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下高校的疫情风险及防控保障措施

2020-11-24杨海荣

就业与保障 2020年4期
关键词:舆情疫情人员

文/杨海荣

2020年2月,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除湖北武汉以外的其他各省市逐步实现“零增长”,战“疫”状况不断向好。高校在复学前期,尤其是在复学后期如何做好疫情防护工作,最大限度保障全校师生安全问题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纵观国外,韩国、日本、意大利、伊朗等国的疫情还在蔓延,全人类面临疫情侵袭的可能性正在急速攀升。反观中国的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我国面临输入性新增确诊病例的风险不断提高,加之国内尚未完全平复的疫情,高校开学前,校园安全保卫工作者需要协同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做好大量前期工作,从物资、人员、预案等多个方面做好准备,确保复学后能够完全抑制疫情回升,全力保障师生身心安全。

一、高校疫情相关风险点分析

(一)教学场所

教学场所人员密集,极易引发聚集性感染事件。学生上课地点包括理论授课教室、实践技能训练室、计算机或语音教室、实验室、体育场馆等多个场所。教学场所通常可同时容纳几十人乃至数百人共同上课,人与人之间的间距小,即使是运动课程间距较大,也难以避免流动性较大的特点,因此是风险点之一。

(二)活动中心、会议室等集体活动场所

学生活动场所人员活动频繁,人员容易集中,安全隐患较大。学生活动场所通常包括会议室、大中型会场、各型礼堂等文艺场所。学生非教学计划内的活动经常在这类文娱活动场所进行,诸如会议活动、主题讲座、文体竞技等第二课堂活动的举办,人员密集且室内活动频繁,学生肢体接触可能性增多,传播风险增加。

(三)食堂

学生就餐聚集区域,口手接触可能性增加,传染疾病隐患较大。一是食堂空间有限,人员密集,空气流动性差,增加了传播途径;二是学生就餐使用的餐具多为重复利用,也可能共用污染餐桌、餐椅而发生交叉污染;三是学生用餐时会与外界接触多种物品,极有可能自己的双手成为间接传染源,导致病毒接触人体分泌物残留可能性增大,病从口入,存在染病风险。

(四)宿舍和澡堂

学生宿舍通常为4人住宿在一间20㎡左右的房间,人群密度较大,近距离接触的可能性也大,不仅局限在室友间,同时整个楼层都处在密切接触之中,而宿舍的空气流通性较差,学生共用同一所卫生间和一个洗漱间,导致粪便及尿液的气溶胶对公共区域环境污染较大。加之,部分学生生活垃圾较多,卫生习惯较差,且同寝室学生长时间暴露在密闭空间的高浓度气溶胶之内,这些都是导致病毒传播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的因素。

(五)超市、快递等校内其他便民个体营业场所

由于各学校内部的学生生活区通常开设有若干食杂店、超市、移动公司、快递站等便民服务个体经营商店,学生们在课余时间经常出入这些场所,人员流动性较大,且人员构成较为复杂,很难界定所有人的健康状况,存在病毒传播隐患。

(六)教师办公区域

由于教师绝大多数都在校外居住,上下班途中存在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而感染病毒的可能性;教师之间行政办公和业务往来必不可少,这又增大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而高校教师办公室区域比较集中,学生经常接触辅导员办公室,师生往来较为频繁,是病毒传播的高危区域。

二、高校疫情防控的“一线”

(一)开学前的防控措施

在教育部取消全国各地高校延迟开学命令前的这段时间,是高校备战疫情的黄金时间。以下几方面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

1.学生信息统计工作。疫情暴发正处在寒假学生离校期间,师生信息不对称情况普遍存在,在疫情仍然存在的背景下急需快速准确地对学生信息进行统计。高校应全面掌握教师假期健康状况;重点安排辅导员及时掌握学生的位置信息、社会活动情况、交通行动轨迹、寒假期间个人和密切接触人的健康状况、居家学习情况、思想政治状况、网络言论状况等多种定量和定性信息,并建立工作台账,随时更新。学生管理者可以利用信息软件实现线上信息收集工作,以提高效率。

2.人员分类对待。总体来讲,人员分类包括教职员工和学生两大类。以个人及密切接触人的一个月内健康状况是否出现发热等不良症状为依据,划分为“密切关注人员”和“允许正常返校人员”两个类别。应鼓励密切关注人员及时就医,确认健康状况后,按照有关规定安排返校事宜。允许正常返校人员应按照个人现居地分为“学校所在城市人员、学校所在省份人员、学校所在地外省人员”三个类别区别对待,结合开学时间地方政府有关规定,分批次依次错峰返校,提前告知返校时间和有关事宜。

3.储备防护物资,做好应急预案。高校应重点储备公共洗手液、手消毒剂、普通防护口罩、一次性防护手套、公共空间用消毒剂等防护物资。同时应与就近医院建立协作协议,设计一旦出现确诊病例之后的应急就医流程,与市疾控部门联络提前准备要求储备的其他必需物资和突发事件处置流程。高校开辟预留校内独立封闭的居住空间用作隔离区域,以备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学生隔离使用。学校还应及时制定突发疫情应急保障预案,未雨绸缪,对有关负责同志提前培训,并建立分工明确的应急联络人员架构。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应包括组织机构、工作原则、返校安排、物资储备、责任分工、学生课上时间管理、学生课下时间管理、学生教室管理、学生食堂管理、学生宿舍管理、学生就医流程、学生应急联络机制、实习学生管理、师生集体活动管理、学生疫情应知应会知识点、疫情舆情监控等多个方面的具体内容[1]。

(二)开学后的疫情防控保障措施

复学后,高校人员高度聚集,是疫情防控的绝对重点区域,也是能否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的关键所在,重点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状态实时监测。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状况和接触人状况是学校应掌握的核心信息。学生个人健康状况方面,一是利用信息软件继续进行健康综合信息的日汇报打卡工作;二是强化“学生→寝室长→班长→辅导员→学院→学校疫情领导办公室”的管理体系,加强疫情监测,每天早晚监测体温,严格落实“日报告、零报告”,做好因病缺勤的筛查,发现新冠肺炎疫情或疑似病例,立即上报学校疫情领导小组办公室。

2.疫情期间的消毒杀菌工作。组织师生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加强文明寝室建设,做到日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让学生创造卫生、整洁、健康、文明的寝室环境;学校后勤保障部门应每天组织对学校全方位的病毒消杀工作,不留死角,重点关注上文中提到的学生疫情爆发高危风险点的消杀工作。

3.个人防护指导。要通过开学第一课、微视频、开学手册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疫情防控知识教育,告知学校相关管理规定,确保各项防控规定和教学安排人人知晓、人人遵守。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家长群、学生群等网络渠道及时发布疫情防控知识和宣教。宿管和辅导员要每日提醒学生佩戴口罩、测量体温、勤洗手、室内勤通风等具体事宜,并制定办法专项督导。

4.做好在校生日常管理工作。一是对于获批返校的学生,学院要负责将返校的相关要求告知学生及家长,加强安全提醒,减少途中感染概率。鼓励学生乘坐私家车返校,并做到私家车、陪同人员不进校。对集中返校的学生,学校安排车辆接站,并做好定时消毒。二是到校后,如有需要请假外出的学生,学校应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体温监测,不允许状况异常学生返校。学生回到校园后不得离开校园,暂不进行课堂教学,规定学生到学校开辟的隔离区域隔离7天,无异常后,学校安排课堂教学。三是学生在校期间实行全封闭管理,不允许未经请假随意外出,严格执行疫情期间教学规定,分散落座上课,选修课和部分大班额课程实行寝室网络上课的模式开展。

三、战疫期间教育的侧重点

(一)师生心理健康教育

疫情之下,学生长期在家宅生活,缺乏运动、作息不规律、人际交流匮乏,容易滋生焦虑、恐慌、愤怒和烦躁等心理问题。即使复学以后,疫情信息过载,这场公共卫生事件所造成的大量急性应激障碍短时间内仍然存在,持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建议高校多关注贫困生、低龄等弱势学生群体,重点提高他们的疫情认知能力和卫生健康生活习惯。以群聊或网络直播的形式引领学生居家健康、自我防护,带动学生保持正确起居时间、坚持运动、共同交流趣味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

(二)网络舆情管控工作

1.表达内容多元性。大学生网络舆情表达的内容多元复杂,大多涉及校园生活、学生权益、学校大事、社会热点等,极易形成舆论中心。大学生在网络上传播的内容,既有流言蜚语、小道消息,也有家事、国事、天下事,如网络购物的不愉快经历、学校奖学金政策的变化、社会公共事件等。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目的包括意见交流、求助解答、宣泄情绪等。

2.舆情传播快速性。大学生群体生活在相对集中的空间里,又因其年龄、兴趣等相仿,容易产生一些共同关心的话题。年轻的大学生容易情绪化,尤其是在网络这个自由便捷的空间里,表达意见和情绪的发帖、跟帖与转发的行为在未经过深思熟虑且探讨不深入的情况下,就可能迅速传播,形成意见倾向,导致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

自媒体时代,学校的每个学生都可以是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布者和传播者。高等院校需构建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工作机制,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纪守法,自觉抵制有害信息。一旦发生突发网络舆情事件,相关部门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响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沉稳地应对事件,把控舆论主导权,正确引导舆论走向。

猜你喜欢

舆情疫情人员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舆情
舆情
舆情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