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技术扶贫视角的广西乡村振兴策略研究
2020-11-24彭秀
彭秀
(广西钦州农业学校,广西 钦州市535099)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广西为实现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群策群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精准脱贫攻坚期间,广西核查了488万农户2000多万农民信息,检索了1900万条数据及比对了734万亿次数据,从2016年起,1.7万人的五级扶贫队伍[1]深入扶贫一线。近年来,在公益岗位扶贫、资金扶贫、教育扶贫、技术扶贫、产业扶贫等多扶贫方式中,教育扶贫、公益岗位扶贫、产业技术扶贫具有长效性,资金扶贫具有速效性,技术扶贫具有增效性,产业技术扶贫、技术扶贫最受贫困户欢迎和成效最为明显。
1 产业技术的优势
在诸多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策略中,每一种策略在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对特定的被帮扶对象都起过积极作用,解决了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的特定问题。其中,产业技术扶贫成为被贫困户广泛接纳、受益面广、作用长效的策略,优势突出,覆盖面广,灵活性强。
1.1 产业技术迁移、传递的优势
产业技术扶贫助力乡村振兴之策较之于资金扶贫及其他策略,其可迁移、可传递的优势更显著,更容易获得认同。资金扶贫与产业技术扶贫相比,资金扶贫适用于已经找到创业方向、受限于资金的被帮扶对象;产业技术扶贫适于一切有劳动能力的被帮扶对象,迁移、传递性更显著。产业技术扶贫是知识的迁移和技术的迁移,迁移过程与人的能动性相关;传递过程成本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小,能永久性地传递给他人或子孙后代。资金扶贫选择特异性强,不是每一个被帮扶对象都适合资金扶贫,不是每一个被帮扶对象都有能力借助扶贫资金创业创收。扶贫资金的盲目投入,未必能产生预期的产出,不一定能达成利用资金扶贫脱贫和振兴产业、振兴乡村的目的,更不可能将已经投入的资金迁移给他人或传递给下一代。公益岗位扶贫对帮扶对象有适应性要求,不是每一个公益岗位和任何一个帮扶对象都能适应岗位。教育扶贫不管是对学龄人还是社会人,其选择性都比较强,对年龄有一定的要求,对选择的教育方向有适应环境的要求,传递进行的时限被拉长,长效效益可期,但短期快速效益不明显。产业技术扶贫可以融入、代入教育扶贫,即目前国家在做农民培训项目、技术短训项目。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产业技术,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充分利用了当地的环境资源,提高了当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引导贫困户、当地民众认识和利用开发当地的资源优势,促进产业发展壮大。
1.2 产业技术稳定、长效性的优势
产业技术扶贫,如果选择产业时,充分考虑了产业的扎根条件、资金条件、资源条件、发展方向,有扶贫政策的加持,发展的稳定性是可期的。贫困户掌握了产业技术,技术在适宜产业发展的环境可以稳定成长壮大并产生效益,长效优势明显。如上思县彦江农产品贸易公司,鉴于上思红薯产业发展环境的适宜性、前景可估性及当地的地利人和,以互联网+农业+农村、公司+基地+农民的模式,将小红薯做成大产业。彦江农产品贸易公司在上思有320亩的红薯生产基地,在此基础上,公司继续拓展红薯生产基地,其中北海拓展到1300亩,钦州拓展到80亩,宁明拓展到120亩,长期聘用贫困户27户111人[2]。在解决好贫困户就业问题的同时,彦江农产品贸易公司培训传授贫困户红薯种植管理技术,种植技术可迁移到多个薯类、根块类品种的种植,也可传递给下一代、亲朋好友。这样的产业技术扶贫模式,容易形成产销良性循环。即公司生产产值越稳定,贫困户期望值越高,生产热情越高,则产品生产产量稳定性就越强,公司产品、利益得到保障,营销信誉提高,公司收益稳定增长,投入生产加大,加入生产链的贫困户越多或贫困户收入上涨,有利于形成良性生产营销循环。在这样的产业技术扶贫下,贫困户在家门口务工,既可以照顾家庭,收入不比外出务工差,又有利于生活稳定和心理稳定,增强依靠生产技术解决生活问题和实现致富的信心,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1.3 产业技术覆盖面的优势
与资金扶贫、教育扶贫、公益岗位扶贫比较,产业技术扶贫可选择面广,可将教育扶贫容纳于其中,受帮扶资金额度、被帮扶对象年龄、岗位适应度等限制更少。而且,产业一旦进入受帮扶区域,基本上都是带着技术进入,有定期的技术培训,有较稳定的技术支持。广西很多地方的驻村工作队队员在引入扶贫产业的同时,也为产业寻找技术支持。如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仁义镇玉石村的第一书记冼健宁,为该村选定了养蜂为脱贫产业,从养殖场地选定到技术管理,无一不是他与两委干部负责解决并带动,解决了30多户贫困户脱帽问题[3]。同时,冼健宁还将技术拓展覆盖到果园、菜园、花园种植和培育上,扩大了产业扶贫技术的覆盖面。而养蜂产业,只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不造成蜂群过度刺激,适时分巢、采蜜,各年龄段的人群均可以加入产业生产大军,受益人群的覆盖面可据受益人的需要及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
2 产业技术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
产业技术扶贫在于产业,更在于技术。只有同时拥有适宜产业和前沿技术的支撑,才能让产业扩大影响,产生收益。没有收益的产业,在当地扎不下根,就谈不上实现脱贫,更谈不上振兴。只有找到适宜当地的产业和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产业发展壮大才有坚实的基础,才能创造不俗的效益。如广西钦州市钦北区新棠镇南忠村,荔枝是该村原有的适宜产业,但由于缺乏产业前沿技术,无法通过发展荔枝产业实现致富。但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期间,在村支部书记黄凤夏的带领下,通过发挥“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钦州综合试验站”的作用,对荔枝进行品种改良、嫁接,2020年该村荔枝种植创收达50万元,全村500多户群众种植荔枝全部实现增收[4]。众所周知,虽然广西很多地方都盛产荔枝,但很多地方的荔枝园已被放弃,原因就是没有品种改良、嫁接技术,果园全更换新品种投入大,产出效益难期。但新棠镇南忠村,由于有产业技术的加持,实现了品种改良和产业创收。
与广西钦州市钦北区新棠镇南忠村一样,以产业技术为基础,成功实现脱贫致富的案例,在广西不胜枚举。如大化七百弄的养鸡扶贫产业,2020年产值达87.22万元,利润达10万余元,被称为“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极贫之地,几年间共有1.5万多户5万多贫困人口因养鸡而改变命运,致富奔小康[5]。
在广西,像王克林那样为石漠化治理提供技术支撑,让荒山变绿,点石成金[6],以技术助力脱贫致富的技术人、事例很多。这些人和事都是产业技术振兴乡村的范例。因此,只有有了知识技术的加持,产业创新创收才有牢固的基础,才能缩短实现乡村振兴和奔小康的时间。
3 知识技术的传承是阻止返贫的重要手段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并不是说富有不能超过三代,更多的是指在富养的环境下,一些后代人因为没有前人的吃苦耐劳精神,没有赖于强身、支撑产业的知识技术、能力,生活奢侈,守不住产业,守不住财富。产业技术扶贫跟教育扶贫一样,挖的是穷根,富的是素养、能力,从思想根源上扶贫、脱贫,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勤俭的习惯。世界上不乏富豪为了培养后代独挡一面的能力而将孩子放到最底层锻炼的事例。香港首富李嘉诚就是让两个儿子在读书时期进行勤工俭学,大学毕业后在外创业,直到事业有成后才回家里的公司工作,且要从最基层的岗位开始[7]。产业技术扶贫,虽然不能较之首富育子,但有异曲同工之效,都是传承对知识、能力的正确认识与运用,利用知识、技术提升生存能力,让一代代人形成“知识改变命运”的认识并付诸实践。产业技术扶贫就是要让贫困对象充分认识到知识技术对脱贫致富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知识传承学习对培养下一代的重要性。只有一代比一代强,才不会出现我们所担心的返贫现象;一代强于一代的知识技术,是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保证,是让民族和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
4 知识技术为实现产业乡村振兴和健康生态产业兴盛提供有效保障
知识技术就是生产力,是保护产业环境和促进健康生态发展的保证。这在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有诸多验证。习近平总书记的经典名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彰显生态环境对产业价值影响的同时,也揭示了保护好产业生态和运用好知识技术,是得以长盛不衰发展,获取长久利益和最大利益的根本保障。
在广西脱贫攻坚中,良好的产业生态和知识技术是关键。广西多地利用生态环境优美的优势,创新旅游、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不但实现了脱贫致富,还让自己能够生活在健康优美生态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品质上升到了新高度。
广西贺州市打出康养旅游名片,创建的“天养、食养、康养、医养、颐养”是该市的经济增长极[8];广西北流市治水治村共建“旅游村”[9];广西河池市都安县打造魅力瑶乡成为旅游胜地[10]。2020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广西全区接待游客3255.84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224.9亿元,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1]。
护好绿水青山,成就金山银山,需要护的知识、护的技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任职期间提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12]这高瞻远瞩的见识,不但使浙江安吉领先全国实现“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生动样本,让全国上下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价值,创造性地保护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价值。
广西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得益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指导和有效实践。产业技术发展只有以不断发展的知识技术为支撑,才能控制掌握产业发展的GMP(良好生产规范)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13],减少产业发展的危害,促进产业规范化发展,避免出现通过掠夺资源、破坏环境来发展经济等问题,才能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和人们幸福美好地生活。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产业发展的刚需,也是促进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有效力量,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实现,需要生态产业的支撑、保障。广西多年扶贫攻坚的实践证明,产业技术是推进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最佳策略之一。产业技术扶贫能够最大限度地规避其他形式扶贫的弊端,较好地扬长避短;产业技术扶贫能够扎实有效地打好扶贫、振兴乡村的基础;产业技术扶贫能够促进知识技术代际传承发扬光大;产业技术扶贫有利于保障产业、乡村事业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