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运动竞赛与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培养
2020-11-24仲佳美胡剑宏谭娜罗薇中南大学体育教研部
仲佳美 胡剑宏 谭娜 罗薇 中南大学体育教研部
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指的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后,主动改变自己创造条件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达到较高目标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工作能力、社交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具体体现[1]。运动竞赛的多样性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大学生参加运动竞赛的过程对培养和提升自身社会适应力方面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高校开展运动竞赛的意义
(一)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健康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基础条件。近些年国内多家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目标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调节员工心理健康、提高员工身体素质、培养员工终身锻炼意识为目标,大力开展一年一次或一年多次的体育运动竞赛,甚至有些省市会举办各企业间的运动竞赛,这使得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运动竞技能力,所以在进行校园招聘时,拥有较高水平运动技能的大学生往往更容易获得企业的关注,从而在众多面试者中脱颖而出。因此,高校积极开展运动竞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其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二)推动高校体育发展
现在很多高中为了提高升学率,几乎将高三学生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补课,体育课的时间更是完全被其他科目所取代,在这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让学生养成了“体育没用”的思想,导致这些学生到了大学参加体育课的目的就是修学分,对学习运动技能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运动竞赛的娱乐性和交往性能吸引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并激发出学习与掌握运动技能的兴趣,从而扭转大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另外运动竞赛的广泛开展可以使更多大学生接触到体育,初步了解各项运动的特点和意义,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兴趣,吸引更多人参加体育锻炼,进而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1]。
(三)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运动竞赛为大学生提供人际交往展现才华的空间,在这里同学们通过技术的切磋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增加同学之间接触交流的机会,锻炼大学生沟通交往的能力;通过对竞赛规则的遵守,学会进行自我约束,养成良好的自我约束力,对竞赛中出现的优、缺点进行自评,从而提升大学生自我反思与调控能力[2]。通过与队友间的默契配合与竞争对手之间的较量,培养大学生的竞争与合作能力;通过对胜利的渴望,在赛场顽强拼搏,想办法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通过对比赛失败的打击,调整心态,克服心理障碍,将悲愤化为前进的动力,磨炼自己的意志,提高大学生的耐挫能力。运动竞赛打造的平台有助于高校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校开展运动竞赛的现状
(一)普通大学生参加运动竞赛的机会匮乏
目前,我国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大型运动竞赛主要有三种: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四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下属,大部分单项体育协会每年举办一次以学校为单位报名参赛的单项锦标赛;一般2-3年举行一次的各省、市大学生体育运动会[3]。除了上述三种比较大型的竞赛以外,各高校还会不定期举办邀请赛、交流赛等,但是这些比赛都是针对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开展的,普通大学生难以接触到这些竞赛机会。普通大学生参加运动竞赛的机会基本上仅限于高校内一年一次的田径比赛,以及一年一次的球类比赛,田径比赛往往会引起各院系的高度重视,报名多是选取竞赛水平相对较高的同学,各院系报名人数也会设限,使得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运动竞赛中。球类比赛一般为“三大球”“三小球”的比赛,“三小球”运动较为普及,比较容易掌握,但多为单人或双人竞技项目,同样报名名额有限,参与人数少。“三大球”均为团体竞赛,参与人数较多但操作系数也相对较高,对参与者水平有一定要求。综上所述在学生数量庞大的高校中,普通大学生参加运动竞赛的机会寥寥无几。
(二)高校运动竞赛项目设置存在问题
目前,高校运动竞赛项目设置单一以及组织形式的不合理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参与运动竞赛的积极性,高校内每年举办的以田径运动为主的学校运动会,比较注重运动成绩和运动技能。而大部分大学生只具备基本运动能力,对参与竞赛没有积极性,且大学生运动水平差异较大,一些天赋异禀并常年坚持训练的学生,轻松便能拿到好成绩,而另一部分有积极性或被老师强令要求参加的学生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将其超越,往往充当了“陪练”的角色,从而失去了参加运动竞赛的积极性与信心。更多数大学生是被组织做观众或是服务工作,有些学生并不情愿甚至产生抵触心理,由此可见这种组织方式只会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从而对运动竞赛本身产生厌烦。
对于“三大球”“三小球”的比赛,高校则缺乏重视,报名方式不规范、比赛规则不完善、时间设置紧凑、裁判水平不够专业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竞赛体验感。
(三)高校对运动竞赛缺乏足够重视
运动竞赛是推动高校体育普及的重要措施,是促进高校体育提高的有效途径[4]。当前全国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这层意识,高校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科研、实验等领域,只重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忽视了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各高校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科研竞赛以及辩论赛等各种培养大学生专业能力的竞赛形式多样、种类复杂,但运动类竞赛还仅局限于每年一次的校内运动会,影响范围小并且缺乏吸引力,难以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加。
三、有效利用运动竞赛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力
(一)让大学生通过运动竞赛走出校园
高校运动竞赛不应该局限于校园内,应该让运动竞赛走出校门与社会相贯通,高校可以与当地的其他高校甚至企业举办邀请赛、交流赛,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运动竞赛,增加锻炼机会,通过运动竞赛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学生在参加运动竞赛的同时不仅可以拓宽自己的交友圈,还能学习社会经验、锻炼社交能力以及寻找就业机会。而与此同时,老师们则应该提醒大学生增强自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意识,谨防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受到损失,提高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辨别能力。
(二)让大学生更多参与到运动竞赛的组织活动中
由于高校运动竞赛项目设置的不合理导致许多学生缺乏接触运动竞赛的机会,高校可以通过让更多学生参与运动竞赛的组织策划,来提高学生接触运动竞赛的机会。将运动竞赛策划组织全权交由学生进行,拉赞助、进行宣传、场地布置以及竞赛规模、竞赛时间、竞赛规则、奖励机制等制定都交由学生自己完成,最后由老师进行审核。通过对运动竞赛的组织策划,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提前为步入社会工作奠定基础,有利于大学生走出校园后尽快的进行身份转换,更加轻松的融入社会工作中。
(三)将运动竞赛与就业理念相融合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重视体育运动竞赛的作用,将运动竞赛与就业理念进行有机结合,为学生提前建立就业理念,使其更早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效提高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高校可以通过启发和教育大学生将运动竞赛当作一个小型的社会,将运动场当作今后工作的职场;将赛场上的对手当作面试时与自己竞争的对手、工作中的竞争对手;将赛场上的队友当作工作中的同事,使大学生在运动竞赛中体会职场上的竞争压力,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寻求生存,培养出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品性;把竞赛中的困难当成工作中的挑战,始终坚信自己可以战胜困难,形成永不言败的意志品质;把训练中遇到的恶劣环境当作是今后艰苦的工作环境,养成吃苦耐劳的品德;把竞赛中的规则当作是工作中的规章制度,养成自觉遵守规则,严于律己的习惯;把提高运动技能的愿望转化为对工作中专业技能提升的动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今后就业奠定素质基础,强化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5]。
四、结论
运动竞赛是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有效手段,但目前高校开展运动竞赛的情况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运动竞赛开展次数少、规模小,普通大学生参加运动竞赛的机会匮乏;运动竞赛项目设置单一,组织形式不完善,影响大学生参加运动竞赛积极性;高校对举办开展运动竞赛不够重视,忽视了运动竞赛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运动竞赛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高校应该鼓励学生更多的参与运动竞赛,教育学生将运动竞赛与就业理念有机结合,为今后工作奠定素质基础;组织学生参加运动竞赛组织策划工作,学以致用,将理论结合实践,为今后工作积累实践经验;让运动竞赛走出校门,利用运动竞赛作为媒介,鼓励大学生亲自接触社会,丰富自身的社会交往经验,并从中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