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20-11-24王文静

大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创新型专业技能人力

王文静

(闽南理工学院,福建 石狮362700)

高校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创新思想的孕育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1]。创新型人才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和提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其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对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各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中仍然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由于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没有做好详细的调研工作,导致无法充分和准确地把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无论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设计方法还是最后完成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无法满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同时,有不少大学生由于不能准确把握自身的职业能力,在毕业后感到非常迷茫,即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面临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问题的时候常常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感觉到学无所用[2]。

第二、师资力量不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提是拥有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创新型教师是孕育创新型人才的土壤,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师资队伍除了要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的实践经验,还应具有创新能力。然而,许多院校的教师都是应届毕业生,这些教师拥有系统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但若想成功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创新型人才,这样的教师队伍无论是在胜任能力还是素养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同时,有的院校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在假期前往企业挂职训练,但许多教师在企业挂职训练中选择的是与其教学内容不符的岗位,这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并无任何益处。所以,目前部分本科院校教师无法胜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利用科学的授课方法和熟练的实践经验进行人才培养。

第三、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方式落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存在着多门课教学内容交叉重叠的现象,导致学生将过多的时间浪费在学习重复的课程内容上,而对培养创新能力尤为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实验课程大多为随课实验、单元实验或某个专业环节的实验,同时,大部分实验课的内容只与该模块的课程相关,学生虽然对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学习欲望,但由于各个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的相互脱节,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在各个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中得不到融会贯通,专业训练不足。学生即便拥有创新能力,但无法与专业技能实现有机结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问题时无法将创新思维付诸实施,限制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再创造的能力。

第四、平台建设资源不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的掌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完善与否,实践课程的开展状况都直接影响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调查发现,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单位不多,实习基地能接受的学生有限,阶段实习与毕业实习的许多环节缺乏系统的设施。大学四年是人生创造思维中非常活跃的阶段,如何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使学生通过实践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并在实践环节进一步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这是摆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建立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本研究通过对多家企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调研,并听取来自民办和公办院校专家的意见,明确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包括以下三大要素:1.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即HR 从业者必备的技能,如员工培训、绩效考评体系的设计和实施、薪酬福利设计、员工关系处理、工作分析、定岗定编能力、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等;还包括基础技能,HR 最常从事沟通谈判工作,通过对多家企业和毕业生的调研,统计结果显示高达八成以上的HR 从业者表示沟通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必不可少。2.职业态度和品质。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还应该重视团队精神、责任意识和大局观等态度和品质的培养。3.创新能力。高校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提高创新能力。

(二)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丰富教学方法

实践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是学生完成从简单到综合、从知识到能力、从聪明到智慧转化的催化剂,也是创新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丰富课堂实践环节。一是在课堂中通过案例研究法,让学生利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在讨论和发言中培养学生沟通的能力和口才,在小组完成研究报告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二手资料、阅读文献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二是通过角色扮演法,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模拟情景中进行具体实践。

第二、加强专业实践。高校应在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验室中配备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和各个专业板块的实验操作指导书,让学生置身于较为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中,让实验课的内容不再单一,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各个专业环节中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第三、建立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相融合的模式。一是将社会实践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联系校企合作单位,让学生开展实习,培养学生对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处理等基础技能和团结合作的品质[3]。二是通过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和学科竞赛。一是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管理工作,例如担任辅导员助理、学生会干部等,以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技能、活动策划和组织能力、管理技能等。二是鼓励学生参加权威性较强的竞赛,例如职业规划大赛、HRU 大学生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大赛,学校应指派一名有经验的老师给予学生培训和指导,让学生通过各种比赛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

(三)多渠道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是鼓励学生参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并承担相应的实际工作,同时,将此形式作为扩展学分的来源,让学生在收集整理材料或实地考察过程中,加强科研思路,培养创新能力。二是教师可以结合专业课程内容组织与专业相关的调研项目,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在此过程中教师起指导作用,整个项目从方案的设计、收集材料、整理和统计数据到最后研究报告的撰写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校内外资源,使其团队意识、责任感、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既拥有专业实践能力又拥有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作为前提,即使拥有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创新型专业教师队伍,专业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培养也只是空谈。高校应拓宽师资招聘的渠道,引进具有一定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拿出一部分基金专门支持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挂职训练,或定期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来校做专题培训讲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让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企业导师,参与校企合作横向课题的研究,利用校外资源给创新型教师提供来源保障[4]。

(二)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高校应通过和多家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校外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例如,通过订单式培养的方式,基于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制订教学计划,由企业导师负责开发工作任务,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5]。同时,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通过授予荣誉称号、工作量补贴等方式,激发企业导师对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动力。

四、结语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键作用,高校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应建立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多渠道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良好就业。

猜你喜欢

创新型专业技能人力
DARPA:美国创新型机构成功实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绩效考核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探讨
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企业在现代经济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专业技能库建设初探
天津推出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
教育改革对高校文秘人员的素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