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学科实施兴趣化教学之探索
2020-11-24江健勇
江健勇
(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中心小学,浙江 台州 317525)
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改革都是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完成的。结合学生的学习反馈、学习兴趣等对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科学探究,是提高学科教学效率的必然环节。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且其学习习惯、学习思维尚处于养成和提高阶段,容易对重复性、机械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产生厌倦心理,导致其参与体育学习的主动性降低。因此,兴趣化教学对激发小学生体育求知欲,营造充分的体育学科乐趣化学习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 兴趣化教学概述
国外的教育学、心理学家认为,兴趣即主动性,是对某项活动参与状态、参与积极性程度的反映,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就是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不断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兴趣化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国内相关研究学者认为,兴趣化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兴趣化教学具有明显的特色化,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趣味性体育教学紧密相连,不仅要调动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要满足小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基本心理需求。
2 小学体育学科实施兴趣化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2.1 对小学体育学科实施兴趣化教学的高关注度
国内外对小学体育学科兴趣化教学的关注度始终不减,如国外更加重视小学生体育学科教学中“终身体育”思想理念的培养,注重体育兴趣化教学的理论指导,注重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在授课的过程中,国外教师通常以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中心,尊重小学生兴趣,促进小学生兴趣化培养。我国在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小学生心理素质、德育精神的培养,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通常以小学生为中心,制定符合小学生身体素质、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学科教学模式,全方位地关注和重视小学生兴趣的开发。
2.2 小学体育学科实施兴趣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体育学科兴趣化教学过程更多的以游戏和体育竞赛的模式展现,此种教学模式的开展不仅能够让小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情绪得到满足,同时,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有关我国兴趣化教学思考的文献中提到:要紧抓深化素质教育改革之路,以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为原则,使兴趣化教育教学实施更加高效。因此,在小学体育学科中实施兴趣化教学对提高小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良好促进作用。
2.3 在小学体育学科实施兴趣化教学思路中更加强调游戏化
小学体育学科兴趣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开展,主要包含游戏情境化设计、观察模拟设计及激励奖励设计3 方面,需要教师紧密结合具体教学设计要求,针对教学思路的更新原则,为创设良好的游戏化教学环境、促进小学体育学科兴趣化教学新思路奠定坚实基础。在教学内容的兴趣化设计中,要紧跟大纲要求,注重提高小学生收获感与成就感,依据体育教学的相关要求,制定可行性高、弹性化的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力争让小学生学得充实、学得快乐。
2.4 小学体育学科实施兴趣化教学改革持续开展
首先,各地区均扩大了试点范围,相关兴趣化教研管理活动也在积极地开展,如多地已开展有关小学体育学科兴趣化体育教学的培训工作,培训的体育教学项目及内容主要包含小学啦啦操、体育游戏、足球、篮球、体育舞蹈等多个门类,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教师可参与现场教学课堂的学习,并在相关培训中设置互动交流环节、实战演练环节等,对实现小学体育学科兴趣化教学的针对性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各学校积极召开研讨会议,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工作。在针对性指导工作开展过程中,体育教师立足小学体育学科学习现状,力争在兴趣化教学的过程中突破体育教学传统模式,将提升小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素质作为兴趣化教学的切入点,为保障实施全面的小学体育学科兴趣化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小学体育学科实施兴趣化教学策略分析
3.1 趣味游戏,情景设计
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和好胜心强,大多数小学生喜欢户外趣味游戏,因此通过设计可行性高、趣味性高的体育游戏活动,能够吸引小学生积极参与。有趣味性和竞争性的游戏是兴趣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趣味化游戏的设计过程中,体育教师还应科学施策,依据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要求,设计适合全体小学生的体育游戏活动,以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投掷类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投掷教学课程的趣味化,吸引小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可设置仿真模拟趣味化游戏,如在投掷类运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垒球作为投掷物,引导小学生对准投掷目标用力投掷,通过计算击中目标的次数进行排名。如此,通过设置游戏化情景,小学生在比赛中能够始终保持情绪的高涨,为提升自身投掷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小学生的专注度、自制力较差,且其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还在逐步的培养过程中。因此,在新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小学生往往会以好奇心为主,容易出现“三分钟”热度,因此在游戏化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也要保持一定的“新鲜性”,即不要针对某一项体育运动教学开展重复性游戏化设计,游戏设计要尽可能多样化、科学化,如可交错开展竞技类体育游戏和休闲类体育游戏,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持多样化的游戏模式,促进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的有效开展。此外,通过多样化、科学化的游戏教学,还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进而激发小学生体育学科学习的兴趣。
3.2 循序渐进,观察模拟
在新课程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小学生观察、理解、技能掌握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小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的体育运动项目有限,需要兴趣的引导,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模仿等。教师可通过精讲、演示、导入情景的方式,设计多样化、丰富化的小学体育学科兴趣化教学模式,重视对小学生运动思维的启发,提高小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馈问题的基本能力。例如,在以“走与跑”为主题的体育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循序渐进、观察模拟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设计,具体设计案例包含确定主题,设计学习目标,即让小学生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锻炼自身协调能力和模仿能力,构建团结奋进、积极进取的良好意识及精神。
以一次体育课为例,体育课课序共分为5 个部分。(1)课堂常规。体育教师对小学生体育课的常规着装、新课基础知识的考察。师生相互问好,引出主题。体育委员整理队形,集中思想,4 列横队。(2)列队环节。教师主要讲述本次活动的具体运动练习要求;练习次数设计为1 ~2 次,提高运动速度,循序渐进,对于表现好的小学生要进行表扬,对于反应不及时的小学生提出批评。学生认真听讲,按照教师的要求高标准、高效率地完成相关体育学习任务,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3)热身环节。教师讲述规则要点,小学生要跟着教师的节奏进行模仿,调动队伍队形,并让队伍能够自行散开,进行具体化的模仿,多次尝试。学生要充分地了解规则,依据列队的要求进行踏步走,列成4 列横队,呈散点状排列。(4)基本部分。教师对小学生进行分组,并要求其原地进行模仿。一般3 ~4 人为1个小组,让全班同学分成2 个大组,一组扮演各种动物,模仿走在森林里,另一组作为观赏者。通过另一组的观赏和教师的推荐,选出生动性强、表现好的小组进行推广,让大家共同参与,组成动物群落,进而引出情景,告知小学生应直立挺拔的行走。学生应积极参与、乐于动脑思考,按照教师的要求或者组织进行集体模仿。(5)放松环节。教师讲述情景、讲述规则、多次练习,分层次、循序渐进练习。学生要积极听取教师的场景模拟介绍,并思考可能存在的逃出方式等,了解规则。最后由教师针对每组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
4 结 语
小学体育学科实施兴趣化教学应遵循“科学探究、循序渐进”的创新教育理念,紧抓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开展摸底调查,真正从小学生兴趣出发,开展适宜的兴趣化教学策略。但在课程设计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要过游戏化,更应关注小学生的兴趣与运动综合能力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