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体教结合”模式的现状分析与反思建议
2020-11-24许晓瑛
许晓瑛
前言
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在上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1]。一开始主要是针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之后体育和教育事业结合发展,体教结合的培养已经逐步的深入到各大高校的日常教学之中。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探索,体教培养的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教学、协调管理和日常学生教学培养的效果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另外,在部分的地区仍存在体育教育被边缘化,学校的学生体育教育无法得到保证,导致教育不完整,无法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和健全人格;并且由于体育教学的模式的落后,导致培养出了许多畸形体育人才。面对种种的现象和原因,不得不进一步探索体教结合的模式,解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教育模式问题,故本论文提出关于高校体相结合现状与反思。
1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体教结合”模式的提出
1.1 国内高校“体教结合”的背景
1.1.1 “体教结合”的提出
体教结合是我国正在探索和不断尝试的一种竞技体育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竞技体育人才回归教育的必然[1]。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在体育事业之路上缺乏经验,只能学习国外的教育教育模式,于是照搬苏联培养体育技术人才的模式。该模式主要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通过少体校为中心,为省市以及国家运动队伍输送衔接的运动员。体教结合模式在上世纪60年代,推动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争取了不少荣誉。
1.1.2 高等院校的“体教结合”
目前,许多高等院校都具备招生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例如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四川的院校招生运动员中都要求具备高等学历,并且具有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或者在省级比赛中取得过单项前三名的主力队员。在招聘的过程中既要求了体育能力,同时也要求了体育运动员的学历,保障了运动员的体育与教育能力,这样更有利于促进体教结合的教育事业的发展[2]。除此之外,高校要坚持鼓励和监督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保证运动员的体育竞技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也定期组织教学的培训,保证运动员的教学能力。
1.2 高校“体教结合”的内涵与模式
1.2.1 高校“体教结合”的内涵
在体育界和教育界对高校体教结合的概念,都有着不同角度、不同高度的多种理解。综合多种角度,广义上来理解高校的体教结合是体育训练和文化教育相结合的一个过程,也就是指竞技教育和文化教育相结合的过程,将竞技运动和文化教育充分的融合,培养具有一定层次文化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3]。
从狭义上的角度来理解高校体教结合是指普通高校建设高水平的运动队,也就是学校利用自身的资源,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竞技、学习能力[4]。而狭义的内涵理解是我国目前高校体教结合的主流。
1.2.2 “体教结合”的人才模式
随着体育后备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开展群众体育的呼喊声也越来越大,各高校纷纷的开展体教结合的教育模式。但由于地区和学校等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存在多种人才模式并存的状态。主要表现以下四种。
第一,高校直接引进退役的高水平运动员[5]。这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人才模式,也是对退役运动员的一种补偿。退役运动员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的方法进入高校,将以往参加体育竞赛的经历经验以理论教授给学生。但是多数的退役运动员进入高校之后不再愿意训练,也不想为高校在拼搏什么,只想学习,只是为了寻求一份工作;这种心态导致了教育的活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退役运动员普遍的学历水平不高,导致了教育发展受限,所以这种模式终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第二,通过训练队的模式高校内部培养运动员。这种培养的队员是具有大学学籍的学生。培养的方向是以职业运动训练比赛为主的运动员。
第三,高校通过各类体育选拔考试,招收高水平的体育人才。招收包括年轻运动员和具有高水平体育活动的体育学校运动员。 这是大多数高等院校常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高等院校和普通中小学形成“一条龙”培养的体教体系。这种模式是在第3种模式上的一种补充,也是为了保障体育生源的质量[6]。
1.3 高校“体教结合”的目的
高校的体教结合是培养我国高水平运动队伍建设的重要模式,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我国体育繁荣的必经之路[7]。教育部和体育部提出体教结合的模式,旨在,促进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协作,构建教体结合的运作平台,实现二者优势互补,充分的运用竞赛经济政策的杠杆实现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科学指导体教的过程。充分的利用教育与体育的资源,促使运动员在成长期间能够得到系统科学的训练,运动技能、竞技技能、文化水平都能够得到提高。不断的激发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潜能,找准社会定位、为社会、国家做贡献。
2 高校“体教结合”的问题分析
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探索,体教培养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教学、协调管理和日常学生教学培养的效果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另外,在部分的地区仍存在体育教育被边缘化,学校的学生得不到体育的教育,导致教育体验不完整,无法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和健全人格;并且由于体育教学的模式的落后或缺失,导致培养出了许多的畸形体育人才[8]。目前,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运动员专业培养等方面说明“体教结合”还是停于表面,没有真正结合,距离提出体教结合的初衷还有较大差距。面对种种的现象,不得不进一步的探索体教结合的模式,解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教育模式问题。为了加强高水平运动队伍的建设,特对高校体教结合模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2.1 招生制度上的问题分析
高校可以通过各类体育考试,招收高水平的体育特长生。体育特长生通过考试进入高校后,进入高校的体教结合模式培养。我国目前招生制度中主要是以一次考试决定能否升大学的方式,而在高考录取中读书的地区,是没有进行体育考试或者体育考试所占比不大。学生为了升学,多数会抓住重点的文化考试,而忽略体育的训练,导致部分原本底子很好的体育学生荒废了。
2.2 培养目标上的问题分析
在目前我国的高校虽然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学校普遍存在的重视智育而轻视体育的现象,有的学校为了强调升学率、科研成果等,忽视体育的教学的工作。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不高,限制了体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很多的高校招收的体育运动员,大多数不在学校上课而在地区的专业队里面进行训练。在学校要进行比赛的时候,学校才会叫学生回来帮学校打比赛,到了毕业的时间之后就会给学生发毕业证。这种培养方式,并没有真正的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养,而且这种体育培养的方式仍然是以体育技能主体,是脱离教育之外的一种培养。
2.3 教学模式问题分析
教学模式对教育学的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社会上多数的高校在体教结合教学模式上取得的成效并不多,这主要是由于体育和教育两种不同的教学体系融合的难度造成的[9]。还有很多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不具备体育和教育良好融合的能力;同时在认知上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导致了教学模式始终得不到突破的发展。而随意的教学模式中也存在许多的关于训练的不合理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选材不科学、训练强度不合理、体育教师能力失衡;另一方面,也有部分的高校的体育教员,从专业体育院校毕业之后分配到学校,做相关的体育教育工作,同时也兼任了其他的教学任务。因此,这类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集中精力从事体育的训练工作,这也是导致目前高校运动员发展受限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体育教师安于现在的生活,对工作没有上进心,想的能过一天是一天,满足于现状。
2.4 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
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园内部校体管理的矛盾,二是体育部和教育部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的紧密联系性的问题。在校园内部体教结合的管理问题中凸显的在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职责分权不明确。体育教师对日常的班级管理不太了解,班主任、辅导员对体育教师的工作也不太了解,导致了管理的对立性,甚至出现矛盾。在体育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的管理中无法得到一个良好的衔接,阻碍了日常的体教结合下的学生培养。
另一方面。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的结合性不高、不够紧密,导致体教的开展效率不高。
3 高校“体教结合”的建议
3.1 完善体育招生和体育考核制度
体教结合的对象教师和学生,学生的选拔在整个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招生制度是选拔后备人才的基础,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当将体育成绩纳入到招生制度之中,合理的分配招生制度中的文体成绩,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选择而进行后备选拔。
3.2 完善的“体教结合”的教学模式
学校和教育机构都应当充分的重视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要结合体育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制定合理科学的教结合的教学方式、训练方法、完善教学制度。
教学方法上,要不断的加强体育后备人才有效性的培养;为了加强有效性的培养,要协调管理好各项体育教学工作,与学生班主任充分的沟通和进行工作的衔接,与班主任、辅导员和其他任课老师做好日常体教结合的教育培养工作;同时,教育方法的上要协调好文化和体育的的关系,协调好学生运动员的学籍管理工作;在训练上要注意训练方法的科学程度。在训练方法科学程度上重点要改善教练员的训练方案。教练员对学生运动员的技能训练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教练员要结合运动员的身体情况,学习日常情况和,培养目标等来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最后要不断的完善体教结合的教学制度,加强体育训练的考勤管理、考核管理和学生招生管理等工作,完善整个体教结合的教学体系。
3.3 完善教练员的人才引进制度
在体育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老师(即教练员)是教学的传播者,对教学过程中提高训练的效率、提高学生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10]。学校应当完善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教练员的制度,或者加强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教练员的培养工作。
3.4 增大“体教结合”的投资力度
增大体教结合的投资力度,一方面要加强体育和文化教学的理论研究和体育先进设施的研发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增大关于体育教学中的资金投放力度。只有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才能保证学校体育建设的效率性。
4 结束语
本论文针对体教结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重新审视了体教结合的教育模式下中出现的问题,并从考核制度、招生制度、人才引进、教学模式和资金投放等方面给出来建议。就分析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对策与建议,希望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贡献一份力,为我国体教结合的教育模式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意义,推动我国体教结合的教育模式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