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中心城区城市特色的甄别、构成与基质*

2020-11-24马仁锋王益澄周小靖

中国名城 2020年11期
关键词:城区宁波特色

马仁锋 袁 雯 王益澄 周小靖

导语

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在内容和形式上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体特征,具体包括城市所特有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底蕴、城市景观形象和形态结构等[1]。它由显性物质载体与隐性非物质内涵所组成,显性物质特色指视觉感受到的空间环境形态,包括地理地貌、建筑形态、城市空间结构等;隐性非物质特色指城市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氛围,包括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城市事件等。城市特色作为城市的生命线,不仅是城市内在本质属性,而且是区域长远发展的基底[2]。城市特色由城市空间在不同时期的自然特征、传统文化和市民生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下发展而来,融合地区自然环境、历史和现代文化、社会经济、空间景观等要素,表征区域经济发展和政治文化变迁[3]。城市特色空间依托城市特色环境,根植于城市发展地域空间,分为城市特色空间格局和城市特色空间网络两大类,由能体现独特形象的城市内部空间要素(如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现代风貌等)构成[4]。城市特色空间格局指城市外部层面上的城市山水、形态格局等富有特色的空间形成系统,细分为城市区域格局和城市整体格局;城市特色空间网络指城市内部层面由各类特色空间资源所形成的系统,也是城市特色空间系统最核心的内容,按资源空间表现形式分为特色节点、特色区块和特色廊道[5-6]。宁波依山而建、因水而兴,襟江滨海、环湖臂山等山水格局特色鲜明,港口、藏书、佛教、商帮等多元历史文化荟萃,系统梳理宁波中心城区城市特色及特色空间构成,以期为多轮行政区划调整后中心城市形象定位与文脉传承提供决策。

宁波,唐称明州,自明代起称宁波,简称甬。宁波城发端于姚江、甬江、奉化江交汇的三江口地区,西塘河、南塘河等人工运河引入,为诸多水系交汇的核心城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浙东运河的发展带动了包括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众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至今宁波城内保留有诸多宗教性文物古迹与历史建筑。宁波位于东南海滨,处长江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线“T”型交汇点,航道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是我国最早开展海外贸易的港口之一,也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在我国海外贸易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也是我国最早一批设立提举市舶司的港口,鸦片战争后,又属五口通商的港口之一。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宁波至今尚有许多有关中外交流的文化遗存,历史街区众多,文物古迹集中,特别是临运河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丰富,规模完整。经济发展方面,宁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最早和最发达的工业产地之一;商业方面,宁波商帮历史悠久、功勋卓著,重乡情乡谊、乐于造福桑梓;文化方面,以经学和史学相结合的浙东学派,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

以海曙区、江北区、鄞州区、镇海区、北仑区、奉化区构成的宁波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全面呈现宁波“靠山(四明山)面海(东海)三湾环绕(三门湾、杭州湾、象山港)”的空间形态与发展骨架(图1)。研究范围基本反映宁波现阶段城市发展状况,选取对象具备代表宁波特色空间文化属性。(1)海曙区、江北区、鄞州区作为城市发展历史上的重点区域及现代都市空间的核心发展区,通过浙东运河的沟通,拥有丰富的宁波历史文物古迹、交通水网和现代城市景观,是体现宁波文化资源及城市形象的典型区域。(2)镇海区、北仑区是宁波作为港口城市的特色所在和重工业中心,是展现宁波海防、海运等对外联系的窗口区域,也是海洋文化重心地带。(3)奉化区生态环境优良、历史文化古村落密集,是展现宁波城市自然风貌、历史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区域。

图1 宁波中心城区行政区划图

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视野下宁波城市特色脉络

宁波1986年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第二批),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经过10年的修复与营造,1996年城市正式完成首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期基于城市空间布局演变发展,提出了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具体规划控制要求。

为进一步提升对城市特色空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重要性,《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获国务院批准实施,首次明确宁波城市性质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特色空间的发掘与保护被纳入到城市总体发展目标中。1986年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及1999年宁波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特色空间发掘与保护的重视,为21世纪宁波城市特色空间相关规划的编制提供了规划依据。《宁波市中心城紫线规划(2004年)》《宁波市文物保护点保护条例(2007年)》《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2009年)》等一批规划、法规的相继出台指引了宁波城市特色空间发掘与保护工作的有序进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慈城镇、岩头村等)、历史地段(莲桥街等)、历史文化街区(郁家巷、南塘河、月湖、秀水街等)相继被发掘,构成了宁波特色空间基础要素,丰富了宁波城市特色空间内涵。

2000—2019年,宁波特色空间相关规划内容不断丰富,对特色空间构成要素的发掘与保护力度逐步增强。2015年修订完成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提出要突出自然环境景观特色,创建山海交融、依山傍水的山海宜居名城特色。保护利用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掘浙东文化、商帮文化、港口文化等精华,突出现代港城特色,体现历史文化名城风貌。随着相关城市详细特色空间景观规划(历史文化名镇规划、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生态绿地系统专项规划)逐步增多,结合宁波城市发展现状,2015年新版《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正式出台,明确了规划期限和目标。名城保护规划聚焦城市整体格局以及历史街区的保护,重点强调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形成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城风貌格局一致的综合形象。

2 宁波中心城区的城市特色与价值

2.1 特色解读

宁波城市特色主要涉及自然格局特色、历史府城特色、历史城区特色、聚落布局特色、历史村镇特色、建筑遗产特色、人文环境等方面。

(1)自然格局特色。宁波中心城区以四明山、天台山脉为分界,两脉夹峙,奉化江、余姚江、甬江三江哺育平原,形成双“Y”字状平原丘陵地理特征。城区南部海港内伸,形成“鱼骨”状滨海半岛地理特征。

(2)历史府城特色。宁波历史府城选址三江口,土地平整、交通便利,兼政治、军事、经济和生活的考量,体现了择地和营城方面的科学价值。历史上府城具有衙署居中、轴线明确的唐城布局,子罗双城凭江而筑的城池格局,东城港埠、西城居住的整体功能格局,日月双辉吐纳有致的水系格局,丁字主街、因水布局的交通网络,以及钟鼓相望、寺塔林立的空间形态。如今随着江北的近现代化发展,宁波三江六岸逐渐联系成整体,城市格局获得拓展,体现出“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的特色,三江口和庆安会馆于2014年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镇海历史城区特色。如今的镇海区由依托招宝山的卫城发展而来,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海天雄镇”“两浙咽喉”之称,具有明显的军事城镇特点。镇海历史城区与镇海口海防遗址整体体现了甬江口的海防体系。

(4)聚落布局特色。独特的自然地理格局将市域划分为平原、丘陵、滨海3类地带。平原地带的聚落依托三江、塘河、浙东运河构成的水系网络发展;丘陵地带的聚落依托四明、天台两山系发展;滨海地带聚落沿历史海岸线布局,重要地区与海防体系建立相关。

(5)历史村镇特色。宁波拥有大量历史村镇(表1),现有历史文化名镇3处、历史文化名村44处、传统村落17处。这些村镇分别具有农耕文化、商贸文化等特点。

(6)建筑遗产特色。宁波建筑遗产类型多样,遗存丰富。传统公共建筑以保国寺为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传统民居建筑以林宅为代表,具有正统与巧变、宜居与实用相结合的特色,体现了宁波独特的地域特色。近代公共建筑以西式风格为主,受殖民文化入侵和通商口岸的开辟,形成具有近代特色的宁波老外滩建筑群和民族工业兴起形成的和丰纱厂等,近代居住建筑以石库门建筑为主。

表1 宁波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表

(7)人文环境特色。宁波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因此拥有以“浙东文化”为内涵的人文特质,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①宁波在唐代以后,随着沿海经济和海上贸易的发展,逐步确立了国际港口城市地位,并形成“港通天下”的海商文化特色,衍生出独特的宁波帮文化。②宁波在宋明以后形成了对国内外有深远影响的“浙东学术思想”,大量浙东学术文人学者的产生使宁波曾在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并衍生出以“书藏古今”为特色的藏书文化。③自明州建立以来,域内佛教文化兴盛,高僧涌现,影响广大。贸易交通的发展促使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在宁波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近代传教士的活动推动了本地近代医学、教育等事业的发展。④宁波拥有类型多样的民间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8项。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等10个类别。⑤受大运河的影响,运河沿线在各自的区域内依托其文化遗产及地方特色,以运河河道、水利工程遗产(如闸坝、码头、桥梁、纤道、运河管理机构遗址等)、运河聚落遗产以及沿岸特色建筑、街区等文化空间为载体,融入当地的经济基础、地域特色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等,形成宁波市独特的地方大运河文化。

2.2 特色价值

2.2.1 唐宋以来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

古代港城宁波府城和近代开埠后江北港城见证了宁波作为中国重要港口城市的历史。宁波同时是中国大运河最南的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也是运河文化和海洋文化衔接的重要节点,在中国的南北贸易、对外贸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2.2 唐宋以来中外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前沿

唐宋以来宁波是中国古代思想、学术和宗教方面的对外交流中心,特别是曾经作为中国与古代日本、韩国交流的通道,历史意义重大。近代作为通商口岸城市之一,一方面中国人民在宁波展开多次反侵略战争,另一方面宁波也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

2.2.3 宋明以来中国文化思想重镇

宁波作为浙东文化的摇篮,“浙东学术思想”影响广泛,其中的藏书文化在东亚乃至世界具有重要影响。

2.2.4 “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的宜居城市

唐代宁波府城自宋明以来不断营造, 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格局及大量物质、非物质遗存,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3 宁波中心城区特色空间的构成解读

宁波作为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港口名城,兼有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基底,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现代建筑风貌也形成很大的特色。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宁波多彩山水文化风貌的同时,也赋予宁波城市文明生长的丰厚基石,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人文荟萃,多元历史文化得以繁衍。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也形成了多样的现代建筑风貌,“一主两副、双心三带”的城市空间结构为宁波未来的发展拉开了极具特色的城市框架,也加速了港口与城市的互融发展。总体而言,宁波中心城区整体特色系统可以概述为“三多”——多重山水格局、多元历史文化、多维现代风貌。

3.1 多重山水格局

宁波中心城区东临东海,有舟山群岛作为天然屏障,北临钱塘江和杭州湾,以四明山、天台山脉为分界,形成南北两部分截然不同的地理特征与格局。市域北部:两脉夹峙,三江哺育平原,形成双“Y”形平原丘陵地理特征(图2)。市域南部海港内伸,三面环海半岛,形成“鱼骨”状滨海半岛地理特征。区域内自然景观资源包括重要的自然山体、风景名胜、森林公园、江河水系等,整体呈现宁波环山而建、滨海而兴的整体自然环境基底。

图2 宁波中心城区山水区位图

3.1.1 西高东低、绵延成带的山体格局

宁波中心城区地貌由中部平原区,西南部丘陵区和东部沿海区3大部分构成,总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境内东、南、西三面群山环绕,西南浙东低山丘陵区,四明山绵延西北,发源于天台,分布于奉化、鄞州。宁波复杂的地形地貌使得城市富有多样地表形态和地势地形。从山体连接度看,由四明山景区、雪窦山景区、东钱湖周边景区、天童山景区连接成自然山体景观带,在西南部相对宁波中心城区形成天然屏障,其中最主要的两条山脉——四明山脉和天台山脉相连形成“V”字状的山体格局。

3.1.2 揽湖拥江滨海、水网交汇的水体格局

城市形成和发展始终与水紧密结合。宁波城市最早发源于奉化江上游鄞江镇,后迁移至现三江口区域(即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交汇处),并向甬江口及滨海地带发展[7]。中心城区江河湖泊众多,河网密布,水系发达,形成了揽湖拥江滨海、水网交汇的水体格局。海岸线、湖岸线、江岸线在空间上共同构筑宁波城市独特的水体景观带:

(1)沿海景观带。从杭州湾南岸到穿山半岛绵延的海岸线,甬江口、保税区、大榭开发区、北仑港等区域和梅山岛、东部滨海新城及象山港沿岸的开发建设,形成沿海亮丽的风景线,显现了宁波现代化港口城市的雄姿风貌。

(2)三江六塘河江南水乡景观带。“三江六岸”是宁波市民天然的休憩场所,是贯穿宁波中心城区的公共生态廊道。六塘河构成宁波中心城区的河网骨架,与三江融会贯通(图3),共同承载了宁波农耕文化、甬商文化、海港文化,是宁波历史文化和生活的代言人,在空间上形成了“三江六塘河江南水乡景观带”。

图3 宁波中心城区水系图

(3)东钱湖、月湖环湖景观带。拥有1 200多年历史的东钱湖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古迹区,文化沉淀深厚,同时因是浙江省最大天然淡水湖,素有“西子风光,太湖气魄”之美誉。月湖地区是宁波城市传统居民聚集地,以城市与水体密切结合的特征展现城市历史文脉和传统风貌。

3.2 多元历史文化

3.2.1 港城关系主导的城市格局

在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宁波的港口和海运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宁波城市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与港口的兴衰紧密结合。城市发展经历了最初以句章港为代表的内河河运时期,以明州港为代表的宋元港市时期,以老外滩为代表的近代开埠时期,以甬江港为代表的新中国建设时期,以北仑港为代表的改革开放时期(图4-图5),历经2 000余年历史。

图4 城市扩张与港口发展图

图5 港口时空序列变迁图

(1)港城初始联系——点状格局。唐至清初,宁波港址集中在奉化江左岸。建港初期,三江口附近仅为一普通集市性群落,城市空间表现为点状格局。随着港口的兴起和经济的繁荣,明州州治舍小溪迁宁波,在现中山公园一带建立子城[8],子城的建立标志宁波成为地方中心城市(图6)。

图6 宁郡地舆图(左: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右:民国三年(1914年))

(2)港城相互关联——单核心蔓延格局。港城关系进一步拓展,宁波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单核心蔓延格局。宁波继鸦片战争后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东门航道码头随大量外商船只的到来已不适应城市发展,江北地区开始扩建港口及库场[9]。城市规模随新港兴起再次扩大,从最初的点状逐渐壮大成为块状。20世纪30年代宁波城市规模随老城墙的拆除进一步扩张,并沿三江岸线蔓延发展,空间结构逐步演进为星状,确立了宁波现代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基础[10]。

(3)港城集聚互动——组团相向格局。宁波河口港的建设使港口工业快速发展,同时北仑深水港的开发建设,宁波形成了“一城二镇”模式,一城指老城区,二镇指镇海区和北仑区,城市格局表现为组团相向发展特征,城市空间扩展步伐加快[11]。基于城市东扩发展的战略背景,甬江和奉化江沿线建立高科技园区,各大高校开始向科技园区聚集,相继成立高端生产和服务中心。同期北仑、镇海以开发区形式迅速扩张,三江口核心区和北仑组团相向生长并实现空间衔接[12]。

3.2.2 多彩荟萃的历史遗存

(1)襟江滨海的海洋文化特色。宁波地处东海之滨,境内平原河网密布,甬江、姚江、奉化江和内陆河道与京杭大运河相通,襟江滨海的地理特征使城市有显著的海洋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中外海上交通的频繁往来、海防系统的设立、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以及底蕴深厚的海洋信仰文化。

宁波明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城市海丝文化遗存约10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文保单位10处。以庆安会馆为代表的海洋文化场所(图7),是昔日宁波港与海外各国通商贸易和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图7 百年前的望京门雄姿图

(2)独树一帜的藏书文化特色。宁波古代学术文化兴起于宋元,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和黄宗羲经世致用的思想是宁波发展的重要精神源泉,也是浙东思想的核心。源远流长的宁波藏书文化与学术文化延续至今,区内拥有书藏古今、全国现存最早的民间藏书楼——天一阁。

(3)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特色。宁波佛教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的佛教圣地,自古就有“东南佛国”之称。20世纪末,浙东“四大丛林”的相继修复开放,为佛教文化在宁波的普及、繁荣打下了基础。同时,宁波也是佛教哲学思想比较活跃的地区,位于奉化的雪窦寺成为佛教第五大名山、弥勒道场,众多的寺院构成了宁波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特色资源。

(4)经久不衰的商帮文化特色。宁波帮泛指明清以来在外地的商人、企业家及旅居外地的宁波人,中国传统十大商帮之一,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商帮。第一家中资银行、中资轮船航运公司、中资机器厂等,都由宁波商人创办,宁波帮书写了中国工商业史上的百年辉煌,为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实业,也践行了宁波帮精神:一是树高不忘根的家国情怀;二是不甘居人后的开拓精神;三是大海容百川的开明思想;四是至实而无妄的诚信品德;五是励业重义礼的互助风格。宁波帮精神是海内外宁波帮人士共同孕育的风骨和品格,是宁波人民弥足珍贵的财富。

3.2.3 因水而生、因港而兴的城市文脉

宁波是江南水乡和东南港埠的统一体,发达的内河水网体系支撑居民的生产生活,并为货物集散提供便捷的转运体系,港口为城市带来商机与活力。

(1)因水而生——江南水乡。宁波降水丰沛,梅雨季节和台风季节尤为突出,表现出“双峰型”降水特点[13]。雨水沿四明天台山脉汇集于中部平原,形成河网交错的水乡景观,江河贯穿城中大小街巷交织如网,水上交通四通八达。内河水网为居民带来水源的同时,成为人流物流的重要通道。缘水而筑、聚族而居是历史上宁波老城物化形态和风貌特征的反映。

(2)因港而兴——东南港埠。宁波濒临东海,处中国东部沿海中点,与黄海、南海为邻,自古便是对外贸易港口城市。考古证实,现东门口滨江区就是唐代筑罗城时的码头区,江厦街依托海运码头发展为城外商业街,并沿江岸南北纵向延伸。明州港于唐代后期跻身全国四大名港之列,于宋元时期成为国家对外贸易三大港口之一,成为朝廷指定对外沟通口岸。鸦片战争后,港区由江厦码头扩展至江北甬江岸建立轮船港。1973年在甬江入海口建设新的河口港,1982年相继建成国际深水海港北仑港,宁波港进入勃兴阶段,由过去的内河港转为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相结合的港口。

3.3 多维现代风貌

3.3.1 一主两副、双心三带的城市空间结构

根据宁波市总体规划,未来宁波中心城区将形成“一主两副、双心三带”多节点网络化市域空间格局。一主指三江片,两副指北仑片、镇海片;双心即三江口中心和东部新城中心,三带即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依江形成的3条滨江生活带。三江片作为全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心,空间利用以生产生活功能为主;北仑片是东北亚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东南沿海大型临港工业和出口加工工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属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镇海片是近海物资中转基地、大型临港工业区;奉化片是宁波中心城区的南翼地区,正加速融入宁波都市圈。

3.3.2 新老交融、港城互融的现代特色片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宁波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全新总体规划为其未来发展拉开了极具特色的城市框架,正以多功能、开放型的国际性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呈现。书藏古今、心泊天下的世界港湾城市定位,强调港口与城市的互融发展,形成港城互动的格局。当前宁波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形成了东部新城、南部商务区等新型都市群体,在沿海地区着力打造东部滨海新城,城市总体发展中心向东扩展,与新城发展、老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实现新老交融,和谐发展。城市中心的东进表明了港城互融的发展方向,需协同发展港口综合经济体和资源配置平台,以充分发挥宁波的港口特色。

3.4 特色空间资源基质

城市特色源于民众对空间特色的感知体验,以及空间本身的自然、历史、现代固有特色[14]。在景观生态学中,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较高和控制程度较大的一种景观要素,一般指旅游地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特征,从文化遗产学上也可以判定为遗产所在的地域[15]。基于此,走访百位在宁波生活10年以上的市民,通过认知地图法在图纸上大致描绘出他们认为的城市特色资源位置,对标注后的地图进行特色资源的统计。同时,结合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网公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波旅游局政务网公布的旅游景点景区、政府网站和各旅游网站推荐的宁波重要旅游节点、走访宁波各规划分局获取的分区规划资料及未来重点发展区域进行补充,得到城市特色资源基质91处(表2)。

运用ArcGIS10.2软件对宁波中心城区遥感影像进行矢量化处理,建立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使用经纬度在线查询(http://www.gpsspg.com/maps.htm)获取研究区特色空间资源点的POI数据,导入数据库生成矢量文件,用于特色资源基质空间分析(图8)。图8显示:(1)宁波中心城区自然景观资源以水系、湖泊为主。水系散布于市域,山体资源呈环状分布于中心城区周围,城西自然景观资源较城区东部数量和类型更为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密集分布于三江口及镇海招宝山,现代都市风貌资源空间分布连续性差,集中分布于三江口片区、东部新城区与南部商务区。(2)主城各区特色空间各具差异。三江口是自然、历史文化及现代都市风貌资源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海曙区、江北区及镇海区以历史文化为主,鄞州区以现代风貌为主,同时区内分布着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自然景观资源,奉化区和北仑区以自然景观为主。

图8 宁波中心城区城市特色空间资源分布图

表2 宁波中心城区城市特色空间资源基质表

4 结语

宁波城市特色主要涉及自然格局特色、历史府城特色、历史城区特色、聚落布局特色、历史村镇特色、建筑遗产特色、人文环境等方面。宁波中心城区整体特色系统可以概述为“三多”——多重山水格局、多元历史文化、多维现代风貌。宁波中心城区自然景观资源以水系、湖泊为主。水系散布于市域,山体资源呈环状分布于中心城区周围,城西自然景观资源较城区东部数量和类型更为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密集分布于三江口及镇海招宝山,现代都市风貌资源空间分布连续性差,集中分布于三江口片区、东部新城区与南部商务区。主城各区特色空间各具差异。三江口是自然、历史文化及现代都市风貌资源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海曙区、江北区及镇海区以历史文化为主,鄞州区以现代风貌为主,同时区内分布着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自然景观资源,奉化区和北仑区以自然景观为主。

地域特色随城市空间快速更新遭到巨大冲击,特色消失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瓶颈。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挖掘城市特色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科学发展观也要求城市更加注重历史、文化与环境品质[16]。城市特色空间作为空间特色展示窗口,是城市竞争力不可缺少的条件与资源,推动城市吸引与辐射能力的扩大,并成为城市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特色及特色空间的研究已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理论与实践课题[17]。城市品牌效应以特色资源为依托,对特色空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是地方特色保护与利用、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作为地方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优质的城市特色空间格局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城区宁波特色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一图读懂宁波
金霞早油蟠在保定满城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中医的特色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完美的特色党建
福田要建健康城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