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研究

2020-11-24赵建忠

少年体育训练 2020年6期
关键词:家庭成员青少年家庭

赵建忠

(山东省利津县第一中学,山东 东营 257400)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视为德育、美育、智育的承载基础。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的快速生长时期,其神经系统、淋巴系统及生殖系统不断完善,在机体日益健壮的同时,因体内激素变化而诱发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又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这一时期,也是其一生中最为关键的时期,体育教学应以服务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为导向,在实施知识普及、技能训练的同时,渗透并传播拼搏、进取、超越的体育精神,以达成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和性格的塑造。不可忽视的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导向下体育学科教育被边缘化。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在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社会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对青少年体育参与中的家庭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

1 家庭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的主要因素

1.1 家庭体育认识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

青少年虽经历了相对较为完善的体育课程学习,就实践的成果而言,新课程背景下青少年的体育综合能力获得与课程的目标预设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部分家长对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青少年虽经历了学校体育知识体系和训练体系的过程性学习,但最终未能建立起综合的体育素养及较好的体质储备。部分学校在对青少年体育教学成绩的考核中,受限于体育课堂的开展压力和青少年体育基础等因素,实践考核的标准往往被模糊化,执行行为也不规范,导致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中家长对体育课堂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新课程背景下体育课课堂实效的下行。

1.2 家庭体育情感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

在青少年体育参与的过程中,家庭成员时常给予青少年正确的肯定和表扬,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建立对体育活动的自信心,更有利于青少年在体育参与进程中自我效能的发展。青少年建立起了对应体育参与的自我效能,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自身的兴趣与水平。而在这一过程中,若家庭成员不断地打击、嘲讽、贬低青少年的体育兴趣,则会使青少年在体育参与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建立起自我效能感,从而降低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参与度。相关数据评测显示,父母的情感态度与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和兴趣存在着较大的关联,同时也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的自我效能。在体育理论的研究中发现,自我效能可视为一种个体对自身能力所产生的主观判断和推测,有助于青少年以积极的心态更好地接受在参与过程中的更大挑战,并获得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

1.3 家庭体育氛围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

兴趣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认同、赞许和鼓励中逐步建立起来的。父母认为体育活动是积极的,青少年往往会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参与热情;若父母认为是消极的,则会在更多的时候挫伤青少年的参与性。家庭的体育氛围十分关键,利用周末时间家庭成员共同观看体育赛事,家人围绕这一话题展开富有建设性的畅聊,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使家庭成员获得体内多巴胺的刺激性分泌,从而获得对体育活动的兴奋通路,多次的反复刺激更能够成为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萌芽的萌发基石。同时,家庭成员对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的影响,还表现在父母的体育活动参与频率与子女的体育活动参与频率成正比。家庭成员参与体育活动次数多,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也就多(含亲子共同参与)。有学者认为,对体育活动的喜爱有生物遗传的行为,也有通过后天习得的因素,而家庭是2种因素良好的契合点。

1.4 家庭共同参与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

对部分青少年调查发现,青少年普遍对运动器械的使用能力不足,对球类、田径类的竞技规则不明,同时自己所擅长的体育技能不够专业,整体参与度较低,体育达标度不足,这在较大程度上与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度有关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现,青少年在某一方面展现出较好的体育素养,往往在其背后有着从幼年开始的亲子体育活动。中国古语云“虎父无犬子”,在较大程度上也可说明这一问题。家庭体育是在家庭生活中成员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掌握运动知识的技能,满足成员的兴趣爱好,丰富家庭的业余生活,从而实现对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在体育理论的研究中发现,家庭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起点也是体育教育主体的服务对象,良好的家庭体育成为我国青少年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源泉。

2 优化家庭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的有效对策

2.1 从参与源头抓起,强化家庭作用

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案例分析显示,多数青少年与体育的结缘、持续、成就、结束等一系列的决策都与家庭的支撑系统有着重大的关联。在优化家庭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的过程中,应将家庭观念的转变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家庭观念、参与意识等层面的改变来推动青少年体育参与的良性发展。且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和社区应从参与源头抓起,可以通过鼓励家长积极地转变观念,邀请其参加体育亲子活动,在增进家长和青少年对体育热爱的同时,提高青少年体育竞技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水平。这样的活动样式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家长和青少年的沟通和理解,使青少年获得更好的参与原动力。

2.2 规划和建设并举,增加锻炼机会

当前,因器械完备程度和在校时长等原因,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大都是在校内完成。这就导致家庭体育与青少年体育之间存在阻隔。在城镇基础体育设施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公用健身设施和场馆的保有量仍与广大家庭体育活动的需求和愿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部分家长在工作之余只好选择参与部分俱乐部来缓解这一问题,这对大众体育的普及、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开展不利。城镇规划在逐步提升力度、推进进度的同时,学校、少年宫等机构也应充分发挥自身在体育活动推广中的核心地位,在合适的时间段及权限范围内最大化地开放场地。

2.3 亲子体育教育,固化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的参与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子女未来在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因此,从家庭层面出发,应将家庭生活中的体育活动因子放大。家长通过前期与子女共同参与的体育活动,提升家庭体育的氛围,在较大程度上有助于青少年的未来成才。同时,相关数据评测显示,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方面的经济支持也潜在地提升了其参与结果。近年来,在家庭资本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研究中发现,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及社会资本在较大程度上对青少年的体育参与产生影响。家庭核心成员应在这3个维度展开共建,以亲子体育活动为突破口,来固化和提升家庭体育氛围。

2.4 注重个体差异,量体裁衣培养

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差异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中学阶段,男女生在体育活动兴趣上会存在差异性,男生比女生对体育活动更感兴趣。这其中的原因既包括生理因素、文化因素又包括心理因素,导致青少年在上述差异的基础上出现对体育参与的偏差。这就需要从家庭干预的角度出发,对女生进行多层面的鼓励,帮助她们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提升其参与意识。与此同时,体育工作者应在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中积极地兼顾这一现实,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从而实现根据性别去创新体育活动样式。

3 结 语

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其身心健康不仅影响家庭的幸福,还会对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产生影响。在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下行的趋势下,家庭体育与体育教育的互融性发展,将起到关键的支点作用。从理论层面而言,父母的情感态度与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和兴趣存在着较大的关联,同时也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的自我效能。体育教育过程中应积极地利用这一关键因素,在未来青少年体育教育改革中可以通过源头抓起、规划发展、定向培养、环境再造等手段提升家庭的体育参与意识和氛围,从而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基础指导和精神鼓励,实现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青少年家庭
青少年发明家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