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百色市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020-11-24费永红罗思良吴孟银韦静黄文伟

广西农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百色市菌种食用菌

费永红 罗思良 吴孟银 韦静 黄文伟

(1.广西农业科学院百色分院/百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西 百色市533612;2.百色市粮食作物栽培技术推广站,广西 百色市533000)

食用菌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继粮食、油料、果品和蔬菜之后的第五大种植产业[1]。食用菌生产具有点草成金、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的特点,其生产成本低、周期短、效益高,投入产出比大约在1:(3~5)。据调查,食用菌每亩净产值约2.85万元,是大棚西红柿净产值的3.8倍,是玉米纯收益的53.8倍[2]。菌糠常用于加工饲料、制作有机肥及栽培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食用菌产业推动乡村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践行了循环经济,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于一体,实现产业和生态的和谐发展,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绿色优势产业。百色市作为广西农业生产大市,生态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非常适合食用菌的生产栽培。近年来,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扶持指引下,百色市抓住良好机遇将食用菌产业逐步发展成为科技助农的支柱产业。但与先进地区相比,百色市的食用菌产业面临着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及经营体系不健全等潜在风险,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在上述背景下,食用菌产业如何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各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全域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全面分析当前百色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优势,挖掘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类似区域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百色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百色市食用菌栽培史悠久,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及生产基础。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有部分县农户发展食用菌生产[3],八九十年代百色市农科所先后成立了“百色地区农科所食用菌研究室”“百色地区食用菌科技培训推广中心”,实施芒果园套种金福菇生产示范、野生菌驯化栽培等研发项目,为区内外提供优良菌种及技术培训等科技服务。21世纪初随着“菜篮子工程”“秋冬助农增收大行动”等一系列农业政策措施的实施,食用菌产业逐步成为百色市秋冬农业生产发展潜力最大产业之一[4]。近年来,百色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通过县级“5+2”、村级“3+1”等特色产业规划将食用菌产业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以“政府+企业+合作社”等多种模式因地制宜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如那坡县百合乡充分利用丰富的桑枝资源,发展“田-桑-蚕-菇-有机肥-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田林县政府依托中国电信集团在浪平镇、平塘乡陆续启动姬松茸项目,辐射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当前百色市食用菌产业已初具规模和效益,生产大县主要集中在田林、那坡、凌云等县。据百色市农业农村局不完全统计,2009年至2019年百色市食用菌产业整体规模及效益逐步提升,栽培面积从326.52万平方米发展到414.43万平方米,总产量从18775t提高到30944t,每平方产量从5.75kg提高到7.47kg,总产值从11952万元提高到42531.7万元,栽培面积、总产量、每平方产量及总产值十年翻了1.27倍、1.6倍、1.3倍及3.6倍。但整体看,食用菌生产还处于平缓发展期,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百色市栽培的食用菌品种有13种,主栽品种依次为平菇、黑木耳(云耳)、香菇、凤尾菇、姬松茸、毛木耳、秀珍菇、灵芝及草菇,零星栽培品种有茯苓、金针菇、茶树菇、鸡腿菇、金福菇等,2019年平菇、黑木耳(云耳)及香菇的年栽培面积均达到了55万平方米以上。从生产区域上看,桂西北地区主要以平菇、黑木耳、香菇、巴西蘑菇、灵芝等中低温型菇为主,右江河谷地区主要以平菇、秀珍菇、草菇及金福菇等中高温型菇为主。

食用菌生产主体有家庭农场、合作社及企业,缺少大型工厂化的生产企业。生产模式多为手工作坊式,劳动强度较大。目前食用菌销售方式,家庭作坊以鲜销为主,合作社及企业以初级加工干制为主。据统计,2019年百色市各县食用菌合作社及企业生产主体共27家,其中年生产规模达500m2以上的合作社14家,主要有田林浪平弄坝村村民合作社、那坡县者兵桑蚕专业合作社及凌云县园平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年生产规模达1500m2以上企业13家,主要有德保县福建古田福和菌业有限公司、田东县润兴菌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及凌云县益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27家生产主体年总生产规模63.62万平方米,年总生产产值5446.17万元,年总加工能力4494.30t,实际加工量4079.30t,其中干制4050.30t,其他加工29t,加工产品销售额达12615.81万元。百色市食用菌生产企业优势不明显,需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

2 百色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优势

2.1 气候优势

百色市地处低纬度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根据地形地势可分为桂西北高海拔气候及右江干热河谷气候。桂西北指的是乐业、田林、隆林、凌云及那坡五县等高海拔、降雨量较大、气温相对偏低地带,适于低温及中温型食用菌生产及栽培。右江干热河谷地带指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以及平果地级市一带,低海拔的右江河流经河谷区域,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2℃[5],适于中温型及高温型食用菌生产及栽培。百色市独特的气候环境条件可满足大多数食用菌栽培要求,满足不同类型的食用菌周年生产。

2.2 区位优势

百色市位于滇、黔、桂三省的中心区位,是西南地区出海大通道上的重要城市,是我区面向东盟的主要门户之一。百色市已形成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航运港口、口岸“五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为食用菌产品的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新启动的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将构建“三区一轴”全域开发开放空间格局,为食用菌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平台。

2.3 资源优势

百色市资源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一是森林资源、种质资源丰富。2019年全市林地面积达276.1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2.45%[6],地形、地势、气候和植被的多样性,也孕育了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二是本地化原料丰富。食用菌新型栽培原料主要有农作物秸秆、果壳果皮基料类、中药材类、草料类、木材类、粪便类及废菌渣类。芒果枝屑、桑枝属于木材类废弃物,取材容易,成本低廉,是食用菌理想的栽培原料。百色作为芒果产业及桑蚕产业主产区,每年修剪季节约产生43万~56万吨的芒果枝条及50多万吨桑枝[7,8],芒果枝屑、桑枝资源居全区前列。百色市还有丰富的玉米芯、稻草及甘蔗渣资源可综合利用。

2.4 人力及市场优势

食用菌生产技术简单易学,劳作强度轻,劳动者来源广泛,可充分利用农村老、弱、少等劳动力进行生产。百色市总人口400万,农业劳动力220万人,为食用菌生产提供劳动力保障[9]。随着大健康理念的不断推行,人民消费需求日益提高,食用菌市场潜力巨大。

3 百色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3.1 野生菌类资源开发程度低,菌种研发滞后,品种结构单一

百色市生态资源保护好,牛肝菌、松茸、松乳菌及青头菌等野生菌资源丰富,但未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每年采摘季节以村民自发采集为主,存在无序化采集,采集过度的风险。目前百色市没有一家现代化的菌种生产企业或机构,缺乏本地种源培育能力。菇农基本从民间供应站、研究中心及区内科研院所等机构外购菌种。受经费、菌种退化、场地变迁等因素影响,供种方无法保障高质量种源供应。菇农盲目选种,品种简单,选择的菌种主要以平菇类为主,不敢尝试一些珍稀药用食用菌。

3.2 产业发展规划薄弱,原料开发与利用不足,分散经营生产产能有限

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对食用菌的生产缺乏统一调控及宏观把控,未将食用菌产业作为单独行业来规划,优惠政策少,扶持力度弱。部分扶贫基地从业人员对食用菌产业发展方向不清晰,生产管理积极性不高,发展动力不足。目前香菇、木耳、灵芝及茯苓等木腐菌的过度发展与林业资源保护有冲突。在生产原料利用与收购环节,存在原料质量不稳定、本地化原料田间回收成本大及机械化加工难的问题。除一些企业和合作社外,食用菌生产方式仍以传统的家庭分散型生产经营模式为主,产能有限,年生产菌棒量基本维持在3万袋左右,以生产鲜品为主,无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化程度低。小型菇场管理不科学,生产环境条件差,设施简陋,机械设备相对陈旧,生产技术不够成熟,在食用菌拌料、灭菌、接种及废弃物处理关键环节操作不规范,存在持续污染的风险,食用菌质量不稳定,效益时好时坏。部分菇农为异地创业,地租、水电成本高,议价能力弱,应对风险的能力差。食用菌加工主要以热风烘干、冷藏保鲜、盐渍等传统初级加工模式为主,精深加工的增值产品少。

3.3 食用菌市场销售渠道窄,缺乏有序市场信息服务,产供销无法有效衔接

食用菌销售以经销及直销为主,常温销售鲜菇为主,包装简单,无真空包装。菇农一般分布在郊区或乡村,市场信息洞悉力不足,普遍面临同期生产集中上市、难卖、过剩、品种短缺等问题,发展信心不足。食用菌市场物流链特别是冷链物流覆盖面小,食用菌市场同质化严重,无标准认证,存在“收购压价压级、销售抬价抬级”的价格体系。

3.4 现行食用菌质量安全风险繁杂,食用菌标准体系不完善

食用菌产品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栽培原料污染及存在农残、栽培期间药剂使用不当、土壤重金属超标等风险因素。现行的食用菌标准体系还需逐步完善,如现有菌种标准覆盖种类不足,仅涉及黑木耳、平菇、香菇、草菇、双孢蘑菇、白灵菇、金顶侧耳、金针菇及杏鲍菇9种食用菌,现行的栽培技术标准未完全覆盖栽培管理全程,液体菌种及枝条菌种的标准寥寥无几,菌渣的循环利用标准尚待制定[10]。

3.5 科技人才力量储备不足,食用菌生产科技含量低

据统计,2019年百色市的食用菌从业人员总计3753人,菇农2136人,其他从业人员1617人,其中专业人员131人,高级7人,中级33人,初级39人,专业人才只占食用菌从业人才3%,中高级人才只占食用菌从业人才的1%,食用菌专业人才力量薄弱,已无法满足当前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专业科研人员普遍面临经费短缺、转制或退休等困境,科研队伍不稳定;食用菌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滞后,农业院校未将食用菌专业作为主要学科,学生缺乏有效的实践量;菇农普遍科技文化素质偏低,部分知识结构单一,市场开拓能力有限,食用菌生产科技含量偏低。

4 百色市食用菌产业长效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食用菌种质资源调研与保护

野生菌类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资源,应以边保护边开发原则实现野生食用菌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一要加强食用菌种质资源调查,建立种质资源库,保护野生资源的多样化,为开发利用奠定基础;二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禁止对野生菌资源进行掠夺性采集和损坏式开发,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实行各村各户包山养菌承包制等模式,合理分配野生珍稀食用菌采摘权;三要建立野生菌市场,严格监督野生资源菌的收购与销售;四要加强野生菌资源保护培训教育,禁止采售童菌老菌。

4.2 推进菌种技术研发,调整品种结构

菌种是食用菌生产的基础,优良菌种是实现食用菌产业兴旺的关键。一要构建菌种改良体系。建立与政府、机构、生产者、研究机构紧密结合的食用菌改良机制,通过科技手段促进食用菌资源再生及产量提升。特别是地方教学机构和科研院所应加强野生资源状况调研、引种驯化、优良菌种菌株筛选、人工促繁和应用推广等相关理论技术基础研究。依托广西农科院、广西科学院及广西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特色食用菌生态栽培园及野生驯化研究室等创新平台,开展食用菌技术研发及成果应用;二要构建菌种良种繁育体系,以经费补助形式鼓励相关科研院所机构建立1~2个市级原、栽培种菌种场,加强菌种生产技术员及菌种检验员的上岗培训;三要构建菌种良性推广体系,因地制宜推广各地优势食用菌栽培品种,大力发展茶树菇、姬菇、牛肝菌等珍稀菇类的生产,加大灵芝、桑黄、茯苓等药用菌的栽培与研究力度,优化食用菌产业结构。

4.3 创新生产方式,加强扶持,丰富社会化公共服务,提升产业化水平

以绿色高质量生产为目标,创新生产模式,促产业提质增效。建立食用菌标准化基地,延续“一村一品”“公司+基地+农户”等路径实现集约化生产,实现“四统一”,即统一供应原辅料,统一培育供应菌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加工流通;提升生产设备机械化水平,促加工模式转型;创新各级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完善基础产销平台建设。建立村级原料收购与废弃物处理点,可持续利用农作物秸秆、修剪枝、废菌渣及下脚料等原料;加强乡级仓储保鲜、产品加工、物流系统和质量检测一体化平台建设;加强政府及金融体系扶持力度,构建优惠政策及食用菌专项保险体系;加强用水、用电、用地保障,鼓励产能提升建设,引导食用菌生产向循环生产和清洁生产转变[11];鼓励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食用菌产业发展[12]。

4.4 构建信息网络,规范食用菌产业市场体系,推进品牌建设,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市场信息部门加强大数据建设,建立食用菌产业动态信息监控点,及时发布菌类产销信息;增强市场体系意识,产能大县要建立稳固规范的食用菌交易市场;推进地方食用菌品牌建设,与当地历史文化、人文特色相结合,打造县域食用菌文化,提高菌类产品附加值;充分依托区域内旅游资源,加强食用菌产业与文化旅游业之间的融合。打造食用菌乡村旅游基地,借助农家乐、生态休闲庄园、示范园等农旅互动资源,开发菌物博物馆、食用菌生态观赏项目、食用菌加工体验项目及食用菌采摘食用体验等项目,为游客提供生态休闲体验、餐饮服务、菌类文化价值学习、菌类造型摄影、特产购物等丰富的旅游体验,实现食用菌+旅游业“1+1>2”的效果[13]。

4.5 加强食用菌标准化建设及质量安全管理

完善地方食用菌标准体系,结合本地区食用菌品种结构、产业特点构建栽培技术工艺、产品质量等标准。菇农要强化标准意识安全生产,把好质量关,对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监控到位,减少杂菌污染,降低生产风险;质监、农业等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日常管理及监测检疫,从消费者食品安全角度出发,构建食用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14];政府宏观调控,发动龙头企业等主体建设食用菌标准化园区。

4.6 加强专业人才培育,强化职业教育指导培训

食用菌产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又属于技术密集型,发展离不开技术人才支撑。注重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强化人才梯度建设,鼓励科研人员多申报食用菌项目,大胆创新发明,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做好学科协作和学科建设,高等院校应重视食用菌或与之相关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校企合作等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构建科技培训推广体系,积极发展以菇农、农技人员为骨干的食用菌技术协会,以致富带头人培训班、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网络技术课程等方式大力推广食用菌栽培技术,全面提升菇农管理及营销水平,培养现代职业菇农。

猜你喜欢

百色市菌种食用菌
杏鲍菇液体菌种的细胞固定化技术及其保藏条件研究
百色市2012-2019年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状况评估
墨韵书香
百色:评选2019年“我最喜爱的老师”
食用菌菌种退化的原因与相应对策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客观了解和评价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
选择优质食用菌菌种的五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