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用校企协同共建“2+3”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以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为例
2020-11-24石鹃瑜
石鹃瑜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丹东118009)
2019年初,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了“职教20 条”,指出将大力促进产教融、校企双元育人,培育符合新产业发展的复合型技术人才[1]。随着社会经济转型,我国教育现代化改革也有了新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也需转变为培养适应新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以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为研究对象,深化“产学研用,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探索高职院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业深度协同,共建“2+3”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一、中职、高职、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中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区别不明显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没有形成稳固的衔接机制,中高职院校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统一的渠道和机制。导致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课程重叠或缺失,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2]。因此,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在建设“2+3”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中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一)深入调研与论证,确定“2+3”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中高职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来进行专业人才培养,需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珠宝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来确定不同岗位与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技能、素养和知识,确定“2+3”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通过珠宝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认真分析中、高职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素质目标,区分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
(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确定“2+3”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根据首饰加工与生产、管理及服务第一线的岗位级别来区分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学校应对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合理设置中职与高职阶段的课程,递进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3]。其中,中职教育应该重视德育教育和基础教育,高职教育则应该注重实践教育、科研教育和创新教育。
中职阶段的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人才培养目标为:重视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重视文化基础教育、人文与职业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好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
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为:掌握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首饰鉴定、起版、雕蜡、执模、无宝首饰制作等相关工作,培养会选材、懂设计、能加工、通鉴定、擅营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在高职阶段还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中。
二、中职、高职、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一)明确专业标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区校企联动发展,产学研结合办学”的特色发展之路。发挥地方政府的协调作用,建立以学校为主体、行业为指导、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建设机制,全面创新的“2+3”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培训与技能鉴定服务平台,使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能够更好地为珠宝岗位工作群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联合招生招工模式
中高职招生与企业招工同步进行,学校与中职院校以及中金投资实业有限公司、深圳钻之韵珠宝有限公司制定联合招生、招工方案,签订校企互惠合作协议。按照自主报名、校企共同选拔方式,学生通过中、高职教育的学习后,可参加面试,进入由企业冠名的学徒制试点班,与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协议,学生成为企业的预备员工,入学即入职。
(三)制定切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人才成长规律,创新“2+3”人才培养模式,以3 条主线为纽带,在“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的管理体系下,通过“中职教育、高职学习、识岗轮岗培训、顶岗实习”的育人机制,完善2 个途径(途径一5 层递进: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岗位生产操作、多岗生产轮训、顶岗定岗实习;途径二4 个直通:教学内容直通岗位核心能力、实践教学直通企业工作任务、课程考核直通职业资格考试、顶岗实习直通就业创业岗位),进而通过“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人才培养的路径,制定会选材、懂设计、能加工、通鉴定、擅营销“3+2”人才培养目标。
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中、高职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2+3”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四个直通”“5 层递进”的教学模式。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构建“德育首位、能力本文、文化品位”三位一体化的素质教育模式,进行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四)共同开发课程体系
以“德育首位、能力本文、文化品位”三位一体化的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建设计、工艺制作、鉴定营销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开放式、个性化、阶段型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中职教育要达到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要求,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和行业忠诚度的培养。高职教育要进行综合性的技能培养,要重视专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以及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按照分层递进、由简单到复杂的总体设计思路,搭建中高职课程体系[4];要科学划分中高职的公共课、专业课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课程的比重和学时分配,形成内容完善、对接紧密、特色鲜明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三、中职、高职、企业共同保障教学质量
(一)要强化政府责任和统筹规划管理
政府需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要重视分类指导,促进中高职“2+3”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二)划分教学责任,明确中高职、企业教学管理和标准制度
中高职学校要建立以人为本理念,进行人性化教学管理:建立开放性实训室、加大实训设备投入、注重教学检测、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高职院校向中职院校提供课程标准、教学标准,企业向高职院校提供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提供培训标准、职业标准、安全生产操作规章和技能考核标准。中高职学院、企业、科研院所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共同签订“2+3”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协议。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2+3”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近年来,对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是从“双师素质”的教师过渡到体现高职特点的“能胜任理论教学,能指导学生实训,能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的“三能”教师。学校以珠宝首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团队为基础,打破专业师资壁垒,联合珠宝行业大师,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机械自动化等相关教师以及企业中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积极推进教师资源共享,加强“一专多能”型教师的培养。
(四)提供科技平台,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学校应基于“产学研用,校企协同育人”的原则,以珠宝首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作为纽带,依托中国黄金集团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同时面向国内珠宝产业,邀请珠宝企业与学校共同联合创建科技平台。依托玉雕大师实训室、珠宝首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知名企业和机构开展合作,积极推进学术交流、学校共建、联合培养、成立测试中心等多种形式深度合作,同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等纳入中高职的教学内容中[5],并且通过卓越技师班、专业导师制和微专业等形式,校企共同开发新产品,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学校通过实际的科研项目,提升师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水平,构建“1+N”个性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珠宝产业的发展。
四、结语
中高职衔接的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要遵循“科学性、可实施性、规范性、发展性”原则,制定“2+3”人才培养方案。以科学定位为立足点,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提高质量、创新体制、特色办学,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产学研用,校企合作,确定“2+3”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各尽其责,促进中高职企业有效衔接,提高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2+3”人才的培养质量,为珠宝专业岗位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