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公平和教育公正的思考
2020-11-24兰州市第四十九中学
○ 兰州市第四十九中学
不可否认,教育公平已成为我国推进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且这一课题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笔者在实践工作中发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需要重视的是教育公正。先贤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现阶段的教育公平保证了不同社会境况的学生能够享有相等的受教育权利、机会和资源,也就是说我们正在努力追求“有教无类”,却容易忽略“因材施教”,并未真正关注到学生在自然禀赋方面的不同。下面,笔者谈谈对教育公平和教育公正的几点思考。
一、教育公平和教育公正的内涵
教育公平指学生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并享有均衡配置的教育资源。教育公正是指学生受到正确恰当的教育,得其应得。教育公平是一个主观价值判断,它具有历史性、发展性和相对性。而教育公正是一个客观价值判断,它具有现实性、客观性和绝对性。
教育公平是教育公正的前提条件。因此,同类学校在共同发展阶段会存在着不公平现象;也正因为如此,公平的班级规定却不一定公正,因为即使是同样的课堂教学,也有可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
二、我国教育公平和教育公正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采取教育优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了一系列推动并保障教育公平的制度措施,虽然东西部差异、城市农村差异仍然存在,但从总体上看,教育资源的配置、学生享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更加公平,教育公平已经得到最大化的实现。
进入新时代,教育公正作为社会公正的重要方面,也成为上至中央,下至普通百姓关注的焦点。教育公正的实现必须有两个指标:一是客观上判断公正;二是学生主观上体验公正。目前,我们关注的是区域、校际、政策制度层面的教育公正,而对学校内部管理制度、课程设置和实施方式、评价方式、教师履行职责、学生学习体验等是否公正缺乏足够的重视。
三、教育公平和教育公正的未来
在教育公平基本实现的前提下,未来的教育将会更加关注公正,会更多地关注人,关注教师和学生的体验。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社会境况和自然禀赋,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学生进入学校之后,我们假设在学校管理、课程实施、教师施教、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是公正的。那么,学生主观上的体验是否公正就成了最大的问题。显然,学生的智力、想象力、记忆力等自然禀赋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校教育如果忽略学生在自然禀赋上的差异,教育公正则难以实现。
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教育思想,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对教育公平和教育公正的表述,“有教无类”是教育公平思想,而“因材施教”则体现了教育公正的思想。两千多年过去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依然是我们的教育梦想,如果说“有教无类”基本实现了,那么“因材施教”显然还在路上。也正因此,《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其中第五条就是“更加注重因材施教”,这是将教育公正上升到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为未来教育公正的实现指明了方向。
四、实现教育公正的路径思考
一是引领公正的学校文化。要在学校管理中让每一名师生体验到公正,形成公正的做事方式,做事过程中要形成公正风气和公正的集体价值取向。
二是促进教师公正的施教行为。通过细致、可靠的手段,提升教师的职业操守、教育智慧、公正的施教行为,并保障教师公正地实施教育。
三是推动课程实施方式的变革。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着力于课程的整合,使课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适应不同自然禀赋的学生。
四是实施保障学生公正体验的教育。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保障学生公正体验的教育包括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未来教育强调“面向人人,因材施教”,从这个角度讲,超常的教育正是教育公正的有效尝试,也可以说更是教育公正的有效捷径。
五是建立师生公正的申诉机制。未来教育会更加关注民主、自由、公正,未来学校教育要保障施教公正,就必须在学校建立运行有效的师生申诉机制,用以保证教育公正的实现。
回顾历史发展进程,上至先贤孔子,下至如今的普通教育工作者,教育公平和教育公正是我们共同追求的教育梦想。作为当下的教育工作者,在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公正的进程中,应该始终牢记“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理念,把“有教无类”作为基础保障,把“因材施教”作为追求目标,让我们的教育真正实现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