法,可以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跳绳……”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根跳绳……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例如:在“0”的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马上高涨起来:“电话上有0”、“车牌上有0”、“三角尺上有0”、“温度表上有0”、“计算机上有0”、“我家门牌上有0”……通过联系这些身边的事物,学生体会到了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0”还可以在温度表中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电话、车牌上与其它数字一起组成号码,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体会数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逐步获取建立数感。

3.动手操作,数感具体化

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得以展现,使学生的经验不断内化、提升。注重动手操作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校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所以数感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动手操作。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拿出45根小棒。在学生拿小棒的过程中,我认真观察,发现有的学生是一根一根地拿,然后放成一堆。这时,我问: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看出你摆的是45根,你应该怎样摆?学生有点困惑,接着,一个学生说:10根10根为一捆,有4捆,剩下5根。所有学生都按照这种方法去摆小棒,学生的数感有了初步的强化。接着,我让学生摆53根,就这样,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他们会在头脑中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4.让学生在估算活动中内化数感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估算的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可见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来发展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进行较大数目估算的教学时,我请学生们试着估算一下一本书有多少页?一群人大约有多少人?一袋米有多少粒?电影院有多少个座位?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5.建立“知识链”,在新旧知识整合中培养学生数感

例:在讲“比的化简”时,教材提供了一个“调制蜂蜜水”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哪杯水更甜”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教材没有给出比的基本性质,是因为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完全可以进行比的化简,另外,让学生关注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比单纯的记忆结论更有价值。我在教学中把这一内容进行调整,首先提出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解决“哪杯水更甜”这个问题,接着我安排了学生的交流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从“糖水是糖的几倍”(除法角度),糖占糖水的几分之几(分数角度)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我安排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使学生对比的化简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水到渠成,学生的数感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训练和培养。认识了百分数之后,就要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回归生活,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有些数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和分数,百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把分数、小数、整数之间建立起了联系,知道了能从多个方面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数感。

6.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根据不同的年段和内容设计不同的游戏和竞赛,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枯燥感和恐惧感。例如:在课堂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开火车,青蛙跳,摘果子等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学生玩不厌,自然也学不厌。在五年级时,我让学生制作了1到100的扑克牌,和学生们玩“盖棉被”的游戏,两人一组,轮流出一张牌,谁先说出它的全部因数就盖住它。学生玩的不亦乐乎,找因数的知识也在游戏中得到巩固。后来,学生们还把这个游戏运用到学习和巩固分解质因数的内容中去。

总之,数感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培养学生的数感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师,我们要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并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料,让学生感知、探索和发现,发展自己的数感。

猜你喜欢

大数数感分数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分数的由来
弱大数定律分析与研究
决策大数据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大数和大树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奇妙分数与特殊数列自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