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初中体育课堂 思考校园足球发展
——以初中一年级一节足球展示课的设计
2020-11-24李佳良
李佳良
(中山市石岐中学,广东 中山 528400)
关键字:足球教学;校园足球;教学反思
为提升校园足球教学科研工作水平,探讨广东特色校园足球发展道路,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和茂名市教育局联合主办的广东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学研讨活动暨茂名市校园足球工作推进会在茂名市新世纪学校举行。在活动中,广东省教研员肖建忠教授提出“校园足球”特征中的育人性时,强调核心在育人、重点在育体、基础在育技,并在如何发展校园足球的问题中深入、详尽地阐述了重点在教学。
1 立足足球技能形成规律,根据学情确定教学思路
运动技能学习过程规律反映了体育学习的原理是指导体育教学的基础理论。运动技能的形成是一项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过程,有其阶段性的变化规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足球技能学习过程中,应把握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寻找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活动中肖建忠教授也特意提出运动技能学习过程规律,并指出在足球技能形成规律中,小学阶段是从球性、球感到单个技能运用;初中阶段是从单向技能发展到组合技术运用甚至是综合技能;高中阶段必然要发展到综合技能运用、技术与技战术的运用。这样的延续性和技术、技能连贯性才是一项运动技能形成的正确方向,也是制定教学设计的大前提。因此,面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本文选择了发展学生“脚内侧踢球”传控球能力作为教学设计内容。
设计之初,笔者对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按照教材应达到何种水平以及现实中学生可能达到的实际水平做了综合考量。笔者又思考到有可能面对足球技能较弱的陌生学生,因此设计课的整体脉络思路是循序渐进地让球从静到动、让学生从原地控制到移动控制。另外,从技术发展层面来思考,本课选择了传控球,因此无论是准备活动还是基本部分都要围绕此教学目标来进行,把“传”和“控”都凸显出来。同时,根据运动技能学习规律,初中生应发展组合技术甚至是综合技能,而足球的最终指向一定是比赛,因此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目的,将传、接、射结合,再佐以娱乐性并渗透比赛意识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2 思考体育课堂现状,力求自由、实效的教学
从体育课堂组织实施的角度来分析,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整队多、站队久;排队多、等候长;讲得多、练习少;练习密度及强度不达标;教学内容偏向于单项技术无实战应用情境;技术技能教学方法落后;等等。因此,要想使校园足球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改变体育课堂的现状,更新技术技能学习,用过程设计、现场调动来促成学生的自由学习空间,尽量符合足球技能形成规律,实现高效课堂。
2.1 明确教学目标,创新组织方法
体育课堂是运动技术、技能习得的重要阵地。培养和发展运动能力,不单是一项基本技术的学习,也是在单项技术应用和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身体灵活性、协调性、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融会贯通于身体活动中。目标统领内容,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足球的运球、控球及传接球能力,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复杂的环境。初一学生已学习且基本掌握脚内侧传控球技术,但稳定性和应用水平不够高,在认知上也意识不到这种基本技术对后期学习的重要性,缺少持续练习和不断提高的动力。所以,教师需要创新更多的练习方式,增加难度让学生有挑战的心态,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要急于求成。教学设计中的组织方法需能提高学生参与度,满足其学习需求,有利于体育兴趣的形成,最终促进学生自觉学习,具有持续的学习力;再有,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是足球运动的精神主旨,在足球初级教学中,需要活跃思路,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促进足球的项目特性。
因此,笔者在思考组织形式时,只有在开始部分列队集合,以确定本次课的常规及要求,其余时间都避免了整齐的队列和集合,用散点练习给予学生一些自由度和发挥空间,用口号、目标、引导等方式创造复杂且实时变化的跑位路线,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跑动,符合足球运动特点,又利于学生在与不同人的合作、配合中体会足球比赛的内涵。
2.2 准备活动为基本部分服务,课堂一以贯之
在体育课的结构上,教师会习惯性地把课按照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及结束部分来备课,思想上虽然都能明确一切以主教材为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准备活动与主教材关联性不强,形成了准备活动与基本部分的技术技能分离,单纯为了热身而活动,而缺少了一种为主教材服务的意识。尤其是像足球这种技术性较强的课,如果只是慢跑一圈、徒手操,无法起到专项热身作用的。因此,设计课时,准备活动需立足于身体对项目的适应、对技术的过渡、对技能形成的辅助等方面。那么,足球学习中,学生对足球的熟悉是建立与球不断互动的基础上,球性的熟悉是后续接受各种技术学习的基础,对球的运动形式、运动轨迹及与身体的关系等方面有利于全面促进学生对整个项目的认识。
例如,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在准备阶段快速地熟悉球,且能够体现控制球的主题,可以选择在运球和传接球都比较常用的3 种技术动作:踩球、脚内侧敲球、脚底拉球。为让学生不至于枯燥的原地练习以及与主教材的传控球中的移动控制球相关联,首先选择用一种挑战和互动的方式来进行,即人动球不动,在每一只球上做单项技术(如踩球)5次,要求在不同的8 只球上完成,这样学生就需要在球性练习的同时观察、跑动找球完成任务。通过这样的设计,希望能在发展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乐趣、挑战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在足球运动中的观察、跑位等能力。其次,挑战新难度“球随人动”同样的3 种技术动作,要求学生移动起来,避开标志物和其他同学,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听到“换”的口令要迅速地判断对象,完成与其他人交换用球,用细微的变化增加一些趣味和难度。最后,过渡到自由运球的阶段,从高强度舒缓下来调整状态,过程中增加一些刺激抓住学生注意力和运动状态,如要求学生听到数字找到最近的标志物选择以上3种练习方式中的任一种来进行绕标志物练习,增强学生运球变向能力和控制能力,同时前后衔接,让内容有连续性,让技术有延伸性。
2.3 基本部分在变化中循序渐进,在练中学
足球运动的魅力在于比赛,学习技术的最终目的在于能够参与比赛。面对初中生,需要创造更符合比赛情景的练习环境来提高技术及渗透比赛意识。在这种思想引领下,日常传接球的练习也应灵活变化,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动作、方向及力度,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纠正、调整,找到自己的技术感觉,在愈加复杂的情景下去体会传接跑动的感觉,让技术融会贯通于自身的身体运用和协调中。
在主教材“传控球”的教学中,用4 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步骤来完成。短距离2 人传接球—长距离传接球—自选3 种球性练习动作进行变向的传接球—有球人传球、无球人跑动接球。而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有不同的挑战目标,如两人挑战30 次不失误;换3 ~5 个搭档进行各10 次的传接球;听到“换”字,无球人立刻换位置找其他人搭档练习等。所有形式的传控球都用散点练习,随时换搭档、换场地。各练习环节的间歇用不同形式的拉伸来降低运动强度,调整学生状态,整个环节都遵循着所有学生一起练习和间歇调整,让学生有不拘束的练习队形、不固定的练习对象,在不断的变化中提高技术。
2.4 体能提高的创新设计,在赛中练
根据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改革,课程标准对体能提升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在体育课中应保留8 ~10min 的体能练习时间。一节好的体育课整体上应该是练习为主的,其练习密度应达到50%,甚至是70%以上。这种学练已经是一种体能提高的过程,但为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每节课的课课练依然必不可少,特别是针对练习内容的补充体能练习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中的运动强度,了解每项运动技能在发展身体各项素质的倾向性,在主教材的组织教学的基础上,设计继续发展的体能训练或补充性体能训练,让整节课的练习节奏和内容合理化。同样,在足球课上为了减少体能训练的“痛苦”、丰富练习形式、挖掘项目特色,可以巧用不同形式的比赛以达到体能锻炼的效果。
例如,4 ~6 个标志桶排成保龄球状成为目标,4 人1 组,一人传球、一人射门,一人管理标志桶、一人捡球,每射1 个球逆时针轮换位置和角色,依次进行,统计小组在规定时间内踢倒标志桶的总数;也可4 人组内竞争,每个人统计自己在固定时间内成功踢倒的数量。
3 以足球教学为载体,积极促进校园足球发展。
校园足球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足球兴趣,发展国家足球人口,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与健康水平。谈其发展之根本在于普及,不在少数人的竞赛,因此体育课堂在其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校园足球的实施过程贯穿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的学段,面临不同年龄层、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学习对象,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教学内容的组织连贯性亟须思考和认真对待。
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重视技术的连贯和渐进;其次要渗透运动项目的价值和意义,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基础与技术都不能够达到比赛的水平,但是改变方式、创新形式,潜移默化的体会是基层教师可以思考的方向;最后注重分层教学让所有学生体验成就感,基础的不同决定了参与后的成就感体验,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掌握实际情况,善于观察,调整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及练习难度,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爱上运动。
4 结 语
实践中促成长。作为一线教师,立足体育课堂本身,思考足球课堂的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强化技术技能学习重点,不仅是为了一节课的展示而努力,更是为了探讨校园足球发展中不同层面的体育人如何立足本身,促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