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对初中羽毛球教学的启示
2020-11-24于淼
于 淼
(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院,吉林 长春 130022)
随着羽毛球运动的不断发展,其强身健体、缓解压力、愉悦心灵等优点不断被发掘。但中学羽毛球教学中,体育教师通常采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命令、灌输、模仿训练的流水线过程进行教学,长此以往学生虽对技术动作有所了解,但其个人能力的提升却较为缓慢, 如果中学体育教师在羽毛球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失去教学最本质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将耗散结构理论应用于初中羽毛球教学,以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为羽毛球教学提供意见。
1 耗散结构的理论内涵
耗散结构的理论创始人普利高津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是一个物质、能量与信息和外部环境不断交换的过程,当外部条件达到一定阈值时, 可以从原先混乱的无序状态,转变成为一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有序的状态。”耗散结构理论的成功提出,实现了复杂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发展。想要系统构成耗散结构需要满足4 个方面的条件:(1) 保持系统的开放性;(2)远离平衡态的位置;(3)非线性的相互作用;(4)涨落机制的触碰点。体育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羽毛球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具备形成耗散结构4 个方面的条件。
2 耗散结构视角下初中羽毛球教学过程分析
2.1 开放性是羽毛球教学过程向有序结构发展的首要前提
初中羽毛球教学想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使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传统的初中羽毛球教学大多存在乏味、枯燥、无趣且程序化等问题,师生身心被束缚,无法形成开放的教学环境。因此,教师要在初中羽毛球教学过程中为初中学生打造更广阔的空间, 放宽信息来源,加强羽毛球运动与其他体育运动之间的互通与交流,降低羽毛球运动的熵值,引导初中学生独立思考、 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掌握每一个相关技术动作。其次,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体育课无法满足初中学生的身心诉求。因此,教师需要在初中羽毛球教学内容上推陈出新,引导初中学生吸收丰富的体育知识,拓宽视野,以增强初中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其综合素质。 最后,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转变初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现代的学习方式较多,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 因此教学形式的开放性,是初中羽毛球教学进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2.2 远离平衡态的位置是羽毛球教学过程的必要条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体育教学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传统的初中羽毛球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只是简单地通过教材、器械等桥梁进行交流,缺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导致教学过程死气沉沉,被套入机械性的反复运作中。所以,初中羽毛球教学长时间在平衡态与近平衡态之间徘徊,得不到稳定的发展。
初中羽毛球教学过程的2 个最基本参量是学生和教师,忽略了这2 个最基本的参量,教学就缺少了双向交流的情感体验,失去了课堂原本的乐趣,丧失了形成耗散结构的必要条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内部因素能赋予羽毛球教学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在教学中,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甚至实际上根本没有确定性的道路,这里需要依靠领悟,需要诗一般的想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命有机体,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都是一个连续不断吸收和释放的过程,体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带领学生开拓最广阔的学习思路,创新教学思维,敢于突破,使初中羽毛球教学过程不断远离平衡态。
2.3 非线性作用是羽毛球教学过程的内在机理
线性思维模式的体育教学过程,教师首先对教材充分分析,形成脉络明晰、内容标准化的线性链条,再灌输给学生,但是以这样的传统线性机制 进行教学,会限制学生和教师的思想。体育教学过程中每个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相互作用与联系的,正如曼海姆所认为的“ 思维者应付环境这一过程的性质与结构,主体本身的特性,尤其是思维者的地位和境况—所有这些都影响着思维的结果”。
在初中羽毛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思想束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加深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印象,而不是按部就班、机械化地记忆动作。例如,在进行初中羽毛球具体动作教学时,教师要首先将动作拆分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理解、自主练习,然后通过提前分配好的小组,进行组内讨论,学生通过吸收小组内成员的意见进行整合,完善个人动作并展示给教师,教师进行点评。通过 充分发挥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与外部之间产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在初中羽毛球教学过程中不断形成耗散机构。
2.4 涨落机制是羽毛球教学过程的主要动力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涨落是实现有序的重要因素”。 在保持开放性和远离平衡态的前提下,复杂系统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进化,在进化达到临界点,凭借着自身的力量无法超过时,系统需要某种力量来帮助跨越这个临界点,从而来实现质的变化。
初中羽毛球教学中的涨落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分为系统的内涨落和系统的外涨落。内涨落是指在教学环境中的2 个最重要因素之间内部存在的问题。在体育课堂上,中学生对接受的新鲜事物和动作不免产生奇怪的想法或问题,但是教师若将动作无限夸大,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反而会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打乱教学计划; 外涨落是指在外部教学环境过程中的影响。 例如,有些初中学生喜欢观看羽毛球比赛的视频,并对其中一些羽毛球明星的动作十分推崇, 这种现象对初中学生体育课堂学习羽毛球动作是不利的,初中学生的自我表现心理甚至会导致他们在课堂上做出一些与学习内容无关的动作,从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这些情况的发生很有可能会导致一些教师对个人行业的厌倦,从而影响了羽毛球在初中学校园里的教学和推广。因此,无论是内涨落还是外涨落,初中羽毛球教学过程都应当抓住“临界点”,让整个系统不断向质变发展, 人为创造一些有利的涨落,使初中羽毛球教学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3 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组织”改革路径
3.1 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组织”
在初中羽毛球教学过程中,若是忽略因材施教原则, 将极大地降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甚至会压制学生学习羽毛球的兴趣。传统的初中羽毛球教学模式大多存在被动性。分层教学则是针对初中学生身体和心理上的差异对其分层次教学,有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充分调动初中学生学习羽毛球的积极性,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教学效果。在这样融洽的环境下初中学生能够学会独立思考、开拓思维、团结互助,最终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初中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
3.2 突破墨守成规,调节学生“自组织”
体育教师过多示范动作、学生模仿完成动作的教学方法,这样的体育课堂是枯燥乏味的,学生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编制动作,无法发挥自身的优势,渐渐失去了学习羽毛球的兴趣。在新课标课程改革的推动下, 体育教学目标由原本的模式转向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新颖、创意的教学法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翻转课堂教学。在进行初中羽毛球具体动作教学前,体育教师可以安排初中学生提前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将搜集到的内容与自己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相互交流, 进行自主练习,最终由教师纠正初中学生的错误动作。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地接受新鲜的事物,促进初中中学体育教学环境的自组织过程。
3.3 调节内部与外部方法,促成学生“自组织”
在初中羽毛球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良好沟通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体育教师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氛围制订教学计划, 能够有效地避免各种突发事件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同时,教师应注重与初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合理顺应初中学生的突发奇想,不仅能使课堂效果发挥到最好,且能培养初中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根据初中生的喜好,利用好互联网资源帮助学生学习, 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最终促成初中学生的自组织。
4 结 语
在初中羽毛球教学过程中,单一、传统的方法,容易使初中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 “自组织”能给初中体育课堂带来生机,给初中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在初中羽毛球教学中融合耗散结构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等科学知识理论,在远离平衡态下进行体育教学, 能够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带给初中学生丰富的学习体验,最终促进高初中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